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在成都,無需遠行,放眼瞭望就可以進行一場原地的旅行。
從李冰父子開鑿的都江堰水脈,到杜甫筆下的“窗含西嶺千秋雪”;從陸游“二十里中香不斷”的梅花驛道,到宋祁筆下“萬花如繡翠拂首”的園林盛景——被山水偏愛的成都,用三千年時光將自然寫進城市經脈,讓生態美學在街巷阡陌間自在呼吸。
城中星羅棋布的園林坊間、近在咫尺的風景,優美婉約的文學作品寫出的生活姿態,已經成為了成都人熟悉的場景,創造著獨屬于成都的城市美學。
基于此,特推出“生”動成都,跟著文學去“打卡”專題欄目。循著千千萬萬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把散落在大街小巷的綠意收集成冊,讓蜀地山川的呼吸聲,隨著張張鏡頭撲捉的照片、次次深情朗誦“有聲名片”,漫過巴山,潤澤遠方。
當晨曦漫過龍泉山脊,在“日氣熏花色,韶光遍錦川”的光影里,我們在①《在金色的時光里相遇》。
沿著成都人將生活過成生態詩篇的溫度捕捉②《成都暖陽下的慢調時光》。
老茶館竹椅上的茶香還未散盡,轉身便踏入③《公園的慢走閑讀》,看銀杏葉如何把光陰裁成書簽。
極目西望,“坐看浮云橫玉壘”的千年詠嘆,化作④《遠望青城雪山,近觀云居白塔》的視覺長卷。
遠望青城雪山,近觀云居白塔
林趕秋
一個地方景點太多,稍微偏遠一些的就很容易被忽略;人一旦才藝太多,某方面的才能也很容易被忽視。
四川遂寧人王灼,字晦叔,號頤堂,生于北宋,卒于南宋。盡管所作“文詞古雅”,其名氣卻被他的兩部專著《糖霜譜》《碧雞漫志》給長期遮蔽了,尤其是他的詩,幾乎為所有的宋詩選本所不收?,F在許多人不知道他還有《頤堂先生文集》五卷,內中不少詩歌可以說是成都生態文學的典范,例如《宿崇德祠下望青城諸山》《曲尺山云居寺》二首。
曲尺山,以及山里的云居寺,正是彭州眾多名勝古跡中最易被忽略的景點。此山遠離彭州市區,此寺在古代曾是名副其實的、僧伽聚集的“大叢林”。
2025年1月5日,恰逢“小寒”節氣,當侵晨的冬陽照在身上還不太暖的時候,我與朋友從都江堰驅車來到彭州,在當地學者的帶領下,踏勘了著名的關口。這里視野開闊,氣象雄渾,有壽陽、牛心二山遙相對峙,酷似漢闕,又如夔門,湔江從中穿流而過,瀠洄有態,故古又謂之彭門。郫都揚雄、臨淄左思的兩篇同名《蜀都賦》均提及“彭門”,但大概率指的是都安縣(今都江堰市)境內類似的山形地貌,并非彭州的關口。然“彭州”卻因彭門而得名,唐《元和郡縣志》曰:“以岷山導江,江出山處,兩山相對,古謂之天彭門,因取以名州?!蓖高^蒼蒼蒹葭,可以遙見圓日朦朧如燈,剛好高懸于湔江之上、彭門之間。近旁原有文翁祠,現正在重建中,于是我們提議去探訪云居寺。
云居寺,又稱“云居院”。要不是有當地學者的介紹與向導,我是根本不知道的,盡管離我家只有短短三十公里的樣子。
過了一崗又一崗,翻了一坡又一坡,上上下下,七彎八拐,旋導航,旋問路,終于午前找到了深藏于楠楊鎮大曲村的曲尺山。車剛熄火,寒風乍起,葉落如雨,仿佛是在歡迎我們三個客人的遠道而來。
環顧四周,除了一座著錄于清雍正《四川通志》的“云居院塔”,哪里還有什么寺院的影子?!拍照之余,用手機搜出《曲尺山云居寺》之詩,和著風聲吟哦起來:“循溪上坡坨,溪亦因山曲。行盡高深處,招提隱山腹。往者灰燼余,白塔但孤矗。十年鬧斤斧,有此千間屋。阿師笑相語,異事子當卜。今日鐘報客,振響非人觸。病悴優婆塞,歸夢到松菊。諸圣惠三昧,警我煩惱毒。臥聽夜雨喧,起看曉云族。去路猶恐迷,主人費齋粥?!卑姿?,即云居院塔,建于北宋景祐年間,只比王灼年長幾十歲而已,卻早于丹景山鎮的鎮國寺塔二十多載,且更精美,檐角掛風鈴若干,塔頂立著鐵鑄朱雀,一說是金鳳。
塔側尚存清道光年間的碑聯“秀嶺青山培曲尺,端然古塔護云居”,對照王詩品咂,感慨更深。星移斗轉,千年以降,如今塔的周遭散落著或圓或方、大小不一的古代建筑石材,勉強能勾勒出原來的千間屋的地基輪廓,而略有廢墟之美。白塔呢,現在只能定位出寺址的大概位置,談何“護云居”?建塔的樂音王祖師雖有墓壙還遺留在云居院西邊的石巖之內,其至清代猶然不壞的“真身”(肉身)亦已下落不明。
此時,陽光普照,塔白如曉云。若換作陰雨季節,當別有一番景象和韻味:“竹木蔭藹,每陰雨時,浮嵐四起,故名寺。前有塔,宋樂音王建,高十三級?!边@嘉慶《彭縣志》的如畫白描,令我有了擇日再來并待上整整一天的欲望。下山后,站在殘損了塔尖的“正覺寺塔”前,我的腦海里還滿是“排云弄清影”的云居院塔。
傍晚回到都江堰家中,我找出《頤堂先生文集》,想看看王灼有沒有描述都江堰生態、風物的詩歌。翻至第三卷,真有一首躍入眼簾:“昔年來就學,頗熟青城面。雖無尋山分,猶喜旦暮見。違去八寒暑,夢想無時休。誰意俗士駕,復作山下游。晚云蔽高峰,悵望久拄頰。山靈豈猜我,未許相投接。晨興云散盡,秀色矗亭亭。還如故人眼,不改舊時青。愧非自由身,又復塵中去。他日訪麻姑,問訊山頭路。”靖康元年(1126),王灼二十一歲,在成都求學。期間,他曾游覽都江堰,并留宿于崇德祠下。八年之后,他寫下了這篇題為《宿崇德祠下望青城諸山》的五言古詩。
崇德祠,宋時又叫“崇德廟”,坐落于“成都府路永康軍”軍城西門外山上,乃戰國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廟食之處,即今都江堰市二王廟之前身。王灼在崇德祠下望青城諸山,說白了,就是在岷江左岸遠眺右岸之西岷諸山,狹義的青城山乃其中之一。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謝桃坊《王灼事跡考》一文解釋“頗熟青城面”“猶喜旦暮見”等句道:“成都外西百余里之青城山為岷山支脈,每當天晴時在成都朝暮可望見。”顯然未弄清楚崇德祠的地望和王灼當時所站的位置。千里岷山被滾滾岷江力劈為二,一支為西岷,一支為東岷。東岷諸山屬龍門山脈,崇德祠便位于其中之玉壘山間。西岷諸山屬邛崍山脈,在今都江堰市境內的均可統稱為“青城諸山”或“八百里青城”,杜甫則謂之“西山”或“西嶺”。
然而由于俗務纏身等原因,王灼終“無尋山分”,沒能身臨青城山,只在崇德祠附近一早一晚遙望過而已?!吧届`豈猜我,未許相投接”,也就是“山靈嫌俗駕”(語本陸游《游山舟中遇風雨戲作》詩)的委婉說法。不是我不想上山,而是山神嫌我俗不讓我上,王灼為自己未登青城山竟然找了這樣一個別致的理由。
俗駕,即俗士駕,典出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請回俗士駕,為君謝逋客。”王灼以“俗士”對應自己當時的幕僚身份,與其“失腳因循作吏師”的語氣是一脈相承的,透露著不甘與無奈。拄頰,即他的幕主范成大《次胡經仲知丞贈別韻》詩所謂“先生有道抗浮云,拄頰看山意最真”之拄頰看山。典出《世說新語》:“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醪淮?,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敝趔耍褪且允职嬷纛a的意思。王灼遣用這個故實,主要表現自己蕭散不俗的精神狀態,與前面“俗士駕”、后文“又復塵中去”的現實處境適可產生一種矛盾沖突的張力。
宋代傳說,青城山相去三十里有麻姑洞,是仙女麻姑修真的地方,王灼希望他日退出仕途、恢復自由身時,可以去訪問一番。易心瑩《青城指南》載:“麻姑隱青城大面山。麻姑洞今在八卦臺,即古壓月山,又名成都山,晉建上皇觀于上,仙人李阿常游于此。前有麻姑洞,高三丈,闊五尺,深邃無際。”麻姑,即“滄海桑田”“東海揚塵”等神話故事的主角。王灼暗用“又復塵中去”之塵(凡塵)雙關“東海揚塵”之塵(塵土),從而順勢引出“訪麻姑”云云,而“麻姑”又可雙關青城山“麻姑洞”,頗具含蓄蘊籍之致。
《宿崇德祠下望青城諸山》全詩每四句變換一次韻腳,抑揚頓挫,真有群山起伏之感。其中“違去八寒暑,夢想無時休”十字更是真情款款,一往而深,讓人想起晚王灼二十年出生的、同樣當過范成大手下的陸游,其《蜀使歸寄青城上官道人》詩云“輕別青城十二年,至今客枕夢林泉”,也對青城山有著綿綿無絕的懷念。惟一不同的是,陸游上了青城山,而王灼似乎終生而未上,好不遺憾!不過也正因他日訪麻姑之雅志未酬,才更加懷念與向往吧。所以,八年飛逝之后,亭亭矗立的青城諸山仍讓王灼日想夜夢,無時休止。
相比漂泊半生的王灼,我常年住在青城山下、都江堰旁,于觀山而言,是機會多多、眼福飽飽的。晚云蔽峰,高不可攀;晨云散盡,秀色可觀。在這些王灼見過的尋常山景之外,還有冬、春、夏三季都比較?,F的晴日雪山。猶記得2024年12月14日那天上午,我從大邑回都江堰,駕車行至都江堰市天府大道、涼水井路時,遠處雪山浩大潔白,晞日迎面而來,簡直漂亮得不可方物,難以形容!車徐徐前進,雪山則從大到小到完全被樓房遮蓋,那種“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對眼球的移動沖擊是任何鏡頭、電影語言所無法替代的。其實,即便在都江堰核心城區,即一環以內,夜雨晝晴之后,往往也能碰到這樣的美景,尤其在跨江橋梁如虹蔓延、有軌電車如龍游動的陪襯之下,覆蓋著薄雪的青城諸山白光晃漾,既近在目前,又美在言外。
這種現代都市與傳統雪山交織互補之美,已儼然成為了都江堰市乃至整個成都地區的一張文旅新名片。自古以來,成都的名譽稱號眾多,因蜀錦之美而“錦城”,因江水之美而“江城”,因芙蓉之美而“蓉城”,近年又因雪山之美榮膺了“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之令名。2020年大成都范圍內,有70次雪山目擊報告,大于2019年的65次、2018年的56次和2017年的50次,創近年來新高。其中,成都觀山“旺季”在七、八、九月。2020年8月24日,有攝影師在成都金堂創造了282公里外拍攝到貢嘎雪山的新紀錄。連續4年,除了7月31日,7月另外30天均有觀山記錄。7月,因此當之無愧成為成都觀山幸運月。
上溯至1954年的7月,四川敘永人曾緘也在成都望見了雪山?!氨M情瞻玩”之后,他還“歡喜踴躍”地寫下了一首《雨后見西山作歌》。歌前有一小序,略云:“西山,兼汶嶺雪峰而言,跨州連郡數百里,從成都平原可一覽得之。嵚崎磊落,天下之奇觀也。然常在云霧中,非至晴明不可見,見矣而為時亦暫,以是見忽于成都人。甲午初秋,大雨初霽,殘日猶明,此山忽涌現在前……”忻幸的是,成都人現在終于審美覺醒了!
來源:成都生態環境
作者簡介:林趕秋,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成都市文聯簽約藝術家,成都市地方志專家庫專家。著有《詩經里的那些動物》《天涯孤旅——林趕秋文選》《國學七日談》《絕代有佳人——女性小品賞讀》《古書中的成都》《古跡遺珍》《清高遺廟肅人思》《三星堆?神話誕生之地》《SANXINGDUI AND CHENGDU :The Birth of a Myth》《詩經名物志》《石犀》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