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消息,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近日威脅稱,若中國、印度等國不向俄羅斯施壓停火,將面臨“嚴重后果”,包括美國國會推進的“二級制裁”法案,對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征收高達500%的懲罰性關稅。
這一言論迅速引發印度反彈,外交部發言人明確表態“切勿在貿易問題上搞雙重標準”,并暗示可能重啟中俄印三方合作機制。這場風波背后,折射出北約試圖通過經濟脅迫重塑國際秩序的意圖,也暴露了印度在能源安全與戰略自主之間的艱難權衡。
俄羅斯石油(資料圖)
北約此次發難的核心,是美國試圖切斷俄羅斯的“經濟命門”。數據顯示,俄羅斯每年超四成原油出口依賴中印巴市場,其中印度近年增長最快。過去兩年,印度憑借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以折扣價購入原油后精煉轉售歐洲,賺取了可觀差價。
這種“灰色操作”雖被部分國家質疑,卻因美國早期“默許”成為印度的經濟紅利。但如今,美國態度突變,不僅推動北約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還計劃恢復對烏軍事援助,將制裁矛頭轉向俄羅斯的“關鍵客戶”。
印度的處境尤為微妙。作為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印度超八成石油靠進口,其中三成以上來自俄羅斯。若真被美國切斷俄油進口渠道,印度能源缺口至少得找其他來源填補——但中東、非洲的替代選項要么價格更高,要么運輸不便,短期內很難補上缺口。
更麻煩的是,印度經濟對美歐依賴極深:技術引進、外資投入、高端商品出口,哪一樣都繞不開西方市場。去年印度對美貿易順差超400億美元,特朗普政府已放話要對部分印度商品加征50%關稅,若再得罪美國,反制措施可能讓印度出口企業“傷筋動骨”。
但印度沒打算輕易妥協。印度外交部除了警告“別搞雙重標準”,還特意提到“保障民眾能源需求是首要任務”。潛臺詞很清楚:印度需要俄羅斯的低價原油穩定國內物價,更需要通過能源合作維持與俄羅斯的關系——畢竟在俄烏沖突中,俄羅斯是少數沒跟著西方制裁印度的國家。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俄羅斯對印原油出口量同比增加近60%,占印原油進口總量的35%。這種合作不僅是經濟往來,更是戰略支撐:俄羅斯需要印度在國際場合為其發聲,印度需要俄羅斯的能源和技術(比如軍工領域)。
莫迪(資料圖)
更關鍵的是,印度不是孤立無援。中俄印三國近年來在金磚機制、上合組織里的合作越來越深。中國在能源領域與俄羅斯的長期協作(比如管道建設、海運保障),為印度提供了參考;俄羅斯也在積極推動“向東看”戰略,加強與中印的經濟綁定。
如果美國真用“500%關稅”逼印度選邊站,中俄印完全可能形成更緊密的合作閉環——中國提供工業品和市場,俄羅斯提供能源和資源,印度承接產業轉移,三方共同抵御外部壓力。
巴西的例子也能說明問題。特朗普政府近期對部分巴西商品加征50%關稅,巴西立刻宣布同等反制。這種“以牙還牙”的態度,讓美國制裁的成本大幅上升。印度雖然不像巴西有明確的反制底氣,但同樣能通過與其他國家合作(比如擴大與中東的能源采購協議),降低對俄油的依賴。
呂特的“命令式”喊話,本質上還是西方“霸權思維”的延續——把自己的規則強加給其他國家,把全球南方國家當“提線木偶”。但現實是,印度、巴西這些新興經濟體早已不是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它們既需要與俄羅斯保持合作維護自身利益,也有能力通過多邊機制對沖風險。
回到最初的問題:印度會真的“不讓與俄羅斯合作”嗎?從目前看,可能性不大。印度外交部那句“切勿搞雙重標準”,既是警告北約,也是說給美國聽的——印度有自己的國家利益,不會為了迎合西方放棄實實在在的發展需求。
至于“中俄印抱團反美”,可能有點夸張。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美國執意用“二級制裁”逼迫三國選邊,中俄印的合作只會更緊密。這種合作并非單純的對抗,而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戰略選擇。
莫迪(資料圖)
在北約試圖“斷人財路”的背景下,印度想起中國,莫迪發出警告,既是對自身利益的捍衛,也是對國際秩序多極化的一次有力推動。未來,隨著金磚擴員和上合組織影響力擴大,中俄印合作或將成為重塑全球治理體系的關鍵變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