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華爾街日報》獨家披露,美國官員已明確要求歐盟接受對大多數歐洲商品征收15%或更高的“基準關稅”,而這一數字遠超歐盟此前談判中妥協的10%目標。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德國終于撕下"妥協者"的面具,對美國發出了有史以來最強硬的回應:如果美國想打仗,他們會得償所愿。
然而,到底是誰給德國這樣的底氣,答案藏在中國給的三樣東西里。
曾經的盟友
幾十年來,跨大西洋關系是德國的壓艙石,盟友體系建立在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上:美國提供安全庇護,大家共同主導規則,然后“分食利益”。
但現在,這套玩法被“美國優先”徹底撕碎了,美國的邏輯變得異常簡單粗暴,盟友不再是伙伴,而更像是可以隨時用來榨取利益的對象,即將于8月1日生效的關稅大棒就是最好的證明。
它精準、兇狠,不設豁免,就連歐盟此前為息事寧人、準備硬吞下去的10%關稅方案,也被美方不屑一顧地扔了回來。
這柄大錘不僅要砸暈德國的支柱產業,更像是在羞辱整個歐洲,德國人這次沒有選擇以往的妥協退讓,同時發出強硬的警告:如果美國想打仗,他們會得償所愿。
除此之外,德國推動歐盟準備了一份同樣強硬的反擊清單,不光有對等的商品關稅,還史無前例地瞄準了美國引以為傲的王冠——數字服務業和科技巨頭。
這股強烈的反作用力,不再是為了挽回什么,而是為了頂住那股足以撕裂自身的巨大引力。德國的強硬,并非憑空而來的意氣用事,而是中國在這個節骨眼上,給了德國三樣“分量十足”的底牌。
當一扇門關上時,另一扇窗正徐徐打開
中國給的第一樣底牌是實實在在的經濟生命線,德國經濟的肌體早已與中國市場深度融合,大眾、寶馬、奔馳三大汽車巨頭,2024年全球銷量的42%都由中國消費者買單。
這種依賴在和平時期是機遇,在沖突時期就成了最可靠的經濟底氣,德國總理計劃在年底率領龐大商界代表團訪華,就是對這條生命線最直白的確認。
第二樣是寶貴無比的戰略呼吸空間,歐洲理事會主席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開啟的訪華之旅,其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議題,它告訴世界,尤其是美國:歐洲的棋盤上,不止你一個玩家。
這種來自東方的戰略支點,讓德國在與美國博弈時,手中能握住更多籌碼,腰桿也能挺得更直,第三樣,或許最為關鍵,是一種“精神范例”。
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的表現,給德國人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面對極限施壓,中國經濟并未崩潰,工業體系依然穩固,甚至在2025年上半年斬獲了4.21萬億的驚人順差。
這個“中國樣本”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那個長期籠罩在歐洲精英心頭的迷思——離開美國主導的體系,中方走出了另一條經濟之路。
德國的戰略天平之所以劇烈擺動,其支點既非親華,也非反美,它深深植根于一個更原始、更根本的動力:德國自身的生存理性。
所有選擇的背后,只有一個詞:活下去
德國真正的恐懼,不在于貿易戰帶來的經濟損失,而在于布魯塞爾的軟弱可能引發的災難性后果,如果歐盟在外部重壓下一跪再跪,成員國的信任將瞬間崩塌。
離心力會撕碎團結的表象,最終導向“歐盟解體”這個德國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噩夢,因此,德國今天的強硬,很大程度上是演給歐盟內部看的,它要用行動證明,這個聯盟的“火車頭”有能力、也有意志捍衛大家的集體利益。這是一種“自救”。
同時,德國的精英們比誰都清楚,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多危險。當“大西洋”這個籃子變得不再牢靠,甚至開始主動往外扔雞蛋時,尋找新的籃子就成了唯一的理性選擇。
這無關情感,無關意識形態,純粹是基于成本、市場和產業鏈的冷靜計算,當一個伙伴變得具有破壞性時,加強與另一個穩定伙伴的連接,是維持自身平衡與獨立的必然之舉。
所以,這場看似突然爆發的美歐貿易爭端,更像是一次總爆發,它迫使德國,這個長期以來習慣于在地緣政治格局中被動尋求平衡的角色,開始學著主動出手,去利用各方力量,為自己塑造一個更有利的生存環境。
通過向東方尋找經濟支撐和戰略后盾,來對沖來自西方的巨大壓力,德國正在完成一次艱難的蛻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