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竄訪”的賴清德,人還沒到紐約,就吃了特朗普一個“下馬威”?
在臺灣官員竄訪一事上,大陸過去說過的話,如今也開始應驗了?
作者-山
人還沒到紐約,"耳光"就先扇過來了
這事兒說起來真是夠諷刺的。
賴清德這邊正忙著為竄訪行程做最后準備,那邊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就在記者會上官宣了。
32%的關稅將在8月1日準時生效,稅率回到4月2日"解放日"的水平,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時間點卡得這叫一個精準。
賴清德原計劃8月4日抵達紐約,結果關稅8月1日就砸下來了。
這種時間錯位絕非巧合,而是華盛頓精心設計的政治動作。
要知道,這32%的關稅可不是個小數目。
對比一下就知道了:越南只要交20%,菲律賓也是20%,臺灣卻要交32%。
這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而是真金白銀的代價。
按照臺灣去年對美64%的貿易順差計算,這個32%還算是"照顧"了。
因為今年臺灣對美貿易順差已經飆升到72%,按美方算法應該收36%。
最要命的是,受沖擊的都是臺灣的支柱產業。
半導體、資通訊、電子零件,這些可都是臺灣的"看家本領"。
臺積電、聯發科這些關鍵企業,現在都得為這32%的關稅買單。
"臺灣勞工因應關稅沖擊行動聯盟"公布的數據更是觸目驚心。
如果關稅真的落地,將有50萬勞工的生計受到沖擊。
上百萬人的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而賴清德這邊還在做著過境外交的美夢。
臺媒爆料說,他這次準備在紐約或達拉斯宣布采購美國民航客機。
還計劃擴大農產品進口,加碼能源投資,甚至用"主權基金"增持美債。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又是上百億美元的投入。
可美方的態度呢?
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的回應相當冷淡,說讓賴清德過境是"傳統做法",是出于"旅客安全"考慮。
注意這個用詞:旅客,不是政客,不是領導人,就是普通旅客。
從"香餑餑"到"榨汁機",臺灣這步棋走錯了
事情的根子其實很清楚。
美國對臺灣的戰略定位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過去看重的是臺灣的"地緣位置",現在盯著的是"技術遷移"。
說白了,就是從把臺灣當"護城河",變成了當"榨汁機"。
這個轉變的信號其實早就有了。
臺積電宣布在美國追加投資1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建芯片廠。
整體投資超過100億美元,要建3座新廠、2座封裝廠和1個研發中心。
這被稱為美國史上最大的一筆外資投資。
臺積電這么做的目的很明確:穩住美方,避免被加征芯片關稅。
但這種"輸血式"的討好能換來什么呢?
答案就擺在眼前:關稅照收不誤,態度照樣冷淡。
美國國內的政局變化也在加速這種轉變。
共和黨圍繞特朗普重構外交安全班底,一批鷹派智庫成員回流政治核心。
他們不強調意識形態,更強調戰略資源調配。
臺灣的問題,從戰略保障逐漸轉向資源獲取。
這種變化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2019年美國看重臺灣是因為需要"地緣位置"來制衡大陸。
現在他們更看重的是"技術遷移",要把臺灣的核心技術搬到美國去。
而當"遷移"完成,臺灣在美國眼中就不再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了。
這就是為什么高關稅政策能夠在沒有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恢復。
更深層的背景是中美博弈的關鍵階段。
從2023年底起,大陸在高端制造、綠色能源等領域發力。
主動在貿易談判中設議題,美國開始重新評估對華策略。
今年中方在G20財長會上提議加強供應鏈合作,很多國家都支持。
美國表面點頭,背后卻很謹慎。
為了維護籌碼,特朗普那邊的人建議拿臺灣當籌碼施壓。
釋放"強硬"信號,同時為對華談判爭取空間。
所以這一波對臺加稅,本質上是美方在中美較量中打出的"輔助牌"。
大陸這盤棋下了四步,"倚美謀獨"徹底沒戲了
要說下棋,大陸這幾年的布局才叫系統性。
不是臨時應對,而是早就布好了一整套長期策略。
四步棋走下來,"倚美謀獨"基本上就是死局了。
第一步是在國際場合不斷強調"一個中國"。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亞太經合組織,這些重要平臺上。
反復提醒各國不要給"臺獨"留空間,擠壓臺灣的國際活動余地。
效果很明顯,臺灣的"邦交國"從20多個減少到現在的12個。
第二步是經濟收緊。
以前給臺灣產業一些特殊待遇,現在逐步取消。
反而鼓勵臺商去福建、廣東發展,用經濟利益引導人流物流。
ECFA后續協商停滯,臺灣農產品進入大陸的優惠政策調整。
讓臺灣感受到經濟代價。
第三步是軍事上的常態化演訓。
光是2024年,解放軍就繞臺軍演了多次。
其中兩次規模創下新高,幾乎成了日常動作。
這種高頻率、高強度的軍事壓力,讓臺軍疲于應對。
也讓島內民眾切身感受到軍事威懾的現實性。
第四步是科技上的減少依賴。
大陸在半導體設備、光刻機材料、EDA軟件等方面持續突破。
一邊提高自主能力,一邊推動全球產業鏈重組。
把臺灣的技術優勢慢慢邊緣化。
當大陸不再需要依賴臺灣的技術時,臺灣的籌碼價值就會大幅縮水。
這四步棋組合起來,形成了對臺灣的全方位塑造壓力。
國際空間越來越小,經濟利益越來越少。
軍事壓力越來越大,技術優勢越來越弱。
臺當局在外部空間日益收窄的情況下,反而選擇進一步"倚美"。
這不是戰略,這是戰略透支。
針對賴清德這次"過境"竄美,外交部和國臺辦迅速表態。
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嚴斥"倚美謀獨"注定失敗。
強調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立場不會動搖。
在島內,政治氛圍同樣不利于賴清德。
親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調,賴清德滿意度跌了5.8%。
不滿意度反超,創下上任以來最差紀錄。
越跪舔越被瞧不起,這個道理終于被驗證了
賴清德這次的遭遇,其實驗證了一個古老的道理。
妥協換不來尊重,跪舔只會招來更多的輕視。
這不是什么新鮮事,而是歷史一再重演的規律。
回頭看看這幾年臺灣對美國的"表現"。
6月份潘孟安去美國談天然氣管道合作,投入上百億美元。
對臺灣能源沒有實際好處,還會加大對美經濟依賴。
臺當局增加"經費投入",從美國購入更多武器裝備。
推動臺積電赴美投資,配合美方調整產業鏈。
可以說是冒著被掏空的風險在做事。
結果呢?
32%的高關稅照樣砸下來,一點面子都不給。
過境待遇從"政客"降格為"旅客",連基本尊重都沒有。
這種對比實在是太鮮明了。
越是殷勤孝敬,越是被當成可以隨時"調整"的對象。
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國正在權衡一個更大的問題。
是否要重啟中美高層經濟會談。
而臺灣的問題,正在變成一個"不能破壞大局"的次要議題。
當中美關系需要調整時,臺灣很可能就成了被犧牲的籌碼。
中南美洲方面的態度也逐漸清晰。
危地馬拉與巴拉圭相繼發出信號,表態希望與更多國家發展"多元合作關系"。
分析普遍認為,這些"邦交國"正在評估與大陸建立經濟合作的可行性。
臺灣曾以大量金援維護所謂"外交盟友"。
但在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互聯等方面的競爭力已遠遠不及大陸。
小地區在大國博弈中扮演工具角色,這本身就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路。
當工具價值遞減時,被拋棄是歷史的必然。
這種規律在國際關系史上屢見不鮮。
從冷戰時期的一些小國經歷,到現在的地緣政治變化。
都證明了一個道理:依附強者并不等于獲得保護。
隨著中美關系的深度調整,臺海局勢將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在這個大背景下,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選擇都注定要付出代價。
賴清德這次"過境"外交的遭遇,不過是這種歷史規律的一個具體體現。
外交處境日益被動,經濟政策面臨反噬。
這次出訪的意義,已不在"達成什么",而在"還能撐多久"。
而大陸那句曾被忽視的話——"妥協得不到尊重"——正悄然應驗。
結語
從這事兒能看出來,在大國博弈中當工具,只會越來越被動,越來越沒有尊嚴。
臺海這盤棋,大勢已經很明朗了,統一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該醒醒了。
每個人都得想想,什么選擇才真正符合民族利益和歷史潮流的根本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