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24日文章,原題:向浙江余村抄作業?中國農村轉型的挑戰 “我之前是賣石頭的,現在還是賣石頭,但意義不一樣。之前賣石頭是污染環境,現在賣石頭,賣的是藝術。”余村村民葛元德站在自家民宿的作品墻前,笑著這樣介紹。墻上陳列著形態各異、趣味盎然的奇石作品,最令他滿意的是一塊雕刻成白蘿卜模樣的石頭。葛元德曾是礦工,如今已轉型為石頭藝術家,與兒子葛軍共同經營“兩山文創閣”民宿。
原本在浙江省會杭州打拼的葛軍,看到家鄉環境好、游客多,10年前決定返鄉創業。他與父親一樣都有藝術天分,目前在民宿內開設書法與繪畫班。葛氏父子的經歷,是余村從資源依賴向生態文旅轉型的寫照。
1990年代,余村因炸山采礦、興建水泥廠,一度成為安吉縣的“首富村”,但也因此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2003年,浙江省開始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安吉縣隨即確立生態立縣戰略。余村在這一背景下關閉礦山和水泥廠,開始探索綠色發展之路。
眼下的余村,已從昔日礦村變成文旅村。余村近年來也積極推動區域聯動,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說:“我們一鎮兩鄉24個村實現抱團發展,通過利用余村這個品牌效應來帶動周邊更多的村走向共同富裕。”
中國在2021年完成全國脫貧攻堅,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同一年,浙江被設定為全國共同富裕示范區。
作為鄉村轉型的標桿,余村如今也成為中國各地干部“抄作業”的對象。汪玉成坦言,全國各地鄉村紛紛把余村當作發展樣板,“我們的壓力很大,所以我們要做得更好”。余村的轉型成功,離不開浙江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張謙表示,浙江經濟基礎雄厚,本土企業活躍,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支撐。此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鄉村發展開辟新路徑。有學者認為,浙江、江蘇和上海等沿海地區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與財政能力,能反哺農村發展。
受訪學者認為,中國農村要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僅靠政策和資源遠遠不夠,觀念的轉變仍是關鍵。有學者稱,要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對接城市消費需求與國家發展戰略。(作者周岳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