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中國航母多次現身西太平洋,也就是美國所謂第二島鏈附近,可是引起外界的關注。
尤其是2012年,遼寧艦服役之后,在2016年首次穿越宮古海峽,進入了太平洋海域。
到了2019年,遼寧艦才第二次穿越宮古海峽。
當時給讓外界一種感覺,那就是航母遠海訓練,三年進行一次。
結果在2021年之后,我國航母的遠洋行動開始變得頻繁起來。
2021年12月,遼寧艦編隊向西太航渡,連續轉戰西太多個訓練海域。
2022年5月,遼寧艦在西太進行遠海實戰化訓練。
2023年4月,山東艦航母編隊穿越菲律賓和臺灣省之間的巴士海峽。
2023年9月,山東艦航母編隊穿越巴士海峽,進入西太。
2025年5月至6月,遼寧艦和山東艦分別穿越宮古海峽,這是中國海軍雙航母半年內,首次同時出現在第一島鏈之外的太平洋方向。
此前屬于三年一次,如今屬于一年一次,而且從單航母編隊變為雙航母編隊。
為何會出現這一轉變?
【中國雙航母,首次同時現身西太】
就是為了檢驗體系作戰能力,而且面對中國體系作戰,美國估計無計可施甚至還需要退避三舍。
說到這,很多人就要問了,從印巴交火之后,讓中國的體系作戰能力大放異彩。
那么,什么是體系作戰?
按照官方給出的說法,指的是在聯合全域作戰中,充分發揮網絡信息體系的核心支撐作用,將分散部署在陸海空天電網各作戰域的作戰力量、作戰要素、作戰單元融合成為聯合作戰體系,形成整體優勢,以體系為單位進行一系列作戰活動。
也許普通人無法理解,這究竟是什么意思?
這就需要結合實際案例進行說明,就拿去年年底,美國聯合健康保險首席執行官布賴恩·湯普被槍殺一事來說。
兇手作戰幾乎接近完美,如果不是被麥當勞員工發現并報警,路易吉如今很有可能逍遙法外。
如果這件事要是發生在我國,警方會率先通過天網系統進行人臉識別,然后綜合布控在確定人員身份。
交警再調出交通管理監控,通過車牌查詢,確定路易吉逃走時乘坐的出租車。
出租車通過系統定位測量位置,調度系統告知司機你車上有槍手,讓司機按照出租車后臺調度路線行駛。
接下來,警方會在目的地附近布下伏擊圈,等到特警狙擊手就位、武警就位,特警小分隊做好突擊準備。
電信基站監聽手機通話,消防隊、救護車待命,民政部門和社區負責疏散附近的群眾。
然后出租車公司制造一起人為堵車,然后后臺就會聯系槍手,告知其前方大堵車,車輛無法按時抵達目的地,愿意取消訂單的話,就會給20元優惠券。
這個時候,一旦槍手下車,偽裝成路人的特警就會馬上行動,當場將其控制并逮捕。
這就是我國的體系作戰。
按照這種邏輯,如果是在軍事領域,圍繞一個作戰目標,會以軍事信息網絡為紐帶,將各種作戰力量、作戰要素、作戰單元以及作戰支援系統和軍隊各業務系統等無縫連接、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形成統一高效的作戰體系。
如果說在戰爭期間,我方遇上敵人的碉堡,初期會選擇用炸藥包炸毀碉堡。
但是如何將炸藥包安裝在碉堡附近,是一個難題。
在對越反擊戰中,我們已經改變戰術,直接呼叫炮兵支援。
如果在今天,那手段有太多了。
如果只是偵察行動,就會通過天基衛星查看碉堡近期的動向,尋找一下還有沒有其他路徑。
如果要炸毀碉堡,就可以讓無人機操作手發射一架FPV無人機,帶著炸藥鉆進碉堡之中,然后起爆,就能將碉堡掀翻。
如果發現碉堡中有敵人的指揮官,我們就會選擇發射巡航導彈,真正做到一擊必中。
也就是說,所謂體系作戰,講究的是1+1大于2。
了解了體系作戰之后,就會明白為何我國航母此前很少會遠航,如今卻頻繁出海。
原因就是在檢驗體系作戰的能力。
比如說在2013年,我國遼寧艦航母剛服役,就算是現身西太也沒用。
沒有體系搭配,航母只是航母。
沒有預警機,防御圈只有200公里左右,打擊圈的范圍將會更小。
畢竟,地球是有曲率的,難以像美國航母那樣進行防區外縱深攻擊。
正是基于這一點,我國近年來一直進行航母作戰的體系搭建。
比如說對遠洋海域的軍艦識別以及跟蹤天基體系。
各種偵察衛星在數千公里、上萬公里,甚至是全球范圍內,跟蹤和監視目標航母。
在全球范圍的小時級、西太地區十分鐘級的衛星重訪率之下,以航母的航速和偵察衛星的偵察范圍,基本上可以做到全天候監視行蹤。
如果需要精確定位,可以出動無偵-8高空高速偵察機,以4倍音速和4萬米的飛行高度,可以安全飛抵美軍航母上空進行偵察。
【無偵8高度4萬米,美軍都無法發現】
要知道,這可是4萬米的高空,美軍能發現無偵-8的可能性極低。
這些來自不同軍種的情報信息,將匯總到戰區級或者更高級別的聯合指揮機構。
這樣一來,無論是航母編隊前去組織攔截,還是設定預設陣地進行打擊、火箭軍反艦導彈進行反擊,均提供了足夠的決策時間。
再比如說建成一支具有遠程打擊能力的航母編隊。
要知道,我國航母的戰術與美國航母的戰術完全不同。
美軍航母戰斗群強調打擊核心必須是航母,其他軍艦相當于“帶刀侍衛”。
而我國海軍強調打擊核心是編隊艦艇,防空保護則由航母上的預警機和艦載機戰斗機負責。
這樣一來,打擊范圍會更遠,防空圈也會更大。
就拿此前進入西太的中國航母戰斗群來說,除了兩艘航母之外,還有四艘055、四艘052D、四艘054A、三艘補給艦,至少有17艘水面艦艇和數量不明的潛艇。
累計擁有1000多個垂發系統,而且大多可以發射打擊范圍為1500公里的鷹擊-21導彈。
但是美軍航母的攻擊距離是達不到1500公里的。
這樣一來,就算美國航母戰斗群選擇回擊,也只能發射打擊范圍為1000公里的導彈,無法對中國航母編隊構成威脅。
甚至還會在發射導彈之后,暴露位置,空警-600就可以將坐標同步給殲-35,然后擊落美軍導彈。
因此,我國這么多年保持低調發展,目的就是為航母配備強大的遠程打擊力量。
從這一點來看,航母不過是這個體系中的一環罷了,并不是核心。
而且這套體系作戰是不完整的,眼下還需要通過演練進行測試與打磨。
譬如衛星的通訊帶寬是否足夠,衛星圖像能夠及時上傳下達?
目前配備的補給艦,補給路徑是否屬于最佳路線,遠程反艦能力是否極具威懾力?艦隊防空力量夠不夠?
周邊的岸基航空兵和補給節點,能否滿足支援需求?
如果航母戰損,附近的友好國家能否提供支援等等,這都是需要檢驗和測試的。
只有在不斷的測試與實踐中,才能查漏補缺。
而我航母編隊近年來出海次數不斷增加,背后其實還有另外的意圖。
之所以我國能擁有今天這么強大的體系作戰能力。
最大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史上最牛軍改。
在軍改之前,我國實行四總部、軍種加大軍區制度,這種制度運轉數十年,為我國國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
但是伴隨著國際局勢不斷變化,這種模式已經跟不上變化。
條塊劃分的組織模式,極大增加了各部隊的協調難度。
比如說此前陸軍有步兵師、炮兵師和坦克師,如果爆發戰爭,步兵能夠與坦克進行協同?
遠程炮兵的炮彈發射之后,會不會將炮彈砸在自己的步兵和坦克頭上?
為了進行協同,陸軍在歷史上做了很多改變,才實現了陸軍各作戰單元協同。
可是這只是陸軍內部的協同,如果是多軍種協同,怎么辦?
畢竟,軍區和空海軍屬于平級單位,有的可能還低一級,對空海軍只有請求權,沒有指揮權。
這就出現了各軍種獨立發展、協同作戰的年代,通信和信息系統也是獨立的。
代表著海軍的電臺和陸軍的加密方式不一樣,無法實現互通。
空軍和炮兵的指揮系統也是獨立的,也沒辦法互通。
而且陸軍指揮官沒有經歷過空海專業知識訓練,就算請求支援,也不知道如何請求。
假設陸軍發現前面有個山頭陣地攻不下來,需要空軍進行支援。
從連上報到營,從營再報到團,從團報到旅,從旅報到師,從師報到軍,再從軍報到上級,上級在協調。
附近的空軍逐級下發命令,不僅繁瑣,而且大費周章。
當然,空軍得到任務之后,并不知道距離這個陣地有多遠,飛行投彈會不會造成誤傷?
這究竟該如何提供支援?
【中國搭載體系作戰,早晚領先全球?】
所以當時的軍改,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弊端。
主要重點是,第一成立戰區,賦予戰區協調戰區內所有軍種的作戰指揮權。
一線步兵的需求,可以通過聯合參謀部,逐級上報至戰區空軍部隊。
協調過程也由戰區直接參與,減少協調流程。
第二,成立聯勤保障部隊,將各個軍種的后勤組合在一起。
同樣的子彈不僅可以給陸軍發放,也可以給空軍。
同樣的油料,不僅可以給陸軍提供,也可以給海軍提供。
甚至連通用裝備,都可以在戰區就近修理即可。
第三,成立合成旅與合成營,集步兵、裝甲、通信、工兵、偵察、炮兵于一體。
此前比較復雜的事情,需要找別人協調,如今不需要了,如今營長和旅長就直接搞定。
無論什么任務,合成部隊可以就快速反應,真正做到以快打慢。
真正做到和敵人搶時間,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束戰斗。
這樣的改變,自然也就不存在溝通阻礙。
二是天基偵察系統、電子戰系統和信息支援能力得到提升。
去年,我國成立了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和信息支援部隊。
此前這些部隊均屬于戰略支援部隊,由于這些部隊業務條線相對獨立,戰略支援部隊難以發揮總抓作用。
如今選擇拆分出來,變為副戰區級部隊,直接隸屬于聯合參謀部。
也就是說,三支部隊分別各管一部分,可以省去很多麻煩。
其中軍事航天部隊主要負責天基監視平臺、臨近空間戰略偵察平臺和反導系統前期觀測。
對衛星獲取的圖像、頻譜信息盡心研判,為一線部隊提供情報支持。
獨立之后的好處就是直接對接戰區系統,可以將天基信息保障能力下發至戰區部隊基層末端。
一名排長也可以調用衛星圖像。
而且伴隨著軍事斗爭向太空擴散之后,也許在未來還會擁有專屬的打擊武器。
譬如用于攔截敵人間諜衛星和彈道導彈的動能攔截器,以及將敵人星鏈拖離軌道的拖拽航天器、激光反導等。
至于網絡空間部隊,很多人不知道究竟有什么作用?
就拿美國的網絡司令部來說,主要負責網絡設備安全,對敵人采取網絡戰,電子對抗等新型作戰樣式。
想必大家見過1450的威力,網絡空間部隊不僅要防范1450,還要學會認知作戰,運用得當就可以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作用。
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篩查重要情報,比如說哪里的美軍開始調動,五角大樓附近的外賣訂單激增等情況,進行匯總分析。
而信息支援部隊主要負責衛星通信、信息采集、處理和智慧指令發布與編程,通信中繼、光纖線路維護管理、技術偵察、情報處理與判讀等等。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跨軍種的信息共享、分析、決策與發布能力,提高作戰效率。
比如說我國本土有兩大防空力量,一個是空軍,另一個就是陸軍防空部隊。
空軍擁有自己的雷達、通信系統、防空導彈,陸軍航空兵也有自己的雷達、通信系統和防空導彈。
問題在于,空軍的通信系統、指揮系統是基于空軍的火控系統開發,與陸軍無法互通。
最終的結果就是,空軍的通信系統,指揮系統是基于空軍的火控系統開發的,與陸軍無法互通。
最終結果就是空軍戰機發現目標,但是屬于陸軍的作戰范圍,然后給陸軍通報情報,可是陸軍的雷達卻無法發現。
就算得到諸元也沒用,雷達和導彈無法識別。
畢竟,指揮系統、專用接口、接口協議、信道不同意,這就是一個問題。
也是信息支援部隊需要解決的問題。
解決之后,如果一架F-35偷偷摸進來,由于地面雜波的干擾,陸軍的雷達基本上是難以看到和鎖定的,如果空軍預警機發現之后,馬上通知戰機,從起飛到抵達指定位置,F-35很有可能已經逃之夭夭。
【在中國體系作戰面前,F35無處可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該區域恰好有紅旗-16,就可以請求戰區協調一枚紅旗-16防空導彈,由預警機數據鏈進行引導并將其擊落。
這就是信息互通之后的威力。
三是中國軍隊關于新技術、新方向的應用速度迅速加快。
近年來,我們是否發現,我國不斷推出主戰裝備,同時連無人裝備的更新迭代也越來越快。
無人機就不用說了,這在俄烏沖突中已經刷新全球認知。
可是無人機也有缺點,那就是無法完成復雜的清剿任務,特別是在視野受限的前提下,難以清除目標。
這個時候就需要派出機器狗了。
此前我國就展示了士兵和機器狗聯合作戰的視頻,七名士兵配備三臺重型機器狗。
這些機器狗最大的作用不是去清除敵人,而是負責偵察。
當機器狗進入建筑物或復雜地形之后,其中埋伏的敵人就有兩個選擇,要么暴露自己,主動出擊,然后被尾隨的無人機消滅。
要么就會導致防御陣地出現缺口,機器狗會詳細采集地形與火力點情報,引導遠程火力實施打擊。
也就是說,機器狗和無人機就是巷戰神器。
這就讓君明想起當初俄烏雙方在亞速鋼鐵廠交火的那一幕,俄軍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之后,才拿下鋼鐵廠。
如果俄軍有機器狗,憑借高機動性、自主行動能力與綜合戰斗能力,就能重創烏軍。
對此,很多人會好奇,我國的無人裝備為何能如此先進和強大?
第一是我國的AI工業化與AI產品化。
要知道,我國的AI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AI進入機器狗時代之后,會大幅提升機器狗自主決策與自主作戰能力。
第二是因為中國的新能源技術比較發達。
此前波士頓動力研發的機器狗需要拖著一根大電纜,就是因為舊能源體積比較大,而且重量也比較大。
而我國的鋰電池、鈉電池技術是遙遙領先的存在,自然可以為無人裝備提供足夠的電量。
第三就是中國擁有龐大的生產能力。
機器狗和無人機的普及,成本比較低是關鍵。
成本之所以會降低,是得益于我國的工業生產能力。
代表著如今我國的體系作戰之威,不僅僅是和現有的作戰單元進行連接。
更關鍵的也在于,不斷開拓戰斗方式。
【在中國體系作戰面前,F35無處可藏】
看到這,很多人估計還會質疑我國體系作戰威力不夠強大。
畢竟,在印巴沖突之前,我國的體系作戰沒有進行任何實戰檢驗。
但是在印巴沖突之后,外界終于看到了我國20多年構建的新一代體系化作戰,究竟有多么強大。
如果只是從戰機性能方面來看,殲-10CE與陣風不相上下。
而巴方的殲-10CE之所以能干脆利落擊落陣風,與我國體系作戰有一定的關系。
在巴基斯坦ZDK03預警機發現印度戰機起飛之后,就判斷出印軍有大規模軍事行動,然后就通知地面的殲-10CE馬上起飛。
起飛之后,雙方誰也看不到誰,因為機載雷達掃描模式探測距離十分有限,主要依靠地面引導區捕捉目標。
這個時候,體系作戰的優勢就突現出來了。
殲-10CE可以通過數據鏈接收ZDK03的信息,然后開啟雷達對預警機指向的方向進行重點掃描。
但是印度由于飛機和預警機不同,地面數據鏈接口不兼容,只能通過語音來引導,效率是比較低的。
當雙方均飛行一段時間之后,已經可以互相發現對方,但是距離武器射程還有一定的距離,而這個時候殲-10CE迅速發射霹靂-15E并關閉雷達。
接下來就由ZDK03接管霹靂導彈,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爬升獲得高度,用拋物線的方式獲取更遠的射程。
等爬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會關閉導彈發動機,進入滑翔的階段。
然后預警機就引導霹靂導彈展開攻擊。
由于導彈沒有開機,紅外信號又比較弱,因此印度飛機的預警系統不起任何作用。
等到距離印度陣風還有20多公里的時候,導彈雷達就會開機,快速鎖定印度飛機,同時發動機進行二次點火。
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已經來不及進行任何規避動作,十幾秒鐘內就會被擊落。
這也是為何沒有出現“狗斗”的原因,真正做到了“發現即摧毀”。
這套戰術自然不可能是巴基斯坦人設計的,而是我國設計的。
如果仔細看一下巴基斯坦空軍的動作,就會發現這不就是殲-20的BVR戰術低配版嗎?
殲-20最大的特點,就是隱身。
在隱身階段,殲-20是不可能開啟雷達暴露位置的,而是會選擇靜默飛行,并且依靠預警機和雷達站提供敵情態勢。
然后殲-20會在恰當的時間發射導彈,利用雙向數據鏈接受后方信息飛行敵機,最終擊落敵機。
在這種戰術下,殲-20不會進入纏斗,只不過是悄悄開火然后打完就走。
由于距離比較遠,敵人壓根就不可能得知被鎖定并被擊落。
這種戰術,巴方此前與中國進行空中演習學會的,此前在印巴空戰中,不過是把殲-20換成了殲-10CE。
事實上,印度的體系作戰,也是受到了美國、法國、以色列、俄羅斯的全面體系支持。
比如說美國在印巴交火之前,美國鎖定了巴基斯坦的F-16,然后法國出售陣風和配套的導彈,以色列與俄羅斯也向印度提供了雷達、導彈的支持。
美國還出售了一系列的裝備和情報支持。
甚至連CIA都做好了準備,只要印巴交火,就會下令要求俾路支分裂勢力獨立。
因此,這場戰爭實際上就是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和歐洲多方合作,共同協助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一場針對性滅國戰爭。
最終結果自然就是印度慘敗。
而且巴基斯坦只是采購了我國低配版體系作戰,如果是我國的自用版本,究竟會擁有多么恐怖的實力,確實無法想象。
再加上這只是空戰體系,還有海戰與空戰體系作戰。
如果是中美進行海戰,我國的體系作戰模式下,可以在以下幾方面擁有優勢。
一是單方面的戰場透明化。
我國高分衛星群能以0.5米分辨率凝視大洋,配合北斗厘米級定位,實時標注美軍航母的位置,我國的東風-26以及鷹擊-21可以隨時動手。
再加上航母派出空警-600之后,還能憑借氮化鎵雷達掃描400公里空域。
在F-35進入作戰半徑前捕捉其信號,通過數據鏈以秒級速度回傳指揮部。
而095核潛艇可以配合海底聲吶陣列,實現美軍潛艇“出港即標注”。
而航母編隊配套的電子偵察船,電子戰系統也會全頻段開啟壓制模式。
這樣一來,美軍的E-2D預警機雷達屏就會瞬間宕機。
二是殺傷鏈的合成化。
【美軍E2D預警機,無法反制中國】
當指揮中心下令后,076型無人機航母就會釋放無人機群,小型無人機會以自殺式服從的方式,消耗美軍航母防空彈藥。
福建艦電磁彈射器就會放飛殲-35,在E-2D雷達盲區突入并發射霹靂-15,擊落護航的戰機。
然后055就會發射12枚鷹擊-21,地面發射東風-26與鷹擊-21形成高低搭配,直接讓宙斯盾系統崩潰。
摧毀美軍航母的反擊力量之后,殲-15就會開始收割。
雖然美軍也有體系化作戰,但是這一作戰體系起步比較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
當初在海灣戰爭中屬于初次亮相,在2000年的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中,達到巔峰時期。
即便是今天,美國的作戰體系依舊是全球最先進的作戰體系之一。
從天基衛星到地面四通八達的C4ISR系統,均是美國作戰體系中值得夸贊的地方。
與我國還處于建設階段的體系作戰,美國的體系作戰確實有優勢。
首先是豐富的作戰經驗。
數十年前,美軍動用體系作戰基本上與喝水一樣簡單,對于如何利用體系作戰完成作戰,也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是美國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
這些基地的作用不僅僅是用來駐扎美國大兵,也是美軍的情報感知和態勢探查的節點。
正是有這些節點匯總之后,才能制定相應的戰術。
這也是我國體系作戰目前所欠缺的關鍵點,也是下一步要特別加強的存在。
只不過中國體系作戰也擁有屬于自己的優勢。
畢竟,美國體系作戰確實先進,但是并不能代表美國會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就像美國的軍事技術,如今不就出現落后的情況嗎?
再比如說美制裝備的實力不容小覷,比如說F-22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確實屬于王牌戰機。
在21世紀的今天,美國引以為傲的武器裝備,已經處于落后階段。
殲-20搭載分布式孔徑系統、頭盔顯示系統、光電瞄準系統和記載電子對抗系統等現代化設備。
這些F-22都沒有。
如果將來殲-20與F-22正面相遇,后者自然處于劣勢之中。
而且F-22的缺點是無法通過現代技術進行航電系統升級,這與F-22當初的設計有一定的關系。
也就是說,體系作戰最終還是需要依賴裝備水平。
在F-22無法升級的前提下,就會制約美國作戰體系的發揮。
就算體系作戰發現了目標,F-22也無法實現摧毀目標。
老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美國體系作戰在其他國家面前,確實擁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我國面前,似乎不夠看。
再加上美國如今不具備重新搭建現代化體系作戰的實力,尤其是去工業化和軍工生產能力下降之后,美軍早已成為“一次性軍隊”。
倘若美軍現有的體系作戰被摧毀,別說得到832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就算是得到8.3萬億美元也沒用。
美元在重建體系作戰這方面,并不是萬能的。
但是我國則不同,在龐大的工業產能加持下,就算有損失,也可以迅速搭建新的體系作戰。
這就是中美之間的差距,我盟能耗得起,也能拼得起,美國不行。
想當初在十年前,美軍嘲笑我國航母是“漂浮的孤島”。
十年后,中國航母戰斗群突破第二島鏈,已經成為美國在二戰之后,從未擁有過的強大對手。
這一切變化的本質,就是中國用新技術將各個作戰要素,熔鑄成一個“作戰綜合體”。
我國擁有體系作戰之后,也讓我們擁有從單一平臺獨一抗,到“海陸空天電網”五位一體的體系絞殺。
當山東艦的艦載機掠過海面上的美軍航母殘骸,代表著我國的數據鏈、通訊接口、衛星圖像以及AI推演戰術方案獲得勝利。
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體系,比萬噸鋼鐵更具備定義現代化戰爭的能力。
畢竟,勝負不取決于噸位,而是取決于體系。
中國軍隊正在以硅基與鋼鐵的共舞,在太平洋寫下新時代戰爭的最完美解法。
對此,美國或許只能無計可施,外加退避三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