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當中,三伏天是最為炎熱的一個階段,而在三伏天當中,中伏的作用至關重要,一般來講,三伏天,包含初伏,中伏還有末伏,而初伏和末伏,時間是固定的,而中伏的時間,有的時候是10天有的時候是20天,那么這就會大概率影響到整個三伏天的天氣溫度。
今年中伏的一個時間,是從2025年7月30日開始的,作為三伏的“中段”,在民間有著多個說法,比如說“三伏熱不熱,就看中伏”,今年的中伏從7月30日持續至8月8日,也就是說,今年的中伏只有10天,當高溫壓縮進更短時間,人體承受的熱浪沖擊,可能比往年更為猛烈。
為啥說三伏當中,中伏是熱浪的巔峰時刻?
從夏至開始,地表每日吸收的太陽輻射遠超夜間釋放的熱量,這種能量差如同不斷充能的電池,持續累積至中伏達到峰值。此時太陽直射點雖已南移,但地表蓄熱能力仍處于年度高點。
中伏期間,副熱帶高壓如同巨大的“高溫鍋蓋”籠罩我國大部地區。其內部下沉氣流形成三重加熱效應:晴朗少云使陽光直射地表;氣流下沉時壓縮增溫;氣壓梯度減小導致熱空氣滯留。濕度則成為“悶熱感”的放大器——東南季風輸送充沛水汽,相對濕度常達80%以上,體感溫度比實際高出3-5℃。
此外,晝夜溫差縮小進一步加劇炎熱體驗。中伏期間夜間低溫難以回落,再加之城市熱島效應更使核心區夜晚溫度持續在28-30℃。人體如同置于恒溫蒸箱,失去寶貴的夜間散熱窗口。
今年的中伏,有啥特點?
2025年的三伏天打破了連續十年“40天長伏”的慣例,總長僅30天,中伏也壓縮至10天。這種變化源于干支紀日法的計算規則:夏至后第三個庚日(7月20日)入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8月9日)啟末伏,導致中伏僅10天。
短≠涼快。如果說40天的熱量在30天內集中釋放,可能形成“高溫壓縮包”——熱浪更密集,極端高溫風險顯著提升。國家氣候中心也預測,今年三伏全國大部氣溫較常年偏高0.5-1℃,華北、黃淮等地可能出現**40℃以上極端高溫。
更值得警惕的是“秋包伏”格局:末伏完全處于立秋之后。農諺直言“秋包伏,熱得哭”,歷史數據顯示此類年份立秋后高溫反彈概率高達70%。2018年同為“晚立秋+秋包伏”,高溫持續至9月上旬,河南多地經歷26天“秋老虎”。
“三伏熱不熱,就看中伏”,具體怎么看?
如果中伏這天是晴天,那么就代表著后續會相當的炎熱,因為當副熱帶高壓持續控制中伏天氣,晴熱少雨會導致土壤墑情急劇惡化。1959年、1972年等旱年中伏期間,華北平原降水量較常年偏少80%以上,就直接造成秋糧減產30%-50%。
而且中伏高溫與“秋老虎”存在顯著關聯。2018年中伏全國平均氣溫創28.9℃紀錄,隨后的秋季出現長達26天的高溫;而2020年中伏多雨涼爽,當年秋季高溫日數銳減至7天。這種關聯源于大氣環流:中伏期間500百帕位勢高度場持續偏高,易導致秋季西太平洋副高異常西伸。
所以,當中伏的時候出現晴天,那么后續天氣就會異常的炎熱,反之,如果中伏的時候,出現了下雨天的話,那么相對就會比較的涼爽一些。
當然這些多少帶有一定的地域性,畢竟現在氣候已經在發生改變,而且很多地方是越來越熱,在這樣的日子當中,我們要注意天氣的一個變化,這樣才能更舒坦的過完整個的三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