抗日戰爭究竟是在何時、何地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對于這一問題,史學界眾說紛紜。美英等國認為,中國戰場進入反攻階段應該是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而蘇聯方面認為應該是1945年8月的蘇聯紅軍出征東北。
但是,我國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見。根據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給出的權威意見,抗日戰爭的戰略反攻階段應該開始于1943年夏秋,當時八路軍、新四軍相繼對華北、華中日偽軍發起了夏季、秋季攻勢。
為什么對于抗日戰爭在何時、何地進入反攻階段,國內外專家會有如此大的意見差異呢?這自然需要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戰爭局勢以及具體戰例來進行分析。
一、為什么是1943年?
1943 年對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年份。
該年初,在歐洲戰場之上,蘇聯獲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最終勝利,蘇軍殲滅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共計150萬人。
幾乎同一時間,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攻占瓜達爾卡納爾島,殲滅日寇2.5萬人,擊沉軍艦24艘,擊落飛機892架,令日寇精英飛行員損失殆盡。
隨著軸心國在東西兩線同時失利,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式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在這一國際大背景下,毛主席在7月發表《為紀念抗戰六周年宣言》,首次公開提出“法西斯侵略陣線已喪失主動權”“同盟國已掌握戰爭主動”,同時要求敵后軍民“抓緊時機,轉入攻勢”。
在毛主席的號召下,我八路軍、新四軍部隊先后在7月下旬和9月上旬對華北、華中日寇發起夏季、秋季攻勢,這標志著我黨所率領的軍隊在敵后戰場上正式加入了全球反攻的浪潮。
同年11月,盟軍在開羅會議中將中國戰場確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達成了中、英、美三國聯手反攻日本的共識。
也就是說,中國在1943年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進程,如果不是在這一年,就會將中國戰場與其他戰場強行分割,這不符合客觀事實。
二、正面戰場為何仍取守勢?
雖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1943年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我黨在敵后戰場上也適時發起了響應。但是在正面戰場上,國軍明明擁有380萬正規軍,卻仍處于“消極防御”的態勢。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在其制定的《1943年度作戰計劃》中就明確提出:“保持現有態勢,節約兵力,以待盟國聯合總反攻”。
國民黨之所以不肯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出兵反攻,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裝備不足
雖然當時國軍兵力高達380萬,但是武器裝備的配置卻沒有跟上。根據何應欽于1943年6月呈給蔣介石的《國軍整軍計劃實施檢討書》顯示,當時國軍槍支彈藥嚴重緊缺,彈藥儲備僅夠八個師作戰三個月。同時,國軍的新兵素質過低,識字率僅為10%,有三分之一的新兵甚至還沒有學會如何使用步槍標尺。
在這種情況下,國軍如果貿然出兵反攻,極有可能陷入火力迅速枯竭、新兵白白犧牲的雙重窘境。
(二)指揮無法統一
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各將領之間矛盾重重,再加上抗日戰爭時期把戰場劃分成了各個戰區,這就更導致了國軍的指揮系統混亂不堪。各個戰區之間互相推諉,軍官們都只想撿好處,卻不想當炮灰。
1943年9月時,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就曾提出過“反攻武漢”的計劃,但是在分配任務時,第三、六、七戰區之間因各種利益而爭論不休,最后這個計劃只能胎死腹中。
一個“反攻武漢”的計劃都尚且如此,如果蔣介石在當時下令全面反攻,會亂成什么樣子可想而知。
(三)戰略認知狹隘
1943年11月12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倭寇國力已竭,我之反攻須俟盟軍在太平洋登陸,再一舉收復失地,此時不宜輕動。
從蔣介石的這句話我們就能看出他的戰略認知有多么狹隘,明明彼時日寇被太平洋戰場拖累,根本無暇顧及中國戰場,是國軍反攻的最好時機,他卻一心想要等盟軍從太平洋登陸后再行動。這種“等外援”的心態令他一再錯過戰略窗口期,從而給后面的豫湘桂大潰敗埋下了伏筆。
1944年4月,日寇由于盟軍在太平洋之上的封鎖,為了給南洋50萬大軍打通陸上補給線,發動了“一號作戰”(豫湘桂戰役)。
當時明明已經獲得美式裝備支援的國民黨軍,在面對日寇的最后一搏時,卻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面,短短8個月損兵60萬,失地20萬平方公里,史稱“豫湘桂大潰敗”。
在這場大敗之后,蔣介石一定后悔自己沒有在1943年先發制人,即便當時裝備不足,也許會打得異常慘烈,可也總比現在損兵失地好。
三、敵后戰場為何能迅速反攻?
八路軍、新四軍為什么能在全球大反攻時牢牢抓住戰略窗口期,迅速響應歐洲和太平洋戰場?這其實跟八路軍、新四軍長期跟日寇保持著作戰態勢有很大關系。
在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日寇放緩了對正面戰場的作戰,轉而把重心放在了敵后戰場。之后,不管是在華北還是華中,日寇隔三岔五就會進行一次“掃蕩”,因此我軍幾乎一直都在跟日寇作戰。
這種“持續性熱身”讓我軍在戰略窗口期來臨時,具備了正面戰場所沒有的三大優勢:
(一)成熟的情報網
我軍在與日寇的長期作戰中,為了能隨時應對日寇的進攻,在日偽軍內部及其駐地附近安插了大量的地下情報人員。至1943年時,我軍早已編織好了一張巨大的情報網,敵人哪里有弱點、哪里有破綻,對于我軍來說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同時,我軍還建立了村情報員—區交通站—軍區聯絡科的三級情報傳遞網。這一情報傳遞速度遠遠超過了正面戰場逐級呈報、層層批復的常態。
比如北平、天津地下黨曾利用偽職身份,將日寇列車運行圖當日送達 200 公里外的冀東部隊。隨后,八路軍在4 小時內集中起了 3000 民兵破壞了鐵路50公里,令日寇的運輸線一度中斷。
(二)高效的指揮體系
與國民黨部隊長期的派系林立、互相掣肘不同,我黨部隊在同一個信仰之下,始終保持著目標高度一致。而我軍各級指揮機關長期跟隨部隊戰斗,基本上部隊打到哪里,指揮機關就跟到哪里。因此,我軍在作戰時根本沒有前后方的“時差”,團級的作戰計劃基本上都能在30分鐘內制定完畢并下達。
(三)超高的作戰熟練度
對于國軍沒有發起反攻的原因,前文中有提到一點,那就是國軍的新兵作戰素質極低。而對于八路軍和新四軍來說,由于長期與日寇作戰,戰士們早已把作戰變成了“肌肉記憶”。
一邊是在后方進行機械式的軍事訓練,一邊是在第一線進行沒日沒夜的實戰對抗,新兵的提升速度哪邊更快可想而知。
在戰事緊急時,八路軍、新四軍的新兵最快三天就能學會列隊、射擊、拼刺刀和投手榴彈,之后就可以上前線作戰,俗稱“三天會打仗”。
新兵尚且如此,老兵就更不用說了。新四軍第一師就曾在七天內連續對日寇發起十一次連排級進攻,動作之嫻熟就連日寇都驚呼仿佛是看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這一戰后來也被稱為“蘇中七日十一捷”。
四、不同反攻戰例的對比
1943年夏秋,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華中分別展開夏季、秋季攻勢,拔除日寇據點1200多處,切斷鐵路300多里。從此日寇被壓縮入“孤島”,再難有作為。
之后,我軍又在1943年冬、1944年、1945年春夏秋接連發起攻勢,收復大片失地,持續時間長達兩年。
更重要的是,敵后戰場的這一反攻過程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反攻進程在時間上完全吻合。
1945年4月的湘西會戰是國軍在接受了美國軍援之后,在美軍軍事顧問的建議下,以9個軍的優勢兵力向日寇發起的圍殲作戰,最后斃敵3萬余。此戰過后,岡村寧次倉皇撤出在廣西、廣州、湘西的部隊。
湘西會戰的時間遠遠晚于敵后戰場,彼時日本的失敗早已是板上釘釘。鑒于此前蔣介石一直把主力龜縮于西南,他此舉更像是搶占功勞,而不是為了戰略反攻。而且國軍是在有美國軍援的情況下才選擇的出擊,缺乏自主性。
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則發生在1945年8月,這一戰蘇軍徹底擊潰了日寇的精銳關東軍,幫助中國收復了東北。此戰屬于外部勢力直接干預中國戰局,日本也在此戰過后不久宣布投降,并無后續戰斗。
因此,綜合發起時間、國際背景、戰略意義、自主性和持續性,作為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1943年由八路軍、新四軍發起的夏季、秋季攻勢最為符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