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智
7月23日,聯合國國際法院做出一項被認為影響深遠的裁決。該院法官就氣候變化相關國際法律義務等問題發布咨詢意見,認為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和人類造成緊迫影響和生存威脅,各國有法律義務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溫室氣體,保護氣候。如果非法行為持續下去,相關國家有可能需要向受害國承擔賠償責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贊這一歷史性意見是一場“勝利”,并呼吁“國際社會必須作出堅定回應”。當前,國際氣候正義只有跑出“加速度”,才能有效應對當前危局。
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是瓦努阿圖等太平洋島國通過法律途徑推動氣候正義的關鍵突破。研究指出,海平面持續上升已經造成小島嶼國家沿海洪水頻率、持續時間和影響顯著增加,海岸侵蝕和海水入侵加劇,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導致小島嶼國家的宜居性降低,一些低海拔區域甚至面臨搬遷的風險。近期,美洲人權法院明確各國負有避免環境損害、保護及修復生態系統的法律義務。歐洲人權法院也于去年裁定,各國必須加強保護公民免受氣候危害。雖然該意見不具有法律層面的約束力,但可能有助于推動此前有大量排放歷史的發達國家承擔小島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或維持氣變條件下的生存所需的資金責任。
這次國際法院的咨詢意見源于2023年瓦努阿圖代表聯合國大會提出的請求,原因是全球氣候危機正嚴重影響小島嶼國家的生存。位于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圖是世界上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威脅的國家之一。自1993年以來,瓦努阿圖海岸附近的海平面每年上升約6毫米,這一數字明顯快于全球平均水平,颶風加劇、海平面上升等威脅著瓦努阿圖人的生活。同樣,在平均海拔只有2米的圖瓦盧,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申請了澳大利亞的氣候移民簽證。面對氣變帶來的國土危機,瑙魯政府已經在為可能的“全民搬遷”計劃做準備。
事實上,氣候變化已對全球各國的安全與發展構成系統性威脅,沒有任何國家能在這場危機中獨善其身。今年北半球入夏以來,多國遭遇極端高溫侵襲,中暑病例激增、農作物減產、森林火災頻發……氣候變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威脅人類健康與社會運轉。根據聯合國的報告,目前的氣候政策將導致到2100年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升高3攝氏度,將對全球數百萬人造成災難性的影響。有數據表明,受氣變影響,歐盟每年的農業產出損失約280億歐元。美國的極端惡劣天氣事件呈現出“更頻繁、更劇烈、更難預測”的趨勢,導致包括保險市場、住房安全在內的連鎖問題。最近兩年內,約15家大型保險公司宣布退出佛州、加州的房屋保險市場。
更嚴峻的是,面對氣候危機的不斷升級,全球治理卻因部分發達國家的推卸責任而停滯不前。美國等發達國家累積排放占全球過量碳排放的90%,對氣候危機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法律和道義責任。這本應是全球氣候治理的核心基礎。但目前看,發達國家籌集的資金遠遠不足以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估計僅為發展中國家所需適應資金的1/18-1/10。這嚴重削弱了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今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三十屆會議(COP30)將在巴西召開,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塞爾溫·哈特強調,大會必須釋放“加速轉型”的清晰信號,并落實1.3萬億美元的氣候融資路線圖。
應對氣候變化,人類必須突破集體行動困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在堅守發展中國家定位基礎上,以“雙碳”目標為引領,通過務實行動彰顯綠色擔當。從推動光伏風電技術規模化應用,到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碳市場,從助力發展中國家低碳項目,到牽頭成立綠色氣候基金,中國用自身實踐證明減排與發展并非對立。以責任共擔錨定公平、以技術共享加速轉型、以治理協同保障執行,方能守護文明存續的生態根基,為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注入持久動力。(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