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看完之后,我久久說不出話來:
河南新密一位12歲女孩,在2025年暑假期間,23天偷拿家里為姥姥手術準備的5630元現金,全拿去買卡牌。
買了什么?
小馬寶莉、哪吒、奧特曼。
每天溜進商店、一件件數量不大地“進貨”。
總共買了23次,卡牌裝了半麻袋。
家長發現后報警,警方和市場監管部門介入,最終商家答應退款。
但有一點特別讓人揪心:女孩說,“這些卡牌有收藏價值,我以后可以轉賣賺錢。”
她的理由聽起來天真的可怕——也扭曲得讓人無奈。
這不是“卡牌”,是“小賭桌”
一張卡牌,5塊錢、10塊錢,聽起來不高。
但就是在“不貴一點點”的掩護下,孩子們口袋掏空、腦袋填滿:
“我要抽稀有卡”,“別人都有,我不能沒”,“要是不出好卡,明天就不敢跟同學說話。”
更別提那些直播間的“幫你代拆”、“稀有卡馬上出現了!”的洗腦話術。
卡牌成癮,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一個六年級男孩說,一周消費超1千多元去拆卡;
一個小學班級里,3/4的學生都在拆卡牌;
有人十幾塊買一包,便宜是便宜,花錢像刮彩票,一把輸光;
但這背后是什么?
不是簡單的愛玩,而是盲盒機制+社交攀比+直播沉迷三合一。
說白了——這是一場專為“上頭心理”設計的消費陷阱。
片刻的快感——換來家庭財務崩潰的小概率、但總會有家庭被追著撞上。
所以誰該負責?這場集體困局中,每方都有責任
一、家長:金錢觀怎么就被“刷屏”了?
很多網友第一反應就是:
“錢放在哪讓娃偷了23次都沒發現?這不是疏忽是玩忽職責!”
在這件事里,家長的情緒特別復雜。
一邊是姥姥性命攸關的手術費,一邊是孩子哭著求饒:“我收藏的卡以后值錢!”
女孩確實表現出一種扭曲的認知,她相信這些卡牌能升值,你能說她是純然貪玩?
但她畢竟才12歲。真正該反思的是:
? 為什么她以為“壓歲錢”=“零花錢”=“能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 為什么她能一抽再抽、二十幾天都不停手?
? 為什么她明明知道那是“救命錢”,卻還是拿?
我們不能把責任全歸于孩子。
這是金錢觀教育的空白,更是監管能力的斷檔。
二、商家:都沒有證明在我這買,我也給退款了
面對警方和市場監管協調,商家沒有否認交易可能性,也很配合地做了退款。
不過女孩家長仍提出質疑:
“這不是小孩子一時沖動買一張兩張”,而是頻繁高金額現金交易,商家為何不勸阻?”
畢竟孩子才12歲,交易金額動輒幾百,商家卻未能辨別。一些卡牌商表示:“她沒一次大批量買,也沒說在誰送她、她多少錢買的,我們怎么確認是她拿的、又是她偷的?”
說得對嗎?可能對。
但面對這種高頻、大額現金消費的小顧客,是否需要多問一句?多留個心眼?
在這場風暴里,他們不是賊,但也不是無辜的。
所以我們更該問一句:
面對未成年的高頻率、高金額現金交易,商家有沒有睜只眼閉只眼?
特別是當你懂盲盒、懂高頻拆卡、懂卡牌交易的定律時——
誰還不明白這已經不是“小孩買幾包卡片”,這是人在賭博!
更可怕的是,這種連小學生都能消費成癮、拆空家庭積蓄的商品,
我們的監管還遠遠趕不上它的“圈錢速度”。
三、孩子:他們真的想收藏,還是在“搶地位”?
她說:“卡片能升值”,但實際呢?
卡片上刻著的是“寶莉”?還是“心理攀比”的暗線?
不少孩子事后說,他們拆卡不是為了玩,是“為了別人羨慕”,甚至是“為了能跟別人換卡”。
一次兩次是好奇、是愛好,但23次,是“癮”。
就像游戲里開寶箱、像直播間壓紅包、像盲盒里藏著機會,
這種極端隨機性背后,是大量孩子缺乏有效情感出口的真實寫照。
我們該關心的不是“她拆了多少卡”,
而是:“這些消費填補了她生活里哪塊空缺?”
這是一種“新”流行病:抽卡成癮 / 盲盒狂歡 / 社交資本化
是孩子的問題嗎?
不應全是。
自2023年起,卡牌盲盒越鋪越遠。
哪怕國家規定“8歲以下不得銷售盲盒”,哪怕直播平臺“禁止未成年人下單”,可你進一個小學門口的商店,就能看到柜臺里整齊陳列著整盒整套的卡袋。
更別提直播間和短視頻平臺,早已成為卡牌炒作和推薦的世界:
“你想要珍稀卡嗎?”
“下一包一定出SC!”
“這一盒還剩幾包了,保底稀有卡肯定還在里面,家人們趕快下單!”
卡牌不再只是玩耍,它已成為某種“貨幣”——能夠在同學之間衡量地位、積累優劣的社會方式。
最難的問題:我們該徹底制止孩子玩卡牌嗎?
一位母親曾經在網上吐槽:“我現在很矛盾,周一孩子開不了這些卡,其他同學當他是空氣。但讓他不停買,咱家哪來那么多錢?”
她不是個例。
在社交化的“收藏紅利”面前,
家長們感到夾縫中掙扎:
不同意陪著社會壓力,
同意了就等于放任孩子陷入成癮機制。
如果只是玩玩,我們不會如此痛心。
但如果孩子為此偷拿家里的錢、揮霍救命資金、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邊緣——那我們真的得停下來,嚴肅討論:我們能做什么?
教育者的提醒:用別的“成就感”填滿他們缺的那塊心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的成金鴻老師說得非常中肯:
“孩子每次拿卡牌換來的是什么?是瞬間的優越感、是他人眼光、是‘看,我有你沒有’的快感。”
但在這種成就感背后,藏著危險的攀比本能、盲從心理,甚至是消費扭曲。
我們“治卡”,不只是因為這些孩子買貴了、買多了,更多是因為——我們大人沒做好引導。
還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馮芹老師也提醒:
“現在不只是玩卡的事情,人的心理一旦被‘比我厲害的都跟我玩’的邏輯填滿,就很可能會成為一種長期價值觀扭曲。”
現在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不準買卡”的暴力制止
而是:
給他們在拼卡之外找到成就感
在學校里推動非物資的社交方式
在家里打開溝通空間,不靠消費買尊嚴
要的不是把卡沒收,卡只是一個“表現”。
要防的,是這套機制抽走孩子的心理自控力,
是它成了社交身份的門票,
更是它藏了多少缺乏保護的底線,比如金融意識、家庭責任、金錢來源的甄別。
一旦我們看清這些,才不會止步于這一起新聞。
最后的問句,也是最多的希望:
“收藏卡片真的‘值錢’嗎?”
他們收藏的是虛擬的熱鬧,而不是真實的自我。
“我們怎么陪他們找出替代的成就感?”
帶他們打籃球、玩藝術、閱讀歷史,才比抽卡更亮眼。
“是否要從根源封堵這些盲盒誘導交易?”
重建監管、校邊禁售點、網絡防沉迷的執行力已經太慢了。
這起事件,不只是一個12歲女孩的糊涂行為。
這是一個家庭的尷尬處境,
一個行業的灰色邊界,
更是一個社會苗頭行為的集體折射。
這些孩子不是敵人,而是受害者。
是被圈入一個看得起但買不起、買得起又被洗劫的消費陷阱。
我們要做到的,
是不讓下個孩子,在某種社交游戲中,連“家庭底線”都掉進了“卡槽”。
作者 丨藤井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分享轉載請注明作者!
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