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居家適老化改造“煥新”加速!6萬戶銀齡家庭樂享“新”家
清晨七點,蘇州姑蘇區獨居老人姚阿伯的家中,生命體征監測雷達已悄然生成一份睡眠報告,同步發送至千里之外兒子的手機。新添的12項智能適老產品,為姚阿伯的獨居生活增添了科技守護的安心。
在江蘇,今年將有6萬個像姚阿伯這樣的銀齡家庭,通過政府大力推動的居家適老化改造“煥新”行動,開啟更安全、更舒適的晚年生活。2025年,這項以“為銀齡生活添暖意,讓居家養老更安心”為宗旨的行動正加速推進,悄然改變著無數家庭的養老圖景。
政策筑基:多維升級托起“原居安老”
江蘇有2000多萬老年人口,隨著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煥新”行動今年在政策層面實現了顯著躍升。最直觀的變化是適老用品補貼目錄的擴容,從去年的3大類28項大幅擴展至7大類68項。這意味著老人的選擇范圍更廣了,無論是基礎的防滑扶手、洗澡椅,還是智能監測雷達、看護設備,都能找到更貼合自身需求的選項。
為讓政策紅利更可感可及,年底前,全省每個縣(市、區)都將建成基層適老生活體驗中心。老人就近就便,能親眼看到改造后的實際效果,大大增強了改造意愿和信心。申請流程也變得更加便捷,只需關注“江蘇民政”公眾號或登錄“蘇服辦”App,就能隨時提交申請、查詢進度、了解政策詳情。
“我們連云港建立了嚴格的企業監管與比價機制,與京東等大型平臺對標,一款助聽器通過比價,實實在在讓老人省了3000元!”連云港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胡偉介紹道。同時,產品供給也更趨普惠共享,掃地機器人、按摩椅、智能馬桶等老人與家庭成員都能受益的產品被納入范圍,覆蓋更廣需求,提升家庭整體改造意愿。
這些政策的落地生根,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上半年,常州已有1500多戶家庭完成改造,鎮江丹陽160多戶煥然一新,連云港348戶通過審核并建成蘇北最大的市級適老產品推廣指導中心,每天接待咨詢的老人超過百人。數字背后,是“原居安老”的共同愿望。
創新破局:政企合力應對補貼“新考”
今年的“煥新”行動也面臨新課題:適老化改造的補貼比例從去年的50%—80%下調至30%。這一調整,無疑給老人參與積極性帶來現實挑戰。“民政部門和企業的推進力度更大了,但難度確實在增加。”上海天與智慧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常州區域負責人張志杰坦言。
面對“新考”,政府與企業攜手打出一套富有智慧與溫情的組合拳。今年煥新補貼上限大幅提升是最有力的回應:最高補貼金額從去年的3000元躍升至1.5萬元,足以撬動高達5萬元的整體改造工程,實際上能為符合條件的家庭省下更多改造資金。
“我家廚房太舊了,櫥柜門都掉了,水槽漏水好多年,油煙機灶具都用了20來年,不安全。政府補貼讓我們下決心煥新,感覺換了一個家!”常州市天寧區北直街小區的仇阿姨就是這次整體改造的受益者,現在她逢人便夸改造得好。
瞄準老人對居住品質提升的核心需求,整體改造項目成為今年推廣重點。衛浴、廚房等空間的翻新改造,從年久失修、到煥然一新,因其效果立竿見影,在城區老人中認可度頗高。
為讓更多老人了解政策、感受效果,各地奇招頻出。常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潘真介紹,當地創新將集裝箱改造成“適老化展車”,運用液壓升降技術,在9米×4米的空間內濃縮展示衛生間、廚房、臥室等精裝適老場景。這輛特別的“大篷車”選擇早晚涼爽時段開進公園、社區,吸引眾多老人駐足圍觀,傳播效果顯著。
鄉鎮和農村老人對適老化改造知之甚少。鎮江丹陽就把“流動宣傳車”開進廟會,將改造方案觸手可及地展示出來。兒女們逛商超時,通過實體場景展示智能呼叫器、可升降灶臺等適老產品,讓煥新服務觸達家庭養老需求的“決策端”,構建覆蓋兩代人的宣傳網絡。
丹陽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科長楊永久介紹,截至目前,這輛“流動宣傳車”已撬動適老化改造需求超600份訂單,其中160多戶已完成改造落地。現場工作人員化身“政策翻譯官”,用方言把補貼標準講得明明白白,讓適老化改造從“政策文本”變成生活場景。工作人員還手把手教老人操作“蘇服辦”平臺,貼心化解數字鴻溝。
市場主體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江蘇盛通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道偉介紹,其打造的“淘老匯”平臺,線上商城覆蓋全國65個城市,涵蓋2000多種適老商品,線下合作門店高達7000家,是目前國內唯一的適老化產品全渠道平臺。“老人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有多少產品能真正提升晚年生活品質。”潘道偉強調體驗的重要性。
去年該公司承接全國適老化設施集采服務超6億元,今年預計突破10億元,強勁的市場活力正成為普惠服務落地的核心引擎。從最初“老年人不接受”到如今“適老化設施進家庭”,這些創新實踐功不可沒。
破障前行:跨越鴻溝方能育“朝陽”
盡管“煥新”行動整體推進順利,但要讓適老化改造真正形成可持續的“朝陽產業”,仍需跨越幾道現實鴻溝。
補貼的杠桿效應如何更有效發揮,是首要課題。補貼比例下調后,政策撬動市場的作用受到一定影響。胡偉直言不諱:“今年80歲以上老人補貼從80%降到30%,一些‘可買可不買’的老人就暫時擱置了煥新計劃。”政策紅利如何更精準地聚焦收入一般的城鄉“夾心層”老人?探索“財政補貼+商業保險+家庭共擔”等多元化保障機制顯得尤為迫切。“我們的宣傳服務重點正在轉向中老年群體,鼓勵他們為自己的高齡父母進行適老化改造投資。”胡偉補充道。
當前,新興涉老產業可持續性發展面臨挑戰,普遍面臨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的問題。潘道偉以自身為例:“去年公司業務量6億元,但利潤僅2000萬元,3%的利潤難以覆蓋前期投入以及持續的研發、倉儲等各項成本。”這也呼喚更長效的政策支持,如金融支持、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為企業深耕這片“藍海”注入持續動能。
彌合認知與信任的鴻溝也刻不容緩。張志杰在日常工作中深有感觸:“不少老人對適老化改造的理解還停留在老式拐杖、輪椅上,完全不了解智能監測、廚衛翻新等創新服務也在補貼之列。”同時,面對幾十家入圍服務商,老人們常常陷入“選擇困難癥”。更大的障礙來自數字操作門檻,“好幾次老人已下決心改造,一聽說要用手機操作申請,立刻打了退堂鼓。這還需要基層村居的深度介入和協助,才能打通阻礙。”
不少地方培育了專業的“社區銀發顧問”隊伍,變被動申請為主動上門服務,尤其關注高齡、獨居老人,同時充分發揮基層社會組織的公信力,通過耐心溝通和成功案例,逐步筑牢信任基礎。“養老產業需要精耕細作,市場化是必然之路,但離不開政府培育的土壤。”潘道偉道出行業心聲。
適老化改造的深層意義,在于守護晚年的安全與尊嚴。姚阿伯的智能雷達、仇阿姨的嶄新廚房,這些生動切片匯聚成江蘇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探索答卷。在政策紅利、市場活力與服務溫度的加持下,“煥新”行動不僅在改變6萬戶家庭的物理空間,更在培育一個充滿潛力的朝陽產業。當每個老人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全、舒適、有尊嚴地老去,老齡化社會的挑戰才能真正化為發展的機遇。(唐悅 何千晨)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