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三星堆、金沙出土的文物中,
無論是形象夸張的青銅面具,
微笑的金色小面具,
還是晶瑩剔透的玉石器,
都不得不讓人感到驚嘆。
這些文物的原料從何而來?
到底是“土特產”還是“外來貨”?
古瞿上,魚鳧田于湔山
配音/劉恩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這是一代詩仙李白,對悠遠古蜀歷史發出的仰天長嘆。多少年后,即便相繼考古發掘“三星堆遺址 ”及“金沙遺址 ”,但依舊云遮霧繞,迷點重重。大家好,我是劉恩恩,本周我們一同走進湔江河谷,聽聽那遙遠的歷史回響。
“瞿上 ”,這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古蜀地標。其具體位置一直困擾著研究史學的專家學者。按照著名民族史學家任乃強的觀點,認為它應屬于成都平原西北邊緣湔江河谷。
發源于龍門山脈的湔江,古稱湔水、濛水,在通濟鎮與白鹿河相匯。進入成都平原又與石亭江、綿遠河、毗河相匯,于金堂縣注入沱江。湔江向東南流經彭州市和德陽境域的什邡市、廣漢市,在德陽境域內統稱“鴨子河 ”。它被當代學者流沙河盛贊為“古蜀源流 ”。
眾多歷史學家和地質學家圍繞湔江流域,對神秘的古蜀進行了諸多學術猜想與考證。史學界目前認為,古蜀人遷徙路線起點是與彭州毗鄰的茂縣營盤山遺址,屬蠶叢時代,終點在廣漢三星堆,屬魚鳧、杜宇時代。
數千年前,蜀王柏濩(音huò) 又稱柏灌,帶領蜀山氏人翻越與岷山相連的龍門山脈主干玉壘山進入湔江河谷,在高山與湖泊間的臺地落腳,以捕魚為生,解決饑餓,并于瞿上一帶建都稱王。這里有豐富的生活資源,隨著生產力發展,魚鳧成為瞿上的統治者。柏濩、魚鳧時代,古蜀先民于瞿上安身立業,為進一步拓展生存空間創造了有利條件。
至杜宇王時,古蜀先民順湔江而下,南遷三星堆建都立國。生活領域開始擴展至成都平原,仍以湔江河谷作為活動區域和重要物資來源地。
千年歲月流逝,傳說中的魚鳧祠已無從找尋。但后人沒有忘記祖先,今彭州通濟鎮建有魚鳧廣場,塑魚鳧神像;太陽灣景區,于相傳祭祀古蜀王的梅山廟舊址建蜀王祠,殿堂塑華夏始祖軒轅氏及蠶叢、柏灌、魚鳧、杜宇和開明五代蜀王。每年定期祭祀祈福,宣揚先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傳說,給后世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解讀余地,這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現當代,豐碩的考古成就證明上古傳說并非空穴來風,先人的足跡讓湔江河谷擁有了深遠的歷史脈絡和厚重的文化積淀。
(向上滑動可查看更多↑↑↑)
常璩(公元291-361年)
在其所著的《華陽國志》中介紹: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
其寶,
則有璧玉、金、銀、珠、碧、銅、鐵……之饒。”
從彭州與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
兩個遺址的地緣關系出發,
太陽神鳥起飛的地方
與彭州所在的龍門山區應緊密相關。
銅礦
歷史悠久
據《彭縣志》記載:“彭縣采銅,歷史悠久。土人曾于礦內拾得崇寧古錢,知宋已開采,近代也曾于銅廠坡發現有古人采礦冶煉遺址和崇寧古錢數千枚,可資佐證。”《辭海》彭縣條載:“縣北多山,有銅礦,發現時代已不可考。”可見,彭州自古銅礦豐富、采銅歷史悠久。
古蜀人距今約4000到3200年,相當于夏、商時代,就對龍門山的礦藏進行了了解和開采,并且得到了高品位的裸露礦源。沿著白水河向西北方向、從九峰山到雁門關,追尋逝去久遠的古蜀人時人們發現,這一路有很多銅礦的蹤跡,如銅廠坡、桂花坑、下爐房等。
國家先后組織了地質科考隊,對龍門山的馬松嶺、新開洞、花梯子、馬槽、核桃坪、銅廠坡等礦區的礦脈,進行了科學勘探。勘探結果表明,龍門山金屬儲量:銅2.37萬噸、鋅3.57萬噸。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長期關注、研究“三星堆”文明的赫榮喬等人曾多次沿古蜀人遷徙路線,對龍門山銅礦資源進行實地科學考察,特別是四川省彭縣銅礦成立的前后,對玉壘山支脈等地進行了考察,并對銅礦成分和礦點附近的水樣進行了分析,獲得了重要的數據和材料。如經過科學分析,從馬松嶺上浸透下來的泉水,銅的含量是普通水含量的500倍。
青銅大面具(商)
2021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三號坑出土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為了進一步求證“三星堆”青銅的來源,還勘探對比了“三星堆”青銅器與龍門山銅礦的成分。“三星堆”出土的特大號人面具耳部所含成分有銅、錫、鉛、鋅等,而龍門山的礦石中均含有這些成分;在龍門山采到的銅礦中觀察到的石英石和鐵化合物也與青銅器中含硅、鐵等成分的事實相吻合。限于當時原始的冶煉技術水平,必然也會在黃金冶煉的金產品中殘留著其他金屬元素,這在無意中給我們今天的科考留下了證據。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推測“三星堆”青銅器銅礦的來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彭州與三星堆的地緣關系來看,一水相連,交通便利。“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廣漢市的鴨子河畔,其上游是湔江,距發源地彭州九峰山源頭僅110公里左右。彭州龍門山鎮位于湔江邊,乃是三星堆的上游。古代金屬冶鑄工場的最終選擇應是在礦藏資源附近,不可能將金屬含量僅3%左右的銅礦石運送到數百、上千里以外去冶煉。
廣漢三星堆遺址發掘證實,青銅器的鑄造工場地就在遺址上游。由此順流而下,不過幾十公里即可直達三星堆遺址,是最便捷的水上通道。從地名“通濟”、“海窩子”似乎可以佐證當時運輸的繁忙。若依就近冶鑄、交通方便而論,彭州市緊鄰廣漢、成都,境內銅礦資源距離三星堆、金沙冶鑄工場都不過數十公里,一馬平川,具有就地取材的優勢。這一近在咫尺的銅礦資源,正好處于古蜀文化核心范圍,先民豈能舍近求遠?
可見,歷經數千年開采的龍門山銅礦,曾經為古蜀王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三星堆青銅文明,為中華民族數代王朝提供銅資源,為抗日戰爭作出過重要貢獻,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了力量。
玉石
資源豐富
龍門山脈的玉壘山支脈一帶蘊藏著大量的玉石資源,為蛇紋玉,是一類質地偏軟的玉石。蛇紋玉石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的石材之一,龍門山的蛇紋玉與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的材質相吻合。
蛇紋玉(來源:百度百科)
古蜀人最早在湔江河床及其上游玉壘山支脈發現了蛇紋玉,并進行采集和利用。當地的蛇紋玉石與含銅黃鐵礦共生。也就是說,早在新石器時代,古蜀人在玉壘山采玉時,就看到了含銅黃鐵礦。在數千年的過程中,他們尚不知道銅礦可以利用。因此,當時的古蜀人采了玉而扔掉了銅礦,新石器時代末期,當古蜀人認識了銅的使用價值之后,玉壘山支脈的銅礦開始被開采和利用。正因如此,使得古蜀王國的青銅文明走在當時的先進行列。
在新石器時代,玉石是重要的軍事和民用物資,也是必爭的資源。玉壘山支脈是當年戰略資源的必爭之地。據專家推測,當時的古蜀人分為幾支,其中一支從青藏高原岷江河谷的汶川、茂縣(古稱緜虒)一帶的雁門關翻越主峰海拔四千多米的九峰山,到玉壘山支脈開采玉石,后來發現了銅礦,開始了銅的開采、冶煉和利用,并在龍門山區湔江河谷建立起了古蜀王國,從而進入成都平原,鑄就了燦爛輝煌的“三星堆”青銅文明。
從龍門山鎮為起點,沿牛圈溝逆白水河而上,經天生橋、桂花坑、米家山、大飛水、半截河、下爐房、燕子河谷,到達兩河口;繼續往西北方向沿著山溝崎嶇的小道到達三岔河,再翻越九峰山脊,通往汶川的路線。從雁門關翻越九峰山,通過上述“銅之路”進入湔江河谷,對于當時來說是一條科學的道路選擇,遷徙之路也成為了當時的交通要道。這條路線成就了古蜀王國,成就了“三星堆”文明。
金彭
名副其實
龍門山還是有名的產金區,山中河流產出沙金。在龍門山鎮境內山中,還有原生金礦點,許多支流均命名為“金河”,不乏發現巨型“狗頭金”的記錄。
據彭縣志記載:彭縣采金,唐、宋時列“職貢”,不許民間開采。《宋史仁宗本紀》:天圣元年閏九月,“丁未,禁彭州九隴縣采金。”清光緒《彭縣志物產志》載:“麩金,《寰宇記》:彭州土產……案今出九峰之金沙江之沙金河,所謂廣磧、麗水二峽也。”可見,彭州市龍門山鎮沙金河兩岸確實產金,且歷代采金不絕。
相傳有古代采金洞30余個,明代劉天官開的7個金洞子尚有遺跡可考。主要產金礦點分布在湔江上游的白水河、鍋圈巖、后壩河等地。馬松嶺銅礦和其他類似礦點還伴生金和銀,金可達2克/噸,銀9-20克/噸。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彭州最高峰太子城的傳說。太子城位于彭州與茂縣的交界處,在兩地民間至今流傳著下面兩首歌謠:
01
九峰山上太子嶺,太子嶺下太子城。
太子城外太子墳,太子墳內沒有人。
02
遠見太子城,遍地是金銀。
聽到人聲響,走攏不見城。
遠看太子城,時而金光閃閃,時而銀光閃閃,因而有遍地是金銀的傳說。相傳明末崇禎皇帝的天官劉宇亮受命在此采金,皇太子親自來此押取,被劉天官軟禁起來,太子死后即葬于此。從傳說和史料記載來看,彭州龍門山確實“遍地是金銀”,稱為“金彭”名副其實!
古蜀文物出何處?
龍門山中有名堂!
龍門山脈富集的銅礦、玉石與金銀,
不僅是古蜀王國得天獨厚的寶藏,
更是點燃三星堆與金沙璀璨文明的關鍵之火。
地理的毗鄰與資源的富饒,
也使這片群山無可爭議地,
成為古蜀青銅與玉器文明誕生的堅實搖籃!
“聽鑒彭州”欄目在喜馬拉雅上線3年啦!
快去喜馬拉雅搜索“聽鑒彭州”,聽見彭州的聲音!
本期聲音導游
劉恩恩
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會員、市語言藝術協會會員
本期《聽鑒彭州》由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成都市朗誦藝術家協會
傾情合作推出!
稿件征集:
稿件要求:稿件主題為“彭州人寫彭州”。主要內容包括彭州的自然風景、歷史人文、經濟社會、民風民俗、美好事物等,可以是一個景點、一家好店、一份美食、一個回憶、一條路、一座山……一切有關彭州的美的事物以及在彭州生活的美好感受,都可以寫成文字向彭彭砸來!
投稿方式:請在您的稿件后附上個人簡介(姓名+年齡+籍貫+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聲音導游征集:
報名條件:只要你喜歡朗讀、表述清晰,熱愛彭州、熱愛生活,愿意傳播心中的美好,那就不要猶豫,趕緊來報名吧!
報名方式:請將您的朗讀音頻(3分鐘以內)與個人簡歷(姓名+職業+聯系方式+個人照片),發送到郵箱:2840955915@qq.com。
第257期:
第258期:
第259期:
第260期:
第261期:
第262期:
第263期:
第264期:
第265期:
第266期:
免責聲明:
★品鑒彭州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僅在品鑒彭州今日頭條號轉載,其他平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文中配圖支付相應稿費,若不同意使用,請告知刪除!
期數:3467期
文字:《品鑒彭州》雜志 莊永紅
圖片:張勇 周述財 羅中儒 《品鑒彭州》雜志 百度百科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 新華社
配音:劉恩恩 吳學森
編輯:劉倩 編審:楊華
有一種成都生活,叫彭州!
“品鑒彭州”微信征稿啦!
弘揚天府文化,傳播城市精神!
親愛的小伙伴們,“品鑒彭州”微信面向全網征集優秀稿件啦!
主辦:彭州市委宣傳部
主編:王玉巖
副主編:楊華 祁文靜
首席編輯:劉倩
責任編輯:梁丹 龍洋
編輯:劉代萱 鄧茹月
出品:彭州市融媒體中心
彭州市融媒體中心舉報電話:028一686113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