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兩個月前,中美關系迎來難得緩和,全球市場一片看好,第三次談判被寄予厚望。
然而就在會談倒計時之際,美財長突然拋出重磅炸彈:談判議題要變了,要將中國購買俄伊石油納入討論。
從握手言歡到背信棄義,這就帶來了新的問題,美方這次想達到什么目的?
作者-水
一場看不見的貨幣戰爭
這個變化來得太突然了。
就在第三次中美關稅談判前夕,美財長貝森特在CNBC采訪中突然拋出重磅炸彈。
他聲稱中美當前貿易形勢良好,是時候討論其他事情了,并特別強調中國是俄羅斯和伊朗石油的"大買家",字里行間暗示美方即將在這個議題上大做文章。
回想幾個月前,情況完全不同。
日內瓦會談成果顯著。
雙方互降關稅,美方降低了對華技術門檻,中方放寬了對美稀土出口,還達成了為期三個月的"休戰期"。
6月初的中美元首通話更是為兩國關系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緊張的局勢得到了進一步穩定,各方都對第三次關稅談判寄予厚望。
可現在,美方突然變臉了。
貝森特的表態絕不是臨時起意。
就在一周前,特朗普曾公開威脅過,若俄烏沖突在50天內無法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實施100%關稅。
更關鍵的是,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施加所謂的"二級制裁",也就是對這些國家的進口商品征收高達100%的關稅。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隨后還點名了中國、印度和巴西。
這兩位的一舉一動,顯然是要將關稅貿易談判復雜化。
美國此番舉動絕非偶然,背后有著深層次的戰略考量。
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2025年美國月度關稅收入突破270億美元,成為聯邦第四大財政來源。
貝森特自信宣稱關稅無通脹副作用,白宮團隊對"關稅紅利"信心十足,特朗普8月還計劃啟動"對等關稅2.0"。
但這270億美元背后,藏著美國更深的焦慮。
真正讓華盛頓夜不能寐的,是那個85%的數字。
中俄石油貿易85%以人民幣結算,中伊也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這直接挑戰了美元在石油定價權上的霸權地位,讓美國感受到了巨大威脅。
美元霸權的"生死時速"
美方這一突然轉變絕非心血來潮,背后有著精心算計。
從經濟層面來看,美國企圖通過這一手段瓦解"石油人民幣"體系。
美國長期以來憑借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通過控制石油貿易來鞏固其經濟霸權,這套體系就像金融界的"地頭蛇",誰都得給三分面子。
而"石油人民幣"的興起,無疑讓美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這就像能源市場出現了新的"通行證",不再只認美元這一張臉。
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美元的國際地位將受到嚴重沖擊,美國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話語權也會大打折扣。
從能源市場角度出發,美國拋出所謂的100%"二級關稅",有著自己的小算盤。
一方面,美國國內頁巖油產能過剩,急需尋找新的市場來消化這些過剩產能。
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市場潛力巨大,美國政府的提款機一個月就能提270億,自然不想錯過這塊肥肉。
通過將中國對俄伊石油采購納入談判議題,美國試圖逼迫中國減少從俄羅斯和伊朗的石油進口。
本來是談買賣,突然變成了談感情。
轉而增加對美國頁巖油的購買,從而為美國頁巖油產業打開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美國試圖通過切斷中國與俄伊之間的能源紐帶,迫使中國回歸美元體系。
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對石油等能源的需求極為龐大。
如果中國在能源進口方面受到限制,經濟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進而可能在貿易談判中對美國做出更多讓步。
這種做法,用咱們的話說就是"翻臉比翻書還快"。
此外,美國的這一舉措還有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
在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美國對俄羅斯一直采取強硬態度。
通過打擊俄羅斯對華石油出口,美國試圖重創俄羅斯的財政收入,俄羅斯經濟對石油出口依賴度較高,石油出口收入是其財政的重要支柱。
如果中國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石油,俄羅斯的財政狀況將面臨巨大壓力。
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俄羅斯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使美國在與俄羅斯的博弈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
美方這一手,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盤"。
但華盛頓可能算錯了一件事:時代真的變了。
三國演義"現代版"
面對美方的步步緊逼,中國的回應既堅定又智慧。
面對美方突然變更談判議題的無理要求,中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拒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在關稅問題上,中方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
雖然沒有過多表述,但是意思很明顯,中國拒絕將地緣政治議題混淆進貿易談判。
中方的回應很干脆:"這事兒沒得商量"。
中方一直都反對美國的"長臂管轄",堅持中俄貿易自由,反對任何外部干涉。
中國的底氣從何而來?
答案就在這個三國演義的"現代版"里。
中俄伊三國在能源、工業品和反制裁領域的合作進一步鞏固,尤其是在伊朗因以伊戰爭向中俄靠攏后,這一"反制裁協作體"已成為美國的心頭大患。
這個"互助小組"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伊朗提供低價原油,俄羅斯保障能源安全,中國輸出工業品。
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更重要的是,全球供應鏈的"去美化"浪潮正在加速。
金磚國家、上合組織近年來頻頻召開會議,推動多邊主義和本幣結算,削弱美元霸權的影響力。
大家一起商量著辦事,比一個人說了算的做派更得人心。
中國訂單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國,采用本幣互換避開美元。
中國能源和農業采購多元化,減少對美依賴。
這種多元化布局,就像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風險自然就分散了。
而美國呢?
美國若是執意搞金融霸凌,就不要怪中方繼續使出稀土、本幣結算和多邊化的組合拳了。
5月中美日內瓦協議后,美國對華有效關稅已降至40%,GDP沖擊縮小到0.5%以內。
人民幣貶值帶動中國對非美出口激增,野村證券稱中國已基本抵消關稅傷害。
歐盟委員會7月23日發聲明,呼吁中美雙方將貿易談判與地緣政治議題分離,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穩定。
連美國的盟友都看不下去了。
歷史上美國5次嘗試將非貿易議題強加給貿易伙伴,其中4次導致談判中斷或失敗。
這個成功率,實在不敢恭維。
當前已有18個國家明確表示反對將地緣政治因素引入貿易談判。
相比美國的單邊做法,歐盟與東盟的貿易談判堅持"貿易議題純粹化"原則,成功率達85%。
數字對比,高下立判。
當"美國優先"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場博弈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兩國關系的范疇。
我們正在目睹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老大的地位開始搖搖欲墜,多邊主義的浪潮正在洶涌而來。
美國"二級制裁"計劃本質在于遏制中俄伊能源與金融合作,維護美元石油結算體系,但這種做法越來越像是逆流而動。
特朗普宣布,對購買俄羅斯石油國家征收100%關稅,意在打擊俄羅斯財政、遏制中國能源多元化戰略。
然而,全球"去美化"浪潮已不可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警告,貿易議題政治化將對全球供應鏈造成長期沖擊。
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約瑟夫·奈認為,美國試圖將經濟工具政治化是"戰略錯誤"。
連美國自己的學者都看不下去了。
牛津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強制性的貿易條件往往導致談判破裂,成功率不足30%。
這個數字,對美方來說不太好看。
摩根大通預測,若中美貿易談判破裂,將拖累全球GDP增長0.3個百分點。
美國商會內部出現分歧,45%的成員企業反對將地緣政治引入貿易談判。
連美國的商界都開始反思了。
與此同時,中國堅持戰略耐心,繼續推動科技自主、產業升級。
中國能源技術攻關不斷突破,工程師為深海鉆井平臺加裝抗壓艙,綠色能源替代寫入國家規劃。
這種從容不迫的姿態,體現了一個大國的戰略定力。
金磚國家正在討論建立獨立的國際支付系統,預計2026年投入使用。
全球能源貿易去美元化趨勢加速,人民幣在國際能源結算中占比達到28%,創歷史新高。
美國靠關稅"強心針"維持財政,但赤字、國債利息壓力日益沉重。
美國醫保、社保、國防等剛性支出增速遠超關稅創收,財政赤字壓力并未根本緩解。
盟友報復性關稅反噬美國產品,全球供應鏈波動加劇。
全球金融市場對美政策的不確定性警惕上升。
當"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邊主義,歷史的選擇已經明確。
單邊主義終將被多邊主義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任何逆流而動的嘗試都注定徒勞無功。
結語
美方將貿易談判政治化的做法,暴露了霸權衰落期的戰略焦慮,也預示著國際秩序變遷的歷史轉折點已經到來。
單邊主義終將被多邊主義取代,這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任何逆流而動的嘗試都注定徒勞無功。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將如何在變局中開新局?你認為哪種國際秩序更符合時代發展潮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