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多數人還沉浸在酷暑的熱情與煙火氣中時,廣東佛山順德悄然掀起了一場“無形風暴”——一種名為“基孔肯雅熱”的熱帶病毒病,在短短數日內迅速蔓延,確診病例從幾百例驟增至近三千,并開始向市外、省外擴散。
它并非通過人傳人,而是借助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卻又最容易忽略的生物——蚊子。
疫情傳播之迅速、范圍之廣,令人震驚。
這場病毒“突襲戰”為何突然爆發?我們普通人該如何應對這場夏季健康危機?
從境外輸入到本地暴發
2025年7月15日,順德區衛生健康局發布了一則原本未引起廣泛關注的疫情通報:確診基孔肯雅熱478例,系境外輸入導致本地傳播。
當時,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這只是風暴前的平靜。
不到一周時間,病例數迅速攀升,截至7月22日,順德累計確診高達2934例,僅單日新增就達463例。
疫情發展之迅猛,不禁引發公眾質疑:這種疾病為何如此迅速地擴散?
答案令人警覺:它并非通過人際傳播,而是依靠“伊蚊”——俗稱“花蚊子”的黑白條紋蚊蟲——作為主要傳播媒介。
佛山當前的高溫多雨天氣正是伊蚊繁殖的黃金時期,尤其在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小區綠化帶、屋頂水箱和花盆托盤等區域,積水極易成為蚊蟲滋生的溫床。
一旦感染者被叮咬,蚊子就可能將病毒傳遞給下一個人,形成快速傳播鏈。
更值得注意的是,順德是廣東制造業重鎮,人口密集、流動性強,成為病毒傳播的“天然孵化器”。
當地居民多為外來務工人員,白天工作、晚上聚集,輕癥患者往往忽視就醫,這為病毒提供了潛伏空間。
基孔肯雅熱大多數為輕癥或無癥狀感染,患者未必會立即就醫,使得早期病例難以及時發現、隔離。
疫情并未止步于順德。
根據佛山通報,截至7月19日,全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禪城區與南海區也出現擴散。
更令人擔憂的是疫情的外溢現象——澳門衛生局7月18日通報,一名澳門居民曾在7月8日至17日到訪順德,返澳后出現發熱、頭痛與關節痛癥狀,確診為本年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
這意味著,病毒已經突破地域限制,從順德擴散至其他市區,甚至境外城市。
與傳統“人傳人”病毒不同,這種蚊媒病毒更像是“伴隨人群流動”的隱形傳播者,不斷復制、擴散。
“花蚊子”為何此時暴發?
與登革熱類似,基孔肯雅熱之所以難防難控,關鍵在于它的傳播載體并非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是伊蚊這種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小型蚊蟲。
伊蚊的活動范圍可在50米至數百米之間,一旦密度上升,傳播效率也隨之提高。
而廣東當前的氣候條件恰好是蚊子最理想的繁殖環境:高溫、多雨、濕度大。
據疾控中心分析,連續降雨導致積水普遍存在,包括屋頂花盆托盤、水桶、地下室潮濕角落、小區綠化水池等,成為伊蚊繁殖的主要源頭。
這種環境一旦形成,滅蚊工作將面臨極大挑戰。
相比普通蚊子,伊蚊對病毒的承載和傳播能力更強。
它們白天活動頻繁,尤其是上午9點至下午5點最為活躍,正是多數人放松警惕的時段。
而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僅為2-4天,最長不超過12天,意味著一只蚊子可在短時間內叮咬多人,迅速擴大傳播范圍。
令人擔憂的是,基孔肯雅熱目前尚無疫苗,也無特效治療藥物。
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對癥處理,如退燒、緩解疼痛等。
約85%的感染者為顯性感染,表現出明顯的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等癥狀。
但也正因這些癥狀“不算嚴重”,導致部分患者不重視,繼續外出活動,進一步延長傳播鏈條。
更為嚴重的是,約50%的顯性感染者在初步恢復后,可能演變為慢性關節炎,關節痛持續數月,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這類后遺癥容易被誤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增加診療難度和時間成本。
除了環境因素,防控難點還在于公眾防疫意識薄弱。
許多居民不了解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的區別,也不清楚家中哪些“隱蔽區域”最容易成為蚊蟲滋生地。
特別是夏季出行頻繁,人們往往放松警惕,甚至長時間在戶外無任何防護,極易遭遇“花蚊子襲擊”。
防控基孔肯雅熱的關鍵不在“治療”,而在于“預防”,更在于全民參與滅蚊、清除積水的日常治理。
從社區街道到每家每戶,只有將“滅蚊行動”常態化,才能從根本上阻斷傳播路徑。
我們每個人都是“防線”一環
此次疫情不僅為順德敲響警鐘,也為整個華南乃至全國提了個醒:蚊媒病毒的傳播往往悄無聲息,但一旦失控,后果將十分嚴重。
從當前趨勢來看,這已不再是一個局部問題,而是一個可能影響多個城市的區域性公共衛生挑戰。
回顧歷史,中國并非首次與基孔肯雅熱“交手”。
2010年,廣東東莞曾發生中國首起社區級暴發疫情,隨后在2017年、2019年也出現零星傳播,均與東南亞輸入病例有關。
根據《疾病監測》期刊研究,2010-2019年全國共發生四起本地暴發,輸入病例主要來自印度、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隨著全球人員往來恢復,病毒輸入風險再度上升。
一些歸國旅客因癥狀輕微未被及時檢測,入境后成為病毒“種子”,疊加本地高溫、積水、蚊蟲活躍等因素,形成疫情暴發的“完美條件”。
防控難點還在于,伊蚊和登革熱一樣,容易被混淆,民眾難以識別。
廣州、深圳等地疾控部門已緊急發布“兩熱”防控倡議,呼吁居民清除積水、加強防蚊措施,同時如出現發熱、關節痛等癥狀,應立即就診并告知旅居史與暴露史。
面對如此復雜的疫情形勢,僅靠政府力量遠遠不夠。
我們每個人都是“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否清理陽臺積水?是否在戶外穿戴防蚊裝備?是否主動報告病情?
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實際上決定了病毒是否能在早期被有效遏制。
可以預見,隨著氣溫繼續升高,未來一個月將是防控基孔肯雅熱的關鍵時期。
一旦錯過,可能會迎來更大范圍的傳播與感染。
若想切斷傳播鏈,除了醫療防控與政府應急,最關鍵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警覺與行動。
清除積水,從我做起;防蚊滅蚊,從現在做起——這才是應對這場“靜默擴散”的最佳方式。
結語
佛山順德的這場基孔肯雅熱疫情,雖然沒有高致死率,也無傳統傳染病常見的強烈視覺沖擊,但它的可怕之處,恰恰在于“癥狀輕微卻傳播迅速”,在城市的熱浪與蚊蟲間悄然蔓延。
它不是一個人的疾病,而是一座城市面臨的挑戰,是一群人必須共同構筑的防線。
病毒不講政治,也不挑人群,它只尋找“機會”。
而所謂的機會,就藏在我們日常最容易忽視的角落——一個廢棄的水桶、一盆久未清理的花盆積水、一次無意識的夜晚戶外聚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