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今年呈現出驚人的上漲勢頭,盡管面臨貿易爭端、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下滑等多重挑戰。推動這一輪市場狂歡的,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貪婪”,而是投資者對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帶來的變革性機遇的“錯失恐懼”(FOMO)。
英國《金融時報》資深專欄作家John Plender在最新文章中指出,當前市場狀態幾近“漂浮”,美國股市市值占GDP比率已達歷史新高,即使是落后于美國的英國市場,富時100指數也創下了歷史新高。投資者對各類風險的反應越來越平淡,似乎已經習慣了特朗普的關稅威脅。
文章認為,這種市場的非理性繁榮背后,是對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勞動力市場、資本運作方式,甚至重新定義“人類”的廣泛預期,投資者認為這將為企業利潤和股市估值提供難以想象的動力。他警告,這些現象與歷史上多次泡沫前夕的“非凡的大眾幻覺與群體瘋狂”驚人地相似。
AI熱潮推動科技股飆升,估值脫離基本面
科技股的瘋狂買盤已將芯片制造商英偉達的市值推至創紀錄的超過4萬億美元。Plender警告,市場泡沫跡象處處可見,體系內的過剩流動性催生了狂熱的加密貨幣投機,以及越來越多將加密資產作為貸款抵押品的行為。
包括特朗普家族的媒體公司在內的企業紛紛囤積加密資產,意圖利用特朗普“讓美國成為加密貨幣之都”的承諾,并從這一高度投機性資產的主流化中獲利。同時,前OpenAI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為其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思考機器實驗室”籌集了大量資金,卻幾乎不透露其具體業務,這與18世紀泡沫時期那些“大有前途但無人知曉其實質”的公司驚人地相似。
Plender指出,更令人擔憂的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現象也在蔓延,這些公司通過首次公開募股籌集資金,目的是收購未指定的現有上市公司。特朗普的媒體公司就是通過這種繁榮時期的SPAC捷徑上市的。
“錯失恐懼”取代“貪婪”成為市場主導情緒
文章寫道,盡管經濟教科書中的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市場總是被正確定價的,但現實中的投資者行為往往受到情緒驅動。投資大佬、橡樹資本聯合創始人Howard Marks曾指出,投資者真正恐懼的不是波動性,而是永久性損失的可能性。
然而,投資者似乎已經忘記了之前泡沫破裂帶來的教訓。Plender援引UBS最新的《全球投資回報年鑒》指出,2000年3月開始的互聯網泡沫崩盤給英國投資者造成了49%的實際損失,他們花了六年多時間才收回損失。隨后的信貸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機又導致英國股市實際下跌47%。
Rob Arnott和Edward McQuarrie的最新研究指出,“錯失恐懼”(FOMO)和“損失恐懼”(FOL)是投資行為的主要情緒驅動因素,而不僅僅是貪婪。特別是當一個關于革命性變革的敘事流行開來,就像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時代那樣,這種恐懼會變得尤為明顯。
泡沫風險加劇,投資者應當如何應對?
Plender警告,盡管金融危機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但在當前高估值環境下,投資者承擔的風險可能無法獲得相應的風險溢價回報。
首先,要確定我們在“恐懼”和“錯失恐懼”之間反復波動的處境,以及未來從“錯失恐懼”到“錯失恐懼”的艱難過渡中,市場崩盤的風險是什么。在我看來,雖然金融危機遲早會爆發,但并非迫在眉睫。問題在于,在如今令人頭疼的估值水平下,投資者承擔的風險程度無法獲得相應的風險溢價。
投資組合多元化至關重要,增加對無聊資產的配置是明智之舉,尤其是現金在通脹后已恢復實際收益。
至于加密貨幣,Plender認為應將其留給瘋狂的賭徒、洗錢者和欺詐者。他寫道:
雖然在當前親加密貨幣的狂熱氣氛中,你可能會暫時錯過一些機會,但從歷史來看,加密貨幣的損失最終可能會是毀滅性的。
盡管人工智能確實代表著重要的技術革新,但投資者需要警惕被FOMO情緒過度影響,回歸基本面分析和風險評估,避免在這場熱潮中成為最后的接盤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