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嗎?一個連吃飯都要家人喂、出門全靠輪椅的帕金森患者,45 天后竟然能自己扶著欄桿上下樓,甚至能在小區(qū)里慢慢散步了。
說這話的時候,我剛在康復中心見到張叔。他攥著我的手,指節(jié)因為長期僵硬有些變形,但掌心的溫度很足。“以前我總覺得,得了這病就是等著越來越重,直到那天醫(yī)生說‘你試試跟身體對著干’,我才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張叔今年 62 歲,患帕金森 5 年。最嚴重的時候,他的左手像被無形的線牽著,時刻保持彎曲,走路時腳像粘在地上,抬不起來,每走一步都要渾身使勁,卻只能挪幾厘米。家人為了照顧他,連工作都辭了,輪椅成了家里最顯眼的家具。
“那段時間,我連喝水都怕嗆著,晚上睡覺翻身要老伴幫,看著鏡子里自己抖個不停的手,真想一了百了。” 張叔說這話時,眼睛望著窗外,像是在回憶一場噩夢。轉折發(fā)生在他兒子偶然看到的一篇文章 ——帕金森患者的肌肉并非 “壞了”,而是 “忘了” 怎么正常動,用對方法能重新激活。
抱著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態(tài),張叔開始了 “反向訓練”。這可不是什么復雜的療法,說白了就是跟身體的僵硬 “對著干”。比如他的左手總不自覺蜷起來,就每天刻意把手指張開,貼在墻上慢慢滑動,從指尖到掌心,每動一下都要跟那股僵硬的勁兒較勁。一開始,手剛伸直就抖得厲害,不到 1 分鐘就累得滿頭汗,但他咬著牙每天練 3 次,每次 10 分鐘。
更絕的是走路訓練。醫(yī)生教他一個 “夸張邁步法”:走路時故意把腳抬高,像跨過小門檻一樣,每一步都要讓膝蓋超過腳尖,同時手臂大幅度前后擺。剛開始,他走三步就累得喘,家人在旁邊扶著,他卻梗著脖子說:“別扶,我自己來,越扶越廢。”
你可能會問,這不就是普通的康復訓練嗎?關鍵在“反向”兩個字。傳統(tǒng)康復總讓患者 “放松、慢慢來”,但張叔的訓練核心是 “主動對抗”—— 身體想蜷縮,就偏要伸展;腳步想拖沓,就偏要抬高。就像拔河時突然往反方向使勁,反而能打亂身體的 “錯誤記憶”。
第 10 天的時候,張叔發(fā)現(xiàn)自己早上起床,左手能勉強握住牙刷了;第 20 天,他試著不用輪椅,在客廳走了 5 米;到第 45 天,他竟然能跟著老伴去小區(qū)花園散步,雖然走得慢,但不用人扶,也不用拐杖。
我問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說:“以前總覺得是病在折磨我,現(xiàn)在才明白,我也能折磨折磨這病。” 這話聽著糙,卻點出了關鍵 ——帕金森患者最該打破的不是身體的僵硬,而是 “我不行了” 的心理枷鎖。
很多患者和家屬總把希望全放在藥物上,覺得吃藥沒用就只能認命。但張叔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身體里藏著我們想象不到的潛力。那些看似簡單的“反向動作”,其實是在給大腦重新 “編程”,讓神經(jīng)細胞找回正確的運動信號。
當然,這不是說藥物不重要。張叔一直按時吃醫(yī)生開的藥,但他說:“藥是幫我踩住剎車,不讓病情惡化;而訓練是幫我踩油門,讓我往前沖。”
最后想跟所有帕金森患者說句掏心窩的話:輪椅不該是終點,45 天也不是奇跡。真正的奇跡,是你愿意從今天開始,試著跟身體的僵硬 “較較勁”—— 哪怕只是每天多抬一次腳,多伸一次手。張叔能做到的,你未必不能。畢竟,能定義你人生的,從來不是疾病,而是你對待它的態(tài)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