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全國最好的葡萄,過城里人向往的生活!”走進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墻上的巨幅標語總能讓初次到訪的客人側目:“好大的口氣!”
不過,任誰只要到葡萄園里走一遭,離開時,進村時的“懷疑”已悄然化作由衷的贊嘆:果園村有硬實力!幾十個葡萄品種讓人眼花繚亂,現代化的果園設施漸次鋪展,天南地北的客商早早進了村。這里的葡萄,可不是靠“吹”出來的。
果園村的故事是彭山區大力發展葡萄產業的縮影,全區2.3萬畝鮮食葡萄產值達5.9億元,畝均產值超2.5萬元,被業內譽為“南方葡萄栽培標桿”,取經團絡繹不絕,連來自“葡萄之鄉”吐魯番的訪客都驚嘆“居然能這樣種葡萄”。即使在陽光玫瑰等熱門葡萄種類遭遇“滑鐵盧”,市場行情下行之時,彭山葡萄產業仍然充滿勃勃生機。
葡萄之于彭山,并非“天賦異稟”,而是“先天不足”。彭山葡萄的發展故事,絕對是一個依靠科技和執著書寫的勵志樣本!盛夏的彭山,滿是葡萄的香甜。在這醉人的芬芳中,記者走進彭山,探尋這“甜蜜水果”背后的生動實踐。
南方葡萄難成勢?
科技改變命運,彭山人偏偏說“不”
“你看,這張是2007年拍的照片,當時還是竹木小棚,現在都換成鋼架大棚了。”58歲的張咸成從辦公室的鐵皮柜里翻出一沓泛黃的檔案。照片里的葡萄架低矮簡陋,薄膜上還沾著泥點。自1988年分配到彭山區農業農村局工作,張咸成便與葡萄結緣,親歷了彭山葡萄產業如何通過技術鉆研成就“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
“南方普遍高溫高濕,歐亞種葡萄剛掛果就可能被霜霉病吞噬,一場雨就能爛掉全年希望。”張咸成回憶,曾經業內普遍不看好南方葡萄發展前景。但執著的彭山人偏不服氣。20世紀90年代,為破解種植難題,彭山提出探索避雨栽培技術,一場“馬拉松式”的技術攻關由此展開。
最初的試驗像是一場“摸著石頭過河”的冒險。“專家和種植戶不斷總結試驗,逐漸琢磨出‘1.4米以上結果’這一技術要點,通過把結果部位提高,遠離地面潮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張咸成說。
技術迭代在一次次試錯中推進。2007年,“兩張膜、兩根管、一張網”的標準化技術成型——避雨膜防雨水、地膜保墑;滴灌管控水肥、噴藥管防病害;防蟲網阻蟲害。張咸成記得,當時楊志明等種植戶帶頭嘗試,“有人嫌搭棚貴,說‘還沒見葡萄先花錢’,結果那年試種的畝產效益極高,大家才跟著學。”說起當年大獲成功的場景,張咸成眼角眉梢都帶著笑意。
如今技術早已升級。在新泰康葡萄園,“80后”貟少平正用手機查看物聯網數據:“土壤濕度28%,該滴灌了;棚內溫度32攝氏度,得開側窗通風。”這個文靜的年輕人皮膚黝黑,有著常年在田間地頭的印記。園藝專業出身的他,2022年接手管理300畝葡萄園時,發現部分苗木“自私”地瘋長枝葉卻怠于結果。“樹看著挺好,一到掛果關鍵期就衰敗。”貟少平打算砍掉劣苗,換上更適應當地土壤的優質種苗,并自創“3331施肥法”:3分有機肥、3分化合肥、3分特肥加1分葉面肥,精準調配養分。土壤健康被他置于首位,本地油菜籽油枯、黃豆發酵的有機肥成為果園新寵。
彭山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卓柯告訴記者,11次斬獲全國學會金獎的彭山葡萄,對技術的不懈努力在行業內有口皆碑,被譽為“南方葡萄栽培標桿”。你若來彭山葡萄園走走,和這里的種植戶聊一聊,一定會發現這里的農民幾乎個個都是“技術大牛”,“避雨栽培”“控產提質”等關鍵技術說得頭頭是道。
“大園區+小業主”
一張網,兜起更多果農的致富夢
技術突破的星火,如何燎原?彭山的答案是:“大園區小業主”模式。“單打獨斗抗風險能力太弱,規模太小又沒效益。”親歷產業發展的張咸成一語道破關鍵。為此,政府劃定以果園村為代表的核心產業園區,引入業主時主導“30畝至50畝”的適度規模,切忌盲目“壘大戶”。園區化身“超級服務商”,提供土地整合、基礎設施、技術推廣等支持,小業主則專注生產。
葡萄產業“領頭羊”楊志明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更是推動者。2014年,他和4戶農戶在馬林村組成“生產聯盟”,經營200多畝葡萄園。“我提供苗種和技術,他們負責種植,采收后統一銷售。”楊志明說。這種“能人帶頭、生產抱團”的模式,讓馬林村很快跟上了產業發展的腳步,村民人均年收入從8000元漲到3.5萬元。
“李大哥,我們這邊對接好銷路了,你家葡萄不愁賣。”在彭山區果業商會辦公室,會長趙德華掛了電話,桌上的通訊錄記錄著600多戶種植戶的聯系方式。“以前種葡萄的農戶各管一塊,現在‘大園區小業主’,大家擰成一股繩。”趙德華說。
園區不定期邀請葡萄種植能手分享種植經驗,逐漸走出一批以楊志明為代表的“明星”講師。“每次他們主講,不僅本地果農捧場,就連周邊樂山、綿陽、德陽的農戶都自發趕來,能坐100多人!”在趙德華口中,這些人就是彭山葡萄產業的“定盤星”。
如今,越來越多的彭山果農,帶著成熟的避雨栽培、滴灌、數據監測技術,到更適宜葡萄生長的四川西昌、云南建水等地建園發展。“彭山技術就是這些新建園的品質背書,受采購商認可。”趙德華十分自豪。
從土地集約到技術共享,從本地互助到跨域帶動,“大園區小業主”模式編織了一張韌性十足的產業網絡。它讓“楊志明”們的技術突破不再是孤島,讓貟少平的科技實踐有了落地土壤,最終凝聚成彭山葡萄抗衡先天不足、搏擊廣闊市場的協作力量。
行情下行也不慌
彭山葡萄園憑啥“領著市場跑”?
“陽光玫瑰行情下行?我們的果還是12元一斤。”貟少平的自信,來自對市場的精準把握。今年7月9日,他就開始組織采收,比同行早一周,搶占了高價窗口;通過預冷處理,葡萄貨架期延長至15天,能遠銷北京、上海。在他看來,敏銳踏準市場節拍的精品化戰略是必要的。
品種迭代是彭山踩準市場節拍的第一步。20世紀80年代選巨峰,因它“耐濕熱”適配本地氣候;90年代換紅地球,看重其“耐儲運”能叩開全國市場。“紅地球在冷庫能放近一年,提起來都不掉粒。”張咸成的話,道出耐儲品種對打開銷路的關鍵。2015年前后,市場轉向高品質鮮食,彭山果農迅速切換賽道,陽光玫瑰、夏黑等品種遍地開花。
但品種只是基礎,真正讓市場折服的是彭山對果品質量的極致把控。尤其是面對近年來陽光玫瑰全國產能過剩、價格下滑的挑戰,“彭山的答案是做精做深,實施精品化戰略。”趙德華說。
在新泰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葡萄要過“多重關卡”:糖度必須達到15度以上,單粒重、串重、穗形都有標準;凌晨低溫采摘后立刻預冷,冷鏈車全程溫控直供高端商超。“采購商愿出高價,就為穩定品質。”貟少平的話點出關鍵——從“跟著市場走”到“領著市場跑”,彭山葡萄用技術筑牢了品質根基,正用品牌打開溢價空間。
彭山葡萄的故事證明:在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即使“天生劣勢”,也能“振翅高飛”。正如貟少平所說:“我們不是天生會種葡萄,只是比別人多琢磨了一些,多堅持了一點。”
編輯|李紫來審核|邵曉蕾
來源|農民日報作者|張艷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