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歌手發片量。
相對于唱片銷量、演唱會場次、電影票房、片酬、影帝獎杯等等,這個數據可能會很容易被人忽略。
比如拿四大天王來講,封王前后,這個數量大不相同。
尤其粵語大碟。
眾所周知,郭富城1992年攜華語樂壇爆紅之勢回港,令誕生不到半年的香港樂壇封號“三劍客”作古,又令四大天王封號誕生。
自此開始一場龍爭虎斗。
筆者早前做過統計。
1992年,郭富城發行首張粵語專輯《跳不完·愛不完·唱不完》。
同一年度來觀察,剔除精選集和EP,其他三人歷史累計發行的粵語專輯數量分別為,張學友十二張、劉德華十一張、黎明七張。
這個數據差,當然很可怕。
但如果再做一個延展對比,可能會更讓人感到絕望。
以單張專輯十首歌為標準,彼時的郭富城剛好只有十首粵語歌,而張學友有一百二十首、劉德華有一百一十首、黎明則也有七十首。
這其實并不是一場公平的較量。
所以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樂迷們除了看四大天王如何統治樂壇,更大的看點或就在于,看幾乎等同“從零開始”的郭富城,如何勵志逆襲。
換個人恐怕早已未戰先怯,但郭富城戰意如狂。
他一邊轉型,一邊狂奔。
四人同臺。
以1993年為始,以1998年四人最后一次同臺競逐為終,共計六年。
發行粵語專輯最少的天王是張學友,總計六張,分別是《我與你》、《餓狼傳說》、《這個冬天不太冷》、《過敏世界》、《不老的傳說》和《釋放自己》。
劉德華發行了十張粵語大碟,也即《愛的空間》、《真我的風采》、《答案就是你》、《愛意》、《5時三十分》、《Memories》、《情未鳥》、《在乎你》、《真生命》和《你是我的女人》。
黎明則發行了十一張粵語大碟,計有《夢幻古堡》、《夏日傾情》、《不可推搪》、《天地情緣》、《火舞艷陽》、《天地豪情》、《夢追蹤》、《Perhaps...》、《感應》、《IF》和《Leon Sound》。
郭富城則以十二張粵語大碟的數量,為四人之冠。
從《沒有你的愛》、《Merry Christmas》和《狂野之城》,到《鐵幕誘惑》、《天若有情II天涯凝望》,再到《純真傳說》、《備忘錄》、《聽風的歌》、《愛的呼喚》、《唱這歌》、《風里密碼》和《一變傾城》。
而六年角逐,結果如何?
只觀察樂壇頂級大獎。
一屆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一屆十大中文金曲最佳男歌手獎、三屆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兩屆金曲金獎和六屆十大中文金曲全年最高銷量大獎。
這是張學友。
一屆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一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全球華人至尊金曲。
這是劉德華。
兩屆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兩屆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三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全球華人至尊金曲、四屆金曲金獎和一屆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
這是黎明。
連莊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一屆十大中文金曲全球華人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一屆叱咤樂壇男歌手金獎、兩屆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獎。
這是郭富城。
誰負誰勝出?
這是一場僅限粵語歌壇的競爭。
劉德華在封王前先聲奪人,封王后略顯落寞,黎明少年得志,各大獎項均衡度極高,張學友銷量無敵,郭富城逆勢上行,后期威勢無匹。
總有人喜歡說,郭富城最后才拿到TVB的最受歡迎男歌手大獎,所以他最弱。
但筆者以為,若是在實力并不能壓服群雄的時候,因種種原因,被“拔苗助長”,這其實是一種悲哀。
郭富城恰好規避了此種不堪。
回港之初。
他并未因自己“唱跳”歌手的身份,而忽視唱功尚嫌不足的問題,轉而勠力從各個層面,去打磨自己。
當他作品無可指摘,當他歌藝與舞臺無可匹敵,當他積淀足夠。
香港樂壇與大眾,合力為他加冕。
且不但給予他連莊TVB最受歡迎男歌手的待遇,更以同一年度盡攬香港樂壇所有男歌手頂級大獎的“橫壓”統治,彰顯其威。
所以這反而是郭富城的幸運之處。
因為德位相符。
四大天王。
不但是永恒的傳奇,也有永恒的話題。
無法復制,不可再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