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特朗普上臺之后,國際形勢變換更加復雜。關稅也成為很多國家頭上的陰霾,特朗普在政策上的陰晴不定也引起不少熱議。
只是沒有想到,在中美即將開啟第三次談判這樣的關鍵時刻,美國卻要對華關稅暴漲100%,雖然是一石二鳥之計,可是也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7月21日,貝森特緊隨其后,對中國提出了離譜要求。不到24小時,中國官員離國,三國開啟會晤,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美對華關稅暴漲100%?
特朗普政府對關稅似乎有著超乎尋常的偏愛,以至于被外界戲稱為應對國際爭端的萬能鑰匙。
在其第二任期內,這種偏好變本加厲,無論出于何種情緒或戰略考量,加關稅幾乎成了條件反射般的選項。
7月中旬,特朗普在會見北約秘書長時,將對俄烏沖突的不滿情緒直接轉化為經濟威脅,若俄烏50天內無法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征收100%的懲罰性關稅,并祭出更嚴厲的次級制裁。
即對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征收同樣高達100%的關稅,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將主要矛頭指向中國和印度。
美財長貝森特的操作同樣深諳此道,為了推動中美貿易談判,他一度扮演友好使者;然而當談判稍有進展,其態度便迅速變臉。
7月21日,面對媒體采訪,他公開宣稱談判不著急,更將中國購買受制裁的俄羅斯與伊朗石油這一地緣政治議題,強行納入本應聚焦雙邊貿易的談判框架,將其作為向中國施壓的新籌碼。
香港《南華早報》敏銳指出,此舉標志著中美談判重心正從關稅向更敏感的地緣政治領域危險漂移。然而這張看似威力巨大的關稅牌,其有效性正遭遇嚴峻挑戰。
美俄直接貿易規模本就有限,單純對俄加征關稅象征意義大于實質傷害。真正能刺痛俄羅斯的次級關稅,其打擊對象是中國、印度等重要經濟體。
對這些國家揮舞關稅大棒,不僅效果存疑,更會嚴重沖擊本就不穩固的全球供應鏈,傷及美國自身經濟利益。復旦大學辛強教授的分析一針見血,中國不可能允許美方將非貿易議題強行捆綁進談判,堅持貿易歸貿易、政治歸政治是基本原則。
美國意圖用關稅通吃各方的算盤,正陷入自設的困局。國際關系并非簡單的加稅即贏,復雜的地緣博弈需要更精巧的落子。不到24小時,中國也進行了行動。
中國落子德黑蘭
面對美方在關稅議題上的步步緊逼和談判桌上的突然發難,中方的反應堪稱迅疾。就在貝森特發出威脅言論后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官的身影已出現在千里之外的德黑蘭。
7月22日,俄羅斯、伊朗與中國三國外交代表齊聚伊朗外交部,舉行了一場備受矚目的三方會晤。
根據俄羅斯《消息報》與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此次會談的核心議程是協調解決伊朗核計劃引發的危機。各方明確表達了通過協作克服困難的共同意愿,并商定未來數周將在不同層級繼續推進外交接觸。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次日記者會上清晰闡明了中方立場,一貫主張通過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決伊核問題,并將持續與各方溝通,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重啟對話談判,尋求兼顧各方關切的解決方案。
盡管中方官方明確強調此行的核心在于伊核問題這一關乎全球戰略穩定的重大議題,但其時機選擇的微妙性無法忽視。
它發生在美方對中俄能源貿易發出次級關稅威脅、并試圖將此議題嵌入中美貿易談判的敏感當口。德黑蘭的三方會晤,無疑是中國外交一次沉著而有力的落子。
傳遞出幾個關鍵信號,中國擁有獨立自主的外交決策能力和廣闊的戰略回旋空間;中國維護與重要伙伴國正常經貿合作的決心堅定不移。
面對外部施壓,中國選擇的是多邊協調與對話解決的正道,而非對抗。這步棋,在美方關稅大棒揮下的瞬間,穩住了陣腳,拓寬了局面。多邊外交舞臺上的中國身影,正為破解單邊制裁困局提供新思路,也為后續更復雜的博弈埋下了伏筆。
能源博弈與歐洲變量
圍繞能源貿易的博弈,僅僅是中美俄大棋局的一隅。德黑蘭會晤余音未了,另一條重要的外交線,那就是中歐互動,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7月24日,就在三國代表在德黑蘭協調立場的同時,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抵達北京,出席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
此次峰會正值中歐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的歷史節點,馮德萊恩在抵達北京后于社交媒體發文,將此次峰會定位為推進和重新平衡中歐關系的契機,并表達了通過互利合作為未來50年雙邊關系定調的堅定信念。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她在峰會后的表態直接回應了外界猜測。
當被問及加強中歐關系是否意在“對沖”歐美關系在特朗普時期遭遇的困難時,馮德萊恩明確否認,與中國的關系本身就很有價值,與歐盟跟美國無關。
這清晰地表明,歐盟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尋求在對華關系上保持獨立性和建設性。不過,歐盟同樣面臨美國關稅政策的壓力。
馮德萊恩透露,歐盟正與美國進行技術層面接觸,試圖避免美國對歐洲商品加征高額關稅,但也強硬表示所有選項都在考慮范圍內。
這種微妙處境凸顯了美國關稅大棒政策正將其傳統盟友也置于兩難境地。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對俄石油買家實施次級關稅,一箭雙雕地推進其能源主導戰略并逼迫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
但現實是,這套策略不僅遭遇了中方的快速外交反制,其連帶效應也讓美國自身陷入騎虎難下的窘境,關稅武器在傷敵的同時,自損與樹敵的風險正急劇上升。
當美國在關稅迷宮中左沖右突之際,中國正以清晰的節奏在多邊棋盤上運籌帷幄。
特朗普政府試圖以100%關稅和次級制裁作為“萬能武器”,在俄烏棋局、能源博弈與中美貿易談判中一石多鳥,既施壓俄羅斯,又敲打中印,更幻想以此換取談判桌上的超額利益。然而國際政治的棋盤從不只由一方落子。
中國面對美方關稅威脅與議題捆綁的變臉戰術,以不到24小時光速響應奔赴德黑蘭的果決,清晰亮明了立場,核心利益不容交易,談判議題不容混淆。
無論是德黑蘭的中俄伊三方協調,還是北京的中歐領導人對話,都展現了中國堅持通過多邊對話與務實合作化解分歧的路徑選擇。
國際規則并非強權手中的提線木偶,多邊合作與互利共贏的潮流更難以阻擋。關稅大棒或許能制造噪音,但歷史終將證明,誰才是順應潮流的真正執棋者。
主要信源
外媒披露:中俄伊舉行三方會晤——新浪財經2025-07-23
中俄伊三方會晤中方持何立場?外交部回應——環球時報2025-07-23
對俄威脅征100%關稅、對烏輸送武器,特朗普為俄烏和談設50天期限——光明網2025-07-15
美財長竟威脅:中國買伊朗和俄羅斯石油,得談談——樞密院十號2025-07-22
歐盟委員會主席:歐盟加強與中國的貿易關系與跟美國的關系變壞無關——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