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據臺媒報道,臺北西門町近日傳出命案,一男子疑因吸毒過量致死。警方到場時,搜出安非他命(俗稱冰毒)吸食器、民間稱為“喪尸煙彈”的二級毒品依托咪酯。經調查,該男子身份是臺“消防署”一名公職人員。
臺灣毒品肆虐,吸毒群體也從公眾慣常認知的社會邊緣人,逐漸蔓延至社會信任體系的支柱群體,警察、軍人、醫院照護人員等涉毒新聞陸續曝光。當本應守護秩序的關鍵防線接連失守,人們不禁要問,反毒工作已成“數字游戲”?
網購毒品,絲滑下單
在臺灣,吸毒人群呈年輕化趨勢,校園毒品犯罪問題愈演愈烈。
臺當局內部事務主管部門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12至17歲的毒品嫌犯人數達到607人,相比2023年,增幅高達22.6%。截至4月底,今年臺灣青少年涉毒案已近300起,超過2024年全年總數。
這與電子煙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泛濫密不可分——通過照片墻(Instagram)、臉書(Facebook)等網絡渠道,可輕易購得目前被島內明確禁止的電子煙。有圖利者將毒品偽裝成“睡眠煙彈”“神奇煙彈”“上頭煙彈”等名稱的非法煙油,滲透至校園。
電子煙及“喪尸煙彈”。圖源:聯合新聞網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李彥秀指出,島內煙品管理幾近失靈。通過網絡搜索,便可輕易找到販賣加熱煙或電子煙的商家,更有網友堂而皇之分享如何夾帶加熱煙入境臺灣。李彥秀質疑,這些違法煙草產品的來源無疑是“屋子里的大象”,行政部門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毒駕無罪,天平傾斜
去年5月,臺中市一名林姓男子開車等紅燈時,在車上吸食摻有氯胺酮(俗稱K他命)的香煙后繼續駕駛,當晚因違停且未熄火被警員攔查。警方在其車內查獲一包氯胺酮,依毒品、毒駕公共危險等罪將其送辦。
然而,臺中市地方法院認為,哪怕該男子坐在發動中的汽車內,只要沒移動車輛便不能認定為毒駕,因此判他無罪。無獨有偶,今年2月臺南市地方法院審理的一樁毒駕案件中,同樣因嫌犯被捕時車輛處于非行駛狀態而被判無罪。
此類獲判無罪的案件尚屬未造成傷亡的“幸運”個例。現實中,臺灣毒駕慘劇已血淚斑斑——2024年,兩名執勤警員遭吸毒后駕駛者的汽車高速沖撞,當場殉職。在臺灣“廢除死刑”已成政治正確的氛圍下,即便奪走人命的毒駕肇事者或大規模販毒首腦,也鮮少付出“高昂”代價,多數重犯僅服刑十余年即可重獲自由。
新北市一名警員巡邏時遭吸食依托咪酯毒駕者撞擊身亡。圖源:聯合新聞網
毒駕、販毒等犯罪在司法認定中屢獲寬容,臺灣法規對吸毒者的懲戒更為輕縱——吸食氯胺酮、氟硝西泮(俗稱FM2)等三級毒品者,最低只罰1萬元(新臺幣,下同)罰款與四小時毒品危害課程學習,比酒駕初犯罰3萬元還輕。
當臺灣司法對毒害的寬容淪為縱容,法律的天平在政治口號中日益傾斜,何嘗不是姑息養奸?
反毒工作成“數字游戲”?
臺行政機構2021年啟動“新世代反毒策略2.0”,稱四年投入150億元,毒品問題卻日益嚴重。更諷刺的是,今年1至3月,臺灣警方移送1189件毒駕案件,因等待檢驗結果時間超過舉發期限,最終逾七成案件沒有下文,毒駕嫌犯甚至不必吊銷駕照。臺南市還查出警方使用的毒品快篩試劑有超過7600支過期、不能進行有效檢測,有些逾期6年之久。
毒品快檢試劑。圖源: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評論指出,如果臺南市的情形并非個案,幾乎可以說當局反毒工作只是“數字游戲”。臺灣“毒品新生人口”(第一次施用各級毒品者)近年一直維持在八、九千人,看似平穩,但隱藏“黑數”有多大,恐怕沒人敢打包票。臺當局行政主管機構負責人卓榮泰去年只敢保證把毒品盛行率降1%,“支票”小到不能再小。
反毒策略“砸錢失效”——150億中有多少是基層緝毒設備更新經費?警方只能手持過期試劑對抗數量暴增的新型毒品?島內輿論質疑,巨額預算與治毒實效已形成割裂。
作者:木杉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