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越南雄心勃勃地宣布建設南北高鐵,河內街頭到處是熱鬧的宣傳??墒嗄赀^去,夢想停滯,海報褪色。
反觀中老鐵路已通車三年,中泰鐵路也即將開通,東南亞多國已經搭上了中國高鐵發展的快車。
越南在中日之間反復搖擺,失去了中國信任,也錯過了第一波經濟紅利。如今他們急于補救,卻發現代價沉重。
越南還能追回失去的機會嗎?
越南高鐵夢走向停滯
越南最早提出高鐵建設構想是在2010年。
當時政府提出要修建一條連接北部河內與南部胡志明市、全長1545公里、設計時速高達350公里的“南北高鐵”,一旦建成,將徹底改變越南南北運輸結構。
按計劃,全程只需5小時30分鐘,這在一個狹長的國家中,無疑具有顛覆意義。
然而如此宏大的項目,背后卻隱藏著對技術來源、資金來源與國家戰略方向的多重博弈,而這也正是越南最終走向高鐵停滯的關鍵誘因。
越南的錯誤在于,它試圖在中日之間玩“平衡術”。
早年間,中國是越南最早的接觸對象,中國高鐵技術成熟、造價合理、建設周期短,配套融資模式成熟完整,是最現實的選擇。
中國方面曾提出包括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等在內的全流程合作方案,甚至愿意提供低息貸款。
但與此同時,越南也積極接觸日本,在政治層面上更傾向于“親日遠中”。
日本提出以“官方開發援助”形式參與高鐵建設,開出更低利率和更長還款周期,條件看似更具吸引力。
正是這種“兩邊下注”的心態,讓越南不斷在中國標準軌(1435毫米)與日本窄軌(1067毫米)之間左右搖擺。
2015年,越南總理阮晉勇剛剛與中方簽署《高鐵合作備忘錄》,轉眼日本國土交通大臣就帶著新的援助計劃到訪河內。
越南政府隨即在日方壓力下決定采用窄軌標準,試圖用這種“姿態”在中日之間獲取更多籌碼。
然而,這樣的策略沒有換來雙贏,反而引發了中日雙方對越南合作誠意的質疑。
畢竟,一個連基本軌距標準都拿不定的國家,誰會愿意真正投入巨額資源?
更讓人遺憾的是,越南的高鐵項目屢屢招標失敗,三次公開招標無人問津,除去資金和標準搖擺之外,還有更嚴重的腐敗問題與土地征收困局。
一些地方官員試圖從土地拍賣和征用中漁利,造成沿線補償難以達成統一。
此外,官僚體制效率低下也是原因之一,大量審批流程卡在不同部門之間,致使整個項目長期處于紙面階段。
至今,所謂的“南北高鐵”仍只是一個概念,而不是一個現實。
這十幾年中,越南民眾早已從最初的興奮與期待,變成如今的無奈與嘆息。
當年“高鐵振興經濟”的廣告牌已經被塵土覆蓋,而曾經提出的560億美元投資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紙空文。
相比之下,那些曾被越南看輕的中老鐵路與中泰鐵路,早已改變了地區物流、帶動了地方發展,形成了現實而深刻的對比。
中國高鐵深入東南亞腹地
泰國在與中國的高鐵合作上并非一帆風順,其過程同樣充滿了曲折與摩擦。
但與越南不同的是,泰國始終展現出高度的務實精神。
早在2013年,泰國就與中國開始接觸,希望引入中國高鐵系統。
然而由于政變、財政爭議等問題,項目數度暫停。
但泰國從未改變引入高鐵的戰略目標,始終堅持在制度框架內推進合作。這種“鍥而不舍”的姿態,最終贏得了中方的尊重與配合。
2018年后,泰國重啟中泰鐵路談判,制定了極其詳盡的合作框架。
從技術標準到采購細節,泰方一共修改了17版合作草案,最終由副總理親自帶隊赴北京簽約。
這份細致到連“枕木材質”和“施工容差范圍”都事無巨細寫明的文件,展現了泰國對項目的重視與負責,也為中方打消了各種顧慮。
更關鍵的是,泰國并不將高鐵僅僅看作交通工具,而是作為國家經濟轉型的戰略支點。
泰國在高鐵項目配套上可謂“動真格”。
一方面,他們專門成立了“高鐵產業帶管理局”,將鐵路沿線劃為經濟開發特區,出臺長達15年的稅收減免政策,鼓勵本土企業參與高鐵相關制造與服務。
另一方面,泰國政府還主動提交“技術本地化路線圖”,明確提出五年內實現60%的鐵路維護國產化。
這種既引入外資、又培養本土能力的戰略安排,直接打破了“技術依賴”的傳統模式,也正好契合了中國希望推動本地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理念。
在基礎設施配套上,泰國更顯前瞻性。
他們不僅修建了高鐵沿線的物流中心,還將鐵路與林查班港的海運系統打通,打造“陸港聯運”新模式。
2023年,泰國東北部的呵叻府首次躍升為全國物流樞紐,其GDP增速達6%以上,為當地帶來了大量就業崗位。
更令人稱道的是,當地農民借助冷鏈高鐵專列,把榴蓮等熱帶水果銷往中國市場,利潤成倍提升。
這與越南始終未建成高鐵、也未形成產業鏈布局的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
泰國不僅獲得了鐵路本身,還借此撬動了整個地區的產業升級、物流效率提升和就業增長。
這種“借路騰飛”的成功模式,說明高鐵從來不是簡單的運輸工具,而是國家戰略思維的體現。
越南被逐漸邊緣化
隨著中老鐵路正式運行三年、連接泰國的中泰鐵路即將通車,中國在東南亞的高鐵布局已然成型。
這種“高鐵外交”不僅增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更實質性地改變了區域的產業格局與物流路徑。
而越南,因為自身戰略失誤和反復橫跳,正被這個新格局逐步邊緣化。
中老鐵路如今已成為內陸國家老撾的生命線。
它將中國昆明與老撾首都萬象直連,不僅打通了老撾長久以來的陸運瓶頸,還使得中國企業得以在萬象及沿線建立物流中心、倉儲基地與輕工業園區。
老撾也因而從“內陸國”變成“陸聯國”,經濟潛力不斷釋放。
更重要的是,這條鐵路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新的通道,通向東南亞的腹地。
中泰鐵路建成后,將與中老鐵路無縫連接,形成“昆明—萬象—呵叻—曼谷”貫穿東南亞的高速陸運通道。
這不僅將運輸時間縮短一半以上,還極大壓縮了成本。
據2024年相關數據顯示,從老撾經鐵路到重慶,再轉內河航運,物流成本比傳統海運低了18%,運輸周期則縮短了三分之一。
越來越多的中國與東南亞企業開始選擇陸路而非海路。
這一轉變直接削弱了越南胡志明港的傳統地位。
不僅如此,印尼的雅萬高鐵已經成功通車,柬埔寨的鐵路升級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馬來西亞、緬甸等國也紛紛表達了參與中國高鐵網絡的意愿。
這種“連點成線、織網成面”的戰略,使得中國高鐵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構筑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輻射東南亞乃至南亞的陸路交通新體系。
而此時的越南,終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2024年7月,越南政府發布了新的交通戰略白皮書,明確表示未來將全面采用1435毫米標準軌,并重新啟動此前停擺的南北高鐵可研報告。
但現實是,周邊國家已紛紛啟程,越南再想追趕,所需資金、時間與政治資本都將大幅提升。
而在區域整合與產業外溢方面,越南已失去了最佳時間窗口。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曾經越南官員津津樂道的“地理優勢”正在被反向吞噬。
在中國“陸路外交”不斷拓展的今天,“位置好”不再意味著一切,只有戰略選擇正確、執行力強、合作態度誠懇的國家,才能搭上發展快車。
而越南,用自己的猶豫與搖擺,為整個國家付出了沉重代價。
結語
在高鐵這場東南亞競賽中,越南從起跑線上的領跑者,變成了被動的追趕者。
它本有最先起步的機會,卻因政治搖擺、戰略短視與外交投機,一步步錯失了窗口期。
相較于泰國、老撾等國穩健推進高鐵項目、獲取產業紅利、融入區域網絡的進取姿態,越南的表現無疑是“反面教材”。
如今,越南終于開始轉向中國標準,試圖亡羊補牢,但面對越來越緊密的中國—東盟高鐵網絡,其要想重返主流賽道,不僅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徹底轉變心態。
在這個“鐵軌就是國運”的陸權復興時代,誰能把握方向、把握節奏,誰就能贏得未來。
而戰略上的反復與遲疑,只會讓國家一次次錯過轉型機遇。對于越南而言,這一課,代價已太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