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褚孝鵬
白洋淀外圍接連發生游客車輛被扎胎、遭劃車、被堵路等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一些游客原本奔著“北方水鄉”而來,卻在景區外圍“踩雷”。事件發生后,安新縣迅速啟動處置程序,通報涉事責任人處理情況,并同步啟動整治行動,涵蓋交通、經營、價格、信用和制度等多個方面。(此前報道:)
然而,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如此強烈的社會反響,不僅因為個別人的極端行為,更在于它所揭示的關鍵問題:鄉村旅游需求的迅猛增長,遠遠超出了鄉村地區原有的治理和服務能力,暴露出一些地方服務能力與基層治理水平的短板。
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村莊借助短視頻傳播和社交平臺流量爆紅,成為自駕游客的新寵。但在流量驟增之下,不少村落的接待能力、管理機制、安全保障與服務標準并未同步跟進。在缺乏組織機制、責任邊界和標準規范的情況下,個體經營者各自為戰,經營方式無序競爭,游客一旦遭遇問題,常出現“找不到人”“投訴無門”等情況,矛盾極易激化。長期以零散化、自發化方式運行的非正規旅游生態,在面對洶涌客流時,幾乎毫無緩沖能力。某種程度上說,鄉村旅游的熱度越高,帶來的治理挑戰也越大。
白洋淀“扎胎”等事件表面看是旅游亂象、服務失序,實則是公共治理覆蓋斷層的外溢結果。在很多地方,旅游景區與周邊村落之間,缺乏“治理接縫”的融合安排;而城市管理的理念與工具,又難以下沉到這些分布零散、權責模糊的村域空間。景區之外、監管未至的地方,正成為公共風險的集中區。
此次安新縣的應對舉措,相較以往個案式處理更為系統,也體現出地方治理意識的某種升級。但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回應能否變成制度,制度能否落實為操作路徑。要真正解決類似問題,亟需將鄉村旅游納入更完整的治理框架之中。比如,推動景區和村莊的聯合運營機制,明確接待責任、劃分治理邊界;建立游客投訴與評價聯動機制,提升游客維權的效率與公信力;構建基層信用與服務考評體系,將經營者納入公共秩序規則內。更重要的是,要從“事后補救”走向“事前預防”,從臨時整頓走向常態運行。旅游不是臨時營生,而是服務業的一部分,必須有制度托底,有治理支撐。
一個地方如何對待陌生人,往往最能體現其治理的溫度與能力。白洋淀的風景依舊,但要讓游客真正停下腳步、留下口碑,就必須從根本上打通服務體系、補上治理短板。要靠制度托底、靠服務加分,才能擦亮白洋淀這顆“華北明珠”,讓鄉村旅游走得更穩更遠。
來源:半月談新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