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制造業強國的“印度制造”,實際上80%的電視機部件卻都來自中國,與其說這是“印度造”,倒不如稱為“印度組裝”才更為合適。
就在7月19日,印度反對黨好似也突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于是國大黨領袖胡爾·甘地便在社交平臺X上發文揭露了這一現狀。
實際上,指望一個工業發展存在結構性問題的國家成為“制造業強國”,本身就是天方夜譚。
不過,這種錯誤的自我定位還真不能全說是“莫迪老仙”的鍋,畢竟,這也跟美國將印度捧為“中國制造”的“替代方案”有著莫大的關系。
印度拋棄“自我”,甘作美國的“棋子”,讓本就孱弱的制造業更為扭曲,而這種現狀,也讓美國的戰略定位陷入瓶頸,甚至進而埋下一顆加速美國衰落的種子……
戰略錯位
美國的對印戰略,可謂是經歷過巨大的轉變,冷戰時期,由于印度在尼赫魯的領導下奉行不結盟政策,沒辦法插手的美國便只能扶持巴基斯坦來作為對抗印度與蘇聯的前哨。
然而,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印邊境沖突爆發,美國看到了印度在制衡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重要價值。
于是,美國便開始嘗試與印度接觸,從單邊支持巴基斯坦轉向“平衡印巴”的策略,更是在1962年的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后,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企圖強化美印關系。
可還沒等兩國有更深的接觸,就分別鬧出了不小的幺蛾子,先是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然后第二次印巴戰爭也在1965年迅速打響。
混亂的局面直接宣告了美國“平衡戰略”的失敗,而南亞的棋局也陷入了愈加焦灼的僵局。
直到70年代,尼克松政府因越南戰爭失利,而做出“聯中抗蘇”的轉向,巴基斯坦就成為了與中國溝通的橋梁,美印關系反而降至冰點。
可這一轉向還沒過多久,美國便為了應對蘇聯發起的阿富汗戰爭而再次“搖擺”,里根政府在軍事援助巴基斯坦的同時,還通過技術合作的形式與印度改善了關系。
毫不夸張的說,冷戰時期的美印關系,突出的就是一個“功利至上主義”。
不過,美國也并不是沒有想過改變這種“利益導向”的策略,因此,在蘇聯解體、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東歐與中東之時,美印關系也悄然發生著轉變。
由于印度有著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潛在的經濟價值,美國便將其視為發展“民主盟友”的潛在市場。
于是,美國開始不遺余力地將印度包裝成“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試圖通過經濟誘惑和政治支持,將印度納入其陣營。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培養“親美派”至關重要,因此,美國對印度留學生開始政策傾斜,并通過富布萊特-尼赫魯獎學金等專項計劃,大量吸納印度優秀人才。
同時,配套的移民政策也向印度的精英階層提供簽證優待,通過推動高端人才留美的方式,來向印度民眾傳播美式民主,這也是為何如今的美國硅谷滿溢著“咖喱的味道”。
更有甚者,就連“國家安全語言計劃”這種強化印地語學習,并擴大美式英語在印度主導地位這種“文化滲透”的手段也被美國悉數用上。
美國民主化政策的成功與否還不好說,但從中國智庫主任高志凱“在印度人面前如果講出純正英語口音,直接就能讓他矮上三分”的調侃中,還是能夠看出這一戰略所起到的一些作用。
然而,就算這些手段真的讓印度被迫綁定在了美國的陣營之中,這個南亞大國也不會就真如美國所愿般走上其規劃好的發展道路。
畢竟,美國對印度的所有戰略判斷都是建立在對印度社會深層問題視而不見的基礎之上。
因此,哪怕表面再光鮮亮麗,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普遍存在的婦女權益漠視以及層出不窮的社會惡性案件,也還是會讓印度與所謂的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當這些負面新聞通過西方媒體的曝光進入國際視野時,美國對印度虛偽的“民主”宣傳,反而成了對自身價值的十足諷刺。
這種認知與戰略上的錯位,使美國在塑造印度的國際形象時屢屢受挫,也讓美國的對印戰略一度陷入難以自解的困境之中……
戰略自主
說到底,作為地區大國的印度并非美國可以隨意擺布的棋子,這一點在甘地時期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與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中就能反映出來。
事實上,自冷戰時期開始,印度在國際政治中就展現出了極強的戰略自主性,即便在與蘇聯的“蜜月期”,印度依然是不結盟運動的領導國家之一。
這種獨立的外交策略,使印度能夠在大國博弈中“獨善其身”,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利益,美國對印度戰略判斷的錯位,也未必不是印度這種“左右逢源”外交手腕發揮作用的結果。
這也是為何,在印度面對中國的時候,常常能做出“翻臉比翻書還快”的舉動。
印度在邊境問題上“陰招頻現”就是最好的例證,畢竟,如果中印兩國能夠真正解決邊境問題,美國再想利用印度遏制中國就將變得困難重重。
由于深諳在大國競爭中的周旋之道,因此印度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完全倒向美國,而是希望從美國那里獲取更多的利益,同時又保住與中國的合作機會。
所以,美國越是試圖拉攏印度,印度反而越是利用這種需求,向美國索取更多。
自2008年起,印度累計采購超200億美元的美制軍火,包括P-8I反潛機、MQ-9B無人機和“海鷹”艦載直升機等一系列武器裝備。
這些先進的武器不僅極大提升了印度的反潛作戰、遠洋監控和海上通用任務能力,更是為印度保障印度洋主導地位與進軍“海洋強國”提供了可能。
美國或許永遠也不會想到,就在自己將“印太”概念西界劃定在印度西海岸之時,印度卻已經將東非沿海也納入了戰略視野中去。
而這種戰略認知的錯位體現在對華問題上,則是當美國希望將印度塑造成印太戰略的“基石型伙伴”和“中國的制衡力量”之時。
印度卻在“包容性區域架構”中極力避免與中國公開對抗,這種根本性差異更是讓印度在參與多邊機制與美國的各種援印計劃時也保持“謹慎的積極”,避免被完全捆綁于美國戰略。
如果說,美國對印度獨立性的戰略認知錯位還只是讓美國一直投入卻得不到回報,那么,當美國試圖將印度塑造成遏制中國制造業的“關鍵棋子”之時,一條衰落之路正在鋪就……
戰略捧殺
西方媒體一貫喜歡鼓吹“印度超越中國”的神話,但中印兩國在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上卻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中國擁有更完善的工業體系、更強大的基礎設施和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哪怕是在普通民眾生活水平層面,中國也明顯高于印度。
這種“鐵打”的現實,使得西方對印度的“捧殺式”宣傳,一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近些年,一眾“華流”手機品牌在印度市場的成功,不僅深刻改變了印度普通民眾的生活,更是推動了印度手機和信息行業的發展。
哪怕這種大規模的普及與對市場份額的占領,曾讓印度產生“假想的威脅”。
印度財政部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也還是得在經濟調查報告中明確表示“印度政府必須設法繼續擴大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規模”。
看明白了印度發展對中國的依賴,便不難理解美國力推“印度制造”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戰略“捧殺”。
如果能因此挑撥到中印關系,并加大兩國之間的內耗,從而拖慢發展的腳步,就能為自身爭取戰略空間。
這種做法是老牌西方帝國主義慣用的伎倆,畢竟,一旦真的相信了“印度能夠替代中國”的“鬼話”,印度經濟才是徹底失去了發展的可能性,從而淪為美國的經濟附庸。
好在,印度也還有胡爾·甘地之輩能認識到本國制造業發展的現實困境,而來自反對黨的頻繁發難,也確實能一定程度上給莫迪政府“上些強度”。
其實,只要印度還能守住戰略自主的原則,美國的戰略捆綁就很難奏效,試想,將大量戰略資源投入一個反復無常、難以掌控的盟友,必將使美國的戰略資源被嚴重消耗。
雖然美國試圖將印度作為供應鏈的次級節點,但印度在技術吸收和自主研發能力上的短板,終將使其難以真正消化和轉化美方的技術,更無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
尤其是美國對印度的戰略誤判,還會使其對華戰略陷入僵局。
印度并非真心為美國“火中取栗”,其戰略自主性決定了它不會完全倒向任何一方,當印度為了自身利益與中國進行對話協商,甚至在經濟上加強合作。
美國試圖利用印度遏制中國的目的便難以實現,這種投入與回報的不對稱,只會讓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處于劣勢,這更是在制造業沒落的當下,美國所“不能承受之重”……
中印兩國作為人口都超過10億的發展中國家,本應是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的關系,中國擁有西方國家無法比擬的實力和優勢,印度只有主動擁抱中國,才能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正如歷史所昭示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贏家,只有攜手合作,才能讓每一個國家都有機會擁抱更加光明的前景與未來……
參考文獻
[1]《中印邊界戰爭前后美國對印度態度的變化——兼論美印關系的歷史基礎》[J]孟慶龍
[2]《戰略能力、共同利益與安全合作——基于印度與美國亞太盟友安全合作的分析》[J]凌勝利
[3]《印度在美國供應鏈重塑中的定位、行動及對中國的影響》[J]王春燕
[4]《印度融入美國“印太戰略”新動向:驅動因素與局限性》[J]李青燕
[5]《印度和美國會結成反華聯盟嗎?》[J]許博淵
[6]《冷戰時期美國的南亞戰略與美印關系》[J]胡志勇
[7]《“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對印度角色的定位研究》[J]唐小松、徐夢盈
[8]《地區強國緣何配合美國地緣戰略構想?——以印度、日本為例》[J]唐小松、張豪杰
[9]《美國“印太戰略”背景下印度對華政策調整》[D]莊詩畫
[10]《批判地緣政治學視角下美國和印度對“印太”戰略的態度差異》[D]張少文
[11]《搖晃的“楔子”: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印度戰略行為探析》[J]連波
[12]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5_07_20_783635.shtml
[13]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R4rehETj/?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94e12b75180803253084608cc4a2048
[14]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ZuJzmEY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94e12b75180803253084608cc4a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