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賡續文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造紙術歷史悠久,類型多樣。在云南迪慶、麗江地區,就有一種當地納西族先民用高原特有植物蕘花樹皮制造出的古老手工紙——東巴紙。
東巴紙雖采用最原始的造紙工藝制成,但它有著象牙一般的色澤,防蟲蛀,吸墨性強,不易變色,保存時間長久,成為古代納西人書寫東巴經書和重要契約的載體,在滇西北各民族中久負盛名。2006年,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巧妙吸納抄紙法和澆紙法技藝
東巴紙,又稱白地紙。白地,即白水臺,位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壩鄉白地村的哈巴雪山北麓,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作為抄寫東巴經與繪制東巴畫的專屬紙張,東巴紙承載著厚重的東巴文化,而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也經歷了長期的演化歷程。
▲東巴紙制品。
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之后在吸納抄紙法和澆紙法技藝的過程中不斷成熟。抄紙法是我國傳統手工造紙的核心技藝,經東漢蔡倫改進后形成成熟體系。
明朝年間,中原地區大量工匠包括紙匠遷徙至此云南,他們帶來的抄紙法技藝,深刻影響了該地區的造紙技藝。明隆慶《云南通志》記載:“楊崇六,江右人,游學至此,遂家焉……造紙為業……”佐證了移民對當時云南造紙業的影響。而根據《麗江李氏宗譜》的記載,明朝天啟年間,麗江木氏土司邀請來自鶴慶松桂的江南籍造紙師傅李先常,引入并開始采用抄紙法進行造紙,并進而傳播開來。
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還吸收了澆紙法技藝,這是納西族與藏族長期交流往來在文化領域的折射。藏族造紙歷史悠久,《舊唐書·吐蕃傳》記載,松贊干布曾向唐高宗“因請蠶種及造酒、碾、硙、紙、墨之匠,并許焉”,之后青藏高原上逐漸形成澆紙法手工造紙技藝。
明代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木氏土司木增開始著手準備麗江版《甘珠爾》的刻印??紤]到當時交通條件極為不便,將原材料從遙遠的西藏運輸到麗江幾乎不現實。然而,為了保持宗教經典的原有風貌,納西族可能選擇引進西藏的造紙方法至麗江。這一過程也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間文化技藝交流與融合的體現。
抄紙法和澆紙法是我國傳統手工造紙兩種不同的技術體系,納西族手工造紙將其巧妙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藝風格。在制作過程中,納西族手工造紙常采用不加紙藥、自然晾干等工藝,這些屬于澆紙法的技藝范疇;而活動式紙簾抄紙方式,則體現了抄紙法的典型特點。由此可見,東巴紙正是各民族造紙技藝交流融合的結晶,展現了民族文化在工藝傳承中的互動與創新。
自然資源利用與精湛技藝的融合
東巴紙采用云南麗江的蕘花樹皮為主要原料。蕘花是生長在中高海拔地區的一種灌木,全株含有毒性成分。但正是這種特點,使得其所造之紙,耐蟲、耐潮、耐老化,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蕘花紙較構樹等云南其他本土資源制作的紙張,色澤更為瑩潤,呈現出自然的象牙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納西族人民充分利用蕘花的天然屬性,將其樹皮加工成紙,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生態環境相融共生的生動體現。
▲用東巴紙制成的文創筆記本。
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雖然使用的工具極為簡單,如鍋、舂具等,但整個工藝流程卻極為復雜精細。其流程分為原料采集、原料加工和紙品制作三個階段,細化下來包括剝皮、晾曬、浸泡、蒸煮、清洗、舂搗等十余道工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的魅力正在于對自然資源的巧妙利用,以及與精湛技藝的有機融合。
具體而言,先砍伐粗壯、表皮光滑、分叉較少的蕘花木,剝下樹皮,刮去黑色外皮,留白色韌皮。韌皮經自然晾曬后,用水浸泡柔軟,然后蒸煮十幾個小時,同時加入適量灶灰或者草木灰,起到增白原料色度和催熟的作用。
樹皮煮好后,經充分淘洗后捏成團狀,置于平整的石板上,舂成紙漿。之后,將裝有紙簾的木框放入盛水過半的木槽中,倒入適量的紙漿,使纖維均勻分布,濾水后抄出紙簾。從水中抄出紙簾形成紙胎的這一過程,為典型的抄紙法技藝。將濕紙胎貼于木板之上,通過自然的日照與風吹,慢慢形成紙張。晾干過程中需要反復砑光,紙面漸漸趨于平滑。這樣,一張東巴紙方可面世。
在歷史進程中,東巴紙早已深深融入納西族的生活習俗之中,更成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以火塘為居住中心的納西族民眾來說,東巴紙厚實不易燃,非常適合日常使用。此外,在已婚婦女佩戴的帽子、東巴經師所戴的五幅冠等服飾上,都可見其身影。
由于東巴紙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以東巴紙做的東巴畫,色彩絢麗,歷經千年而不褪色。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用東巴紙書寫的東巴經留存有5000多卷。東巴經用圖畫象形文字書寫,內容涵蓋天文、民俗、宗教、醫藥等多個領域。
清代學者余慶遠在乾隆年間編纂的《維西見聞紀》中曾記載:“有字跡專象形,人則圖人,物則圖物,以為書契?!边@不僅描述了東巴文字的形象特征,也凸顯了東巴紙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性。
守正創新續寫傳承新篇
正值暑期,麗江古城內的“手道麗江”民間手工藝術館東巴紙傳承點熱鬧非凡。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和秀昌熱情地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東巴紙的制作過程,吸引了大量游客駐足觀賞。傳承點還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客人,通過“非遺+研學”模式,為青少年們帶來了全新的學習體驗。
作為連接古今的“跨時空的信使”,東巴紙的制作與使用至今依舊充滿活力。在尊重和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東巴紙的制作也積極吸納現代科技成果,實現技藝上的結構性轉變與創新。如部分造紙工匠開始使用紙藥來提高紙漿純度與成型的穩定性,進一步提升了紙張的質量。與時俱進的技藝變革,實則是東巴紙造紙兼容并蓄、守正創新的技藝精神延續。
▲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人和秀昌的造紙工坊內,游客在體驗手工造紙。
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人還積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東巴紙的實用性功能,并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專門從事東巴紙制作與銷售的和秀紅,自小目睹父親古法造紙工藝流程,耳濡目染,加上自己對東巴紙的熱愛與執著,遂立志傳承東巴造紙技藝。他不僅延續古老技藝,還不斷創新,嘗試將刺繡與東巴紙結合,讓妻子王正瓊以紙為布進行刺繡,實現東巴紙刺繡技藝的突破。他還嘗試將版畫、蠟染與東巴紙融合,推動“非遺+非遺”的創新發展。
如今,在麗江,隨處可見用東巴紙制成的相冊、書簽、折扇、燈罩等文創產品。東巴紙還廣泛應用于家居設計等領域,“非遺+”推廣模式結合文旅市場的火爆機遇,為其活態傳承注入強勁動能。在社會各界支持下,一批非遺造紙工坊、博物館與文旅市場深度融合,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到這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中,古老的東巴紙及其造紙技藝正煥發前所未有的魅力。(本文圖片均由鄧平提供)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本文系八桂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第二批)團隊階段性研究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周芳 魏妙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