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帶走6名大學生生命事故細節被曝光,很多網友開始對事故到底是怎么發生的?以及對救援時間線產生了不少疑問!
根據央視報道還原的事件發生的時間線來看,在充滿了沉重心情的同時,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兩個關鍵的時間差?在其中讓我們找到了不少蛛絲馬跡。
通過報道看到,事故是發生在上午10點20分左右,但企業自己的礦山應急小隊是在10點58分抵達的現場,從發生事故到來人救援,期間一共用了整整三十八分鐘,所以別說是裝滿了水泥砂漿的浮選槽了,就是在普通幾米深的水槽里,也很難堅持四十分鐘吧?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他們礦廠自己的應急救援隊,比起外界的救援機構和相關部門,礦區內的應急救援應該是以秒計算的吧?因為他是才是距離危險最近的人,但不知道這支所謂的應急隊伍究竟在哪里?是距離太遠還是接警調度出了問題?
對于一個有50多名學生正在參觀的高風險區域,應急力量沒有做到隨時待命?不知道這算不算是第一個致命的救援延誤呢?
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二個時間差,從10點58分應急隊到場,到12點01分救出第一名人員,整整用了一個小時,那么請問專業救援隊在現場的這一個小時里面,到底在做什么?是缺乏從礦漿中救人的專業設備?還是根本沒有針對浮選槽墜落的救援預案呢?
所以從救援隊的行動來看,實際上所謂的應急預案,很可能只停留在紙面,停留在口號上,卻從未經歷過實戰演練。從墜落到最后一人被救起,耗時超過兩個小時,那么6名學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里泡了這么長時間,還能稱為是救援嗎?用打撈來形容才更符合吧?
這起事故中,不僅暴露了安全管理的漏洞,更揭示了一套失能的、遲緩的、毫無準備的應急體系。所以當看過事故時間線以后,我們必須追問那要命的三十八分鐘,和空白的一小時現場究竟發生了什么?
現在由于要保護事故現場,很多媒體記者都無法進入真正的事發現場,不過報道提供了一些和此前媒體通過采訪業內人士說法不一樣的幾個地方。
例如:
一、浮選槽礦漿不存在強酸強堿和高溫情況。浮選槽礦漿PH值在8-9左右,溫度在40攝氏度。
二、墜落地點的格柵板為鋼制結構,尺寸為一米乘2.6米左右,距離浮淺頁面大約兩米左右,并沒有此前報道的十幾米那么高。
三、前網傳受傷老師被斷腿截肢,實際上老師墜落在半空很快被救起來,只是受了輕傷。
四、這次實習是東北大學這個專業的必修課程,有兩個學分。這次學校組織的是礦物加工工程,2022級本科生也就是大三學生現場實習一周,參加現場實習的學生一共51人教師4人。
如今內蒙古自治區已成立事故調查組,對這起事故進行提級調查,目前調查組已進駐事故現場開展相關工作,同時我們也會共同關注本次事故被深挖出的更多細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