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7月25日電 (記者鄭家寶、張陽)入伏以來,中部地區多地35℃以上高溫天氣頻發,局部地區午后氣溫突破40℃。高溫炙烤下,戶外勞動者如何度過這個夏天?近期,記者走訪街頭巷尾和項目一線,探訪戶外勞動者工作環境,看看他們如何克服高溫堅守崗位,工作單位又采取哪些措施為他們降溫“送清涼”。
鄭州站地處京廣、隴海鐵路交會樞紐,鄭州電務段負責運維鐵路鐵軌的電務設備如同鐵路的“神經中樞”。中午時分,鄭州站樞紐道岔區域鐵軌旁的溫度可達50℃以上,作業人員裸露的皮膚在烈日下停留2分鐘,帽檐遮擋不到的后頸就會曬得通紅,工作服后背更是反復被汗水浸透。
“以前高溫天最犯愁的就是上道作業,現在有了‘信號集中監測系統’,我們在室內就能給設備‘把脈問診’。”在不遠處的信號樓上,鄭州電務段調度指揮中心值班員賈東紅指著屏幕上跳動的曲線說。這套系統如同24小時不眨眼的“電子醫生”,實時捕捉道岔動作曲線、軌道電路電壓、電纜絕緣參數等120余項關鍵數據。車段、車間、班組三級人員輪流值守,一旦發現數據異常,只需精準通知現場人員針對性處置,大幅縮短了高溫時段的戶外作業時間。
以往,鄭州信號車間巡檢人員每周要徒步巡視往返兩次,在高溫下走完5公里路段,工裝能擰出半瓶水。如今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以及現場配備的綠豆湯、冰鎮西瓜和防暑藥品,科技防線與人文關懷形成合力,在高溫天既守住了安全,也護住了職工。
環衛工人周治平正在使用人臉識別進入戶外工作者驛站。新華社記者 張陽 攝
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行離不開鐵路工人冒著酷暑仔細檢修線路,而市內運轉則少不了環衛工人的身影。
在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道玫瑰灣社區,68歲的周治平正在用垃圾夾清理路邊的垃圾。烈日炎炎,他穿的反光背心被汗水浸濕。“太熱了,要休息一會兒了。”記者跟隨他來到路對面的一處戶外工作者驛站。
“驛站開著空調,十分涼爽。室內還有沙發、冰箱、微波爐、急救藥箱、AED等設施,可以滿足我們的多種需求。”環衛工人魏道會說。
據了解,當地政府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委托武漢市洪山區樂達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派專人駐點,為戶外工作者提供14項生活和政務服務。半個月前,驛站還舉行了暑期送清涼的活動,為社區一些戶外工作者提供了納涼物資,里面有綠豆、冰糖、酸梅膏、冰袖、口罩等夏季防暑降溫用品。
從鐵路線到市內公路線,戶外勞動者用汗水保障了城市的正常運轉,同時他們頭頂無形的“遮陽傘”也及時到位。“渴了能喝水、累了能歇腳、熱了能納涼。”社區工作人員李青告訴記者,玫瑰灣社區的這個戶外工作者驛站2022年5月正式投入運營以來,通過多方引導,已成為附近社區工作者的“家”。驛站24小時開放,已經有100多位戶外工作者的人臉信息錄入了系統,他們可以隨時過來喝水、休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