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是中國人眼里的超級工程,發電、防洪、航運啥都行,可國外一些專家一分析,就給出個讓人心里發毛的結論:這玩意兒可能撐不了多久,最多五十年。
三峽大壩建在長江上,壩高185米,長2.3公里多,庫容近400億立方米。它的設計目標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發電能力世界第一,每年能產1000多億度電。
從2003年蓄水開始,到2012年全機組運行,它幫中國省了不少煤,還讓長江航道通了萬噸輪船。但問題也跟著來了,泥沙淤積、地震誘發、生態破壞,這些年沒少被議論。
為什么五十年這個數這么刺耳?因為中國官方的設計壽命是150年,甚至有說能超200年。水利部規范里,水電工程合理年限就是這個檔次。
美國專家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材料和結構耐久性上。王維洛常引用美國研究機構的報告,說大壩的混凝土重力壩結構,用料和設計標準下,經濟使用壽命就五十年。劉崇熙教授也提過類似觀點,三峽壩的耐久期預計在五十年左右。
美國的研究機構人員拿胡佛大壩比,那東西建于上世紀30年代,用了近90年還穩,但三峽的條件不一樣,長江泥沙多,水壓大,材料老化快。
他們直言,當時建壩時選的鋼筋和混凝土有壽命限制,經過雨水侵蝕、滲透和洪峰沖擊,會慢慢損耗,最終可能出大問題。
科學美國人雜志發文說三峽可能是中國最大的環境噩夢,蓄水后滑坡、地震增加,還可能引發傳染病傳播。戴維斯這樣的熱帶醫學專家說水文改變后,干旱多、雨少,微生物疾病風險上躥。
泥沙問題是大壩壽命的關鍵殺手。長江上游泥沙年均5億噸,三峽庫區淤積速度比預期快。蓄水后壩體出現80多道細裂縫,雖然專家組評了優良,但變形位移一直在監控中。
美國研究認為,泥沙堆積會減小庫容,防洪能力打折,壩體壓力不均,壽命縮短。混凝土在水里泡久了,會碳化、腐蝕,鋼筋銹蝕,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物理過程。
國際河流網絡和一些地質學家早幾年就批評三峽,壩址在斷層帶上,誘發地震概率高。汶川地震后,有人聯想到蓄水壓力。生物多樣性也遭重創,白鱀豚滅絕,中華鱘瀕危。美國和中國學者合作研究,說大壩改變了溫室氣體排放,但整體生態鏈斷裂。
當然,中國這邊有反駁。官方說大壩有上萬個監測點,實時數據都在正常范圍。長江五號洪水時,三峽頂住了峰值流量,發電破紀錄1118億度電。
水利專家葉建春講,防洪工程能扛49年最大洪水,但超標洪水是黑天鵝事件。網上一些文章說,美國專家的五十年論是無稽之談,大壩至少150年,甚至更長。
想想成本,三峽投了2100多億,現在運行18年,發電收益累計上萬億,防洪減災值錢。但如果壽命真只五十年,維修或拆除的開銷誰扛?
到現在,大壩還在穩穩運行,去年發電又破紀錄,但爭議沒停,水利部承認早期設計有不足,但強調動態維護,王維洛呼吁中下游居民早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