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老廣的味道,作者叉燒
提起“澳門手信”,你想到的是什么?
是家里人點名要帶回來的杏仁餅?
是排長龍的蛋撻店?還是行李箱里的最后一格?
你以為手信只是“吃的”?
錯。
你以為它只是“禮貌性購買”?
也錯。
澳門的手信早就“進化”了——它可以藏在炭火香氣中,也可以變成冰箱貼、鑰匙扣、香薰蠟燭,甚至是街邊紋路的復制品。
它不僅能裝進肚子里,還能裝進口袋、放進回憶,貼上年輕人的行李箱,變成文創展柜的“顯眼包”。
月25日,在廣東衛視打開《手信澳門》,帶你去看看——澳門人,是怎么一寸一寸把這座城市的日常,做成能帶走的小心意。
別眨眼,以下劇透內容已烘焙完畢
有人說:你帶的不是手信,是一整段被陽光和炭火烘過的人生。
在第一集里,我們回頭看了一眼手信的“出廠設置”。
那是澳門還沒有大三巴咖啡、沒有文藝舊巷時的樣子——
咸魚,真的是在樓頂曬出來的;
蝦醬,是拿桶搬到門口攪的;
臘味,是冬天限定的“炭火男團”。
一塊杏仁餅,背后是幾代人敲出來的節奏。
一罐涼果,凝著舊時光的酸甜,也藏著澳門人的溫吞日子。
這些味道,可能你爸媽記得,你小時候嘗過,但如今,能做的人越來越少。
我們拍下來,是想留住一種“咸里有情,甜里帶光”的生活方式。
到了第二集,畫風開始變了:澳門的手信,開始“卷”了起來。
有的在炭火邊苦練十八小時“咬感”;
有的把肉糜壓成蟬翼厚度,挑戰“肉干界薯片”;
有的在糖粉里盤絲十八圈,練成甜點版“乾坤大挪移”;
還有人把甜品做進販賣機,三秒一碗茶凍,硬是把中式養生卷成了甜品盲盒。
你以為他們是手信?
他們其實是組了個“澳門限定甜蜜團”,隨便放在哪個團都能C位出道。
當然,這種“甜”,不是工業糖精那種死甜,
而是杏仁餅的杏仁剛好平衡餅香的那種甜,
是夜里路過還開著燈的餅店里,飄出的那點溫熱。
我們拍下來,是想告訴你——
澳門的甜,不止在糖里,也在日子里。
到了第三集,正式進入“創飛了”的階段。
你見過一個人辭掉酒店高管工作,只為做一個“葡撻蠟燭”嗎?
你見過石仔路被捏成項鏈,連花紋都一模一樣?
你見過幼師用樹脂捏出一個街角,還能磁吸DIY自由組合?
我們也沒見過,直到他們出現在鏡頭里。
他們讓我們相信:
文創,不一定要宏大;
復刻,不一定要考古;
生活,其實也可以是門“值得被重復制作”的藝術。
他們把澳門藏在了香氣里、色彩里、縮影里——
你可以帶一口葡撻香味回家,也可以把“手信街”的拼圖貼在冰箱上,
你可以自己做一盞茶香蠟燭,也可以點亮記憶里那間藏著蛋卷的老鋪。
我們拍下來,是想記錄一群人如何“用指尖再造城市”。
它是“手”和“信”兩個字的結合:
手,是親手做的;
信,是愿意托付的。
澳門人做手信的方式很簡單:
不是“搞個品牌”、“走進電商”那一套,
而是,“我覺得這好,就想讓你也帶回家”。
所以你看到的每一塊杏仁餅、每一塊香薰蠟燭、每一個鑰匙扣、每一只帆布袋……都不只是商品,它是這座城,用微縮的方式,把自己裝進你掌心。
第1集《歲月榮光》:7月25日(周四)晚21:45
第2集《甜蜜使者》:8月1日(周四)晚21:45
第3集《味創交融》:8月8日(周四)晚21:45
你可以選擇錯過澳門的旅游攻略,
但別錯過這三集好看的生活記錄。
我們不賣安利,我們只是想讓你看看——
那些你從小吃到大的手信,正在用新的方式,對你說一聲:
“我在澳門很想你。”
來源:《老廣的味道》、《手信澳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