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國內的比賽打得是熱火朝天,WTT美國大滿貫那邊,老將朱雨玲逆轉奪冠,真是讓人看得提氣。但這里頭有個小插曲,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朱雨玲能進決賽,還得“感謝”一下伊藤美誠。
這話怎么說呢?伊藤美誠在四分之一決賽,把日本隊自己的削球手橋本帆乃香給干掉了。這個橋本,可不是一般人,她是當今女子乒壇削球界的“天花板”,就在幾個月前的太原挑戰賽上,她剛4-0剃了朱雨玲一個“光頭”,狠不狠?可以說,要是朱雨玲在半決賽碰上她,這冠軍還真不好說。
你看,競技體育就是這么有意思。一個日本選手,幫我們掃清了奪冠路上的一個“日本障礙”。聊到這兒,我就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一個從我們中國走出去,反過來成了日本乒乓球“最大功臣”的削球手。
她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叫李雋。但要說起她哥哥,那可是如雷貫耳——現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李隼。
故事得從上世紀80年代說起。那會兒的中國乒壇,神仙打架,想出頭太難了。李雋這姑娘,不走尋常路,專攻一手削球。啥是削球?簡單說,就是防守反擊,靠旋轉和落點變化把對手活活“磨”死,特別考驗基本功和意志力。李雋就把這手活兒練到了極致。
1987年,機會來了。在一場國內的重要比賽上,李雋對上了當時紅得發紫的世界冠軍何智麗。何智麗是出了名的進攻兇悍,但那天,她愣是被李雋的“削功”給磨得沒脾氣,最后敗下陣來。這一戰,讓李雋名聲大噪,也讓她叩開了國家隊的大門,成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削球手”。
進了國家隊,意味著前途一片光明。她也確實爭氣,代表中國隊拿了世乒賽的銅牌。按理說,這劇本應該是繼續為國爭光,成為一代名將。可就在事業的上升期,李雋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決定:她要離開國家隊,去日本打球。
在那個年代,這事兒不小。但咱們也得實事求是地說,當時有不少運動員選擇出國發展,后來被大家稱作“海外兵團”,原因挺復雜的,有的是為了更多的比賽機會,有的是為了個人生活。李雋具體怎么想的,咱們外人不好揣測,但她確實就這么走了。
到了日本,她很快遇到了自己的愛情,嫁給了一個日本人,然后順理成章地入了日本籍,連名字都改了。
加入了日本隊,小山智麗很快就用她那手我們培養出來的絕活,給日本乒壇帶來了驚喜。在國際大賽上,她為日本隊拿下了歷史上第一塊世乒賽獎牌。
這事兒在當年,對咱們國內球迷來說,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自己家的好手,跑去幫“老對手”拿榮譽,換誰都得嘀咕幾句。但對日本乒乓球來說,小山智麗就是英雄,是開拓者。她證明了,日本人也能在世界大賽上站上領獎臺。
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總是短暫的。退役后,小山智麗想得很自然,哥哥李隼在國內是金牌教練,自己技術和經驗也都在,留在日本國家隊當個教練,順理成章吧?
可現實給了她一盆冷水。日本乒協拒絕了她的留隊執教申請。
這一下,就有點尷尬了。拒絕的原因,官方沒細說,但坊間猜測不少。有人說是因為她“外來者”的身份,有人說是日本乒壇內部的派系問題。不管怎么說,結果就是,這位給日本帶來歷史性突破的功勛球員,被擋在了國家隊教練的大門外。
這口氣,小山智麗咽不下去。俗話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不讓我進國家隊教,那我就自己開個館,自己教!
于是,一個名為“小山智麗乒乓球俱樂部”的球館,在日本誕生了。小山智麗自己可能都沒想到,這個心有不甘之下開辦的俱樂部,后來會成為日本乒乓球的“黃埔軍校”。
小山智麗的俱樂部一開,立馬就在日本火了。為啥?因為她教得確實好。她身上有中國乒乓球那種扎實的基本功底子,又有自己在國際賽場摸爬滾打的經驗,看問題一針見血。
很多日本的好苗子,都慕名而來。咱們現在耳朵都聽出繭子的幾個名字,張本智和、張本美和、平野美宇,都或多或少在她的球館里接受過指導。
特別是平野美宇,當年一度沉寂,世界排名掉到200開外。后來,小山智麗俱樂部里一位叫劉潔的教練接手了她。這個劉潔也是咱們河北過去的姑娘,也是職業球員出身。在她的調教下,短短一年時間,平野美宇的排名坐著火箭一樣躥升到世界前列,還在亞錦賽上連克我們三員大將奪冠,震驚了整個乒壇。
而這一切的背后,都離不開小山智麗的理念和她搭建的平臺。
當然,小山智麗影響最大的,還要數伊藤美誠。
伊藤這名球員,大家都知道,技術高,心理素質好,是咱們女隊這些年最頭疼的對手之一。伊藤的崛起,和小山智麗的點撥有直接關系。小山智麗曾經告訴伊藤,她研究了中國隊這么多年,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贏中國選手,不能跟她們拼相持,必須在“前三板”上做文章。
所謂“前三板”,就是發球、接發球、以及第三板的進攻。節奏要快,要兇,要不講理,在對手的優勢發揮出來之前,就解決戰斗。
這個建議,簡直是給伊藤打開了一扇新大門。據說,伊藤為了練好這“前三板”,在一次來中國比賽前,曾經閉關苦練了三個月。
效果怎么樣?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那個揪心的夜晚。混雙決賽,許昕和劉詩雯的“昕雯聯播”組合,在家門口輸給了日本的水谷隼/伊藤美誠組合。當時伊藤美誠那股搏殺的勁頭,那種在前三板就跟你玩命的打法,讓我們的奧運冠軍都極不適應。賽后,劉詩雯落淚的畫面,至今還讓很多球迷心疼。
可以說,那一塊奧運金牌,有相當一部分功勞,要記在小山智麗的“戰術指導”上。她沒有親自下場,卻成了影響戰局的關鍵人物。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小山智麗的高明之處在于,她不滿足于只做一個俱樂部老板。她要打造一個體系。
這時候,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名字出現了——韋晴光。
韋晴光是誰?1988年漢城奧運會,他和陳龍燦搭檔,為中國拿下了歷史上第一枚奧運會乒乓球男雙金牌。他也是后來遠赴日本,改名為“偉關晴光”的“海外兵團”一員。
小山智麗和韋晴光,這兩位前中國冠軍,在日本聯手做了一件大事。他們和日本奧委會(JOC)合作,牽頭打造了“JOC精英學院”。
這個學院是干嘛的?說白了,就是日本版的“國家少年隊”。它不光培養乒乓球,還包括柔道這些日本的優勢項目。目標非常明確: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最有天賦的孩子,從小進行集中、科學、系統的精英化培養,目標直指奧運獎牌。
咱們現在看到的日本隊主力,什么張本智和、平野美宇、長崎美柚,幾乎清一色都是這個精英學院出來的產品。
你看,這就厲害了。如果說開俱樂部,小山智麗還只是一個“戰術大師”,那么創辦精英學院,她就已經上升到了“頂層設計師”的高度。她幫助日本建立了一套從發現苗子到培養成才的流水線。這套體系,才是日本乒乓球能夠持續不斷地給我們制造麻煩的根本原因。
李隼指導,在國內嘔心瀝血,為國乒筑起一道道防線;他的親妹妹李雋,卻在大洋彼岸,為我們最強的對手輸送炮彈,出謀劃策。這兄妹倆,像是楚河漢界兩邊的將帥,上演著一出真實版的“同室操戈”。
在那個年代,運動員的個人選擇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沒必要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責。她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靠乒乓球這門手藝吃飯的職業運動員和教練。
但要說她對中國乒乓球一點影響沒有,那也是自欺欺人。毫不夸張地說,小山智麗,就是日本乒乓球近二十年崛起的最大功臣,甚至沒有之一。從技術點撥,到人才培養,再到體系建設,她幾乎以一己之力,把日本乒乓的整體水平,硬生生往上拔高了一個檔次。
這其實也未必是壞事。競技體育的魅力,就在于有強大的對手。正是因為有了伊藤美誠、張本智和這樣的對手,才逼出了孫穎莎、王楚欽他們更強的狀態。從這個角度看,小山智麗也算是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鞭策”著中國乒乓球不斷前進吧。
參考文獻 :
《乒乓世界》雜志. (過往期刊). 關于“海外兵團”及李雋、韋晴光等運動員的報道.
日本乒乓球協會(JTTA)官方網站. (歷史資料). 關于小山智麗(李雋)作為運動員時期的成績記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