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讀者,有多少平常喜歡用無線充電給手機充電的?
之所以拋出這個問題,那是因為小雷還真就是個無線充電愛好者,自打無線充電這個配置在手機上大量出現以來,托尼就入手了各種形態和功率的無線充電器,為的就是把自己手里這一堆手機的充電體驗都變得跟想象里一樣優雅。
但實際情況是咋樣的呢?
雖說是無線充電,但充電器后頭還得拖著一坨適配器和電源線,只要線圈沒對準,那放在上面基本就充不進電,而且不同品牌的無線快充之間還有著極高的不通用性,換了牌子速度就會掉到10W~20W左右,讓我每次換牌子前都要猶豫再三。
那有沒有人想過要解決這個問題呢?有的朋友,有的。
近日,無線充電聯盟(WPC)發布新聞稿,宣布Qi 2.2無線充電標準正式面世,版本號是Qi v2.2.1,品牌命名為“Qi2 25W”,不但表示這是業界首個確保高速無線充電一致互操作性的標準,更表示已有十多款設備通過了認證,未來還會向更多廠商開放認證授權。
(圖源:WPC)
長久以來,在磁吸無線充電領域,蘋果iPhone幾乎處于獨占地位。而如今,這一局面或將被徹底打破。
Qi2 25W少了一點魅力
要了解無線快充協議Qi,我們需要先認識制定Qi的組織——WPC。
WPC全稱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中文名為“無線充電聯盟”,創建于2008年12月17日,是全球首個推動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組織。
隨著無線充電技術不斷演變進化,在Qi2標準發布時,WPC干了一件大事:將蘋果主導的MagSafe磁吸方案“收編”了進來,形成了官方的MPP(磁性功率配置),試圖通過磁力解決“對不準就充不進、對不準就發熱降速”的痛點,以此吸引安卓廠商加入自家的生態。
但問題是,Qi 2功率一直被死死地限制在了15W。根據WPC自己的說法,消費者對更快的無線充電速度呼聲很高,所以他們一拍腦門決定:這個功率,必須得加!
所以,就有了現在這個Qi v2.2.1版本。
(圖源:WPC)
根據我在官網查閱的規格來看,Qi2 25W的核心亮點正如其名:支持最大25W的電力輸出,對比2023年11月發布的初代Qi2規格(最大15W),新規格的輸出功率提升了近67%,號稱可以在大約30分鐘內安全地將智能手機充電至50%。
當然了,用慣了國產無線快充的讀者們,對這個速度已經不會感到什么驚訝了。
所以WPC還特別強調,這是為了打造一個統一的、開放的、高速的無線充電新生態,讓蘋果以外的安卓手機也能用上標準化的磁吸快充。
據介紹,首批加入Qi2 25W陣營的不只蘋果,還有大量的配件制造商,例如綠聯就在近日發布了“首款獲得官方Qi 2.2規范認證”的MagFlow,包括安克、倍思、貝爾金等廠商也計劃推出充電器/充電寶,官方表示已有幾百款設備在等待測試中。
(圖源:綠聯)
有趣的是,盡管配件廠商們的行動很快,但就目前主流手機品牌來說,除了明顯將MagSafe充電“升級”成Qi2 25W的蘋果和新加入的谷歌外,所有手機品牌對Qi2的支持都相當有限。
以海外市場為例,現階段“完全支持Qi2”的手機品牌有且只有蘋果(非國行機型)和HMD Skyline這一款手機。其他廠商,如三星的Galaxy S25系列,只能說自己 “Qi2 就緒”(Qi2 Ready),需搭配磁吸式手機殼才能實現完整功能。
至于國產廠商這邊,帶有磁力對齊的Qi2更是全面遇冷。
國內用戶看不上,Qi2也根本進不來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有很多種,但最重要的是,這個看似美好的Qi2 25W,對于咱們國內用戶來說,不僅是“看不上”,更是“不能用”。
原因很簡單,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頻率問題。
根據去年9月1日實施的《無線充電(電力傳輸)設備無線電管理暫行規定》,我們國家的無線充電設備,工作頻率必須在100-148.5kHz等幾個指定的頻段內。而Qi2以及這個最新的Qi 2.2.1,它們的工作頻率是360kHz,根本就不在允許的范圍內。
換言之,無論它升級到25W還是未來的50W,只要頻率不改,就進不了中國市場。
(圖源:Qi Power)
至于什么無線充電新時代,那更是無從說起。
退一萬步講,就算它能用,我們真的看得上嗎?
說句不好聽的,和蘋果那邊每次實打實被國內廠商吊打不同,WPC在功率上的更新,更像是追認一個早已被我們超越的舊技術。當我們在討論如何普及80W無線快充的時候,他們還在為25W的“重大突破”而歡呼。
這種感覺,就像我們這邊已經普及高鐵了,他們還在慶祝綠皮火車時速從80公里提升到了100公里。
(圖源:OPPO)
這種“技術代差”,才是我們對Qi標準提不起興趣的根本原因。在我們看來,15W也好,25W也罷,都已經是落后的過時技術。國產廠商與其費力去兼容它,不如在我們自己的80W賽道上繼續狂奔。
至于Qi2主打的“磁力對齊”這一問題,目前國內廠商也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法,除了今年開始普及的磁吸手機殼外,OPPO等廠商更是開始自研內置磁吸方案,真正的磁吸生態或許年內就能落地。
到那時候,到底是誰跟隨誰的生態,我看還真不好說。
磁吸和快充,還得看國產品牌
要說這個新標準帶來的影響,當然是有的。
它最大的影響,就是讓蘋果的處境變得更加尷尬。在海外市場,用戶可能會期待未來的iPhone用上滿血的Qi2 25W。但在我們國內,為了符合規定,蘋果只能“含淚再砍一刀”,把無線充電功率縮水到127.7kHz頻率下的7.5W。
7.5W是什么水平?是給iPhone 15 Pro Max這種大電池手機充電,可能需要5個多小時的水平。
這個Qi2 25W的發布,非但沒有彌合差距,反而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蘋果在全球不同市場體驗的巨大鴻溝,也凸顯了我們國內標準“遙遙領先”的事實。
(圖源:OPPO)
當中國用戶已經習慣了半小時充滿手機時,很難再回頭去接受一個需要數小時才能完成的“國際標準”。
個人認為,國產廠商不必拘泥于Qi2標準,與其討論一個我們用不上的25W無線“快充”,倒不如把目光放在國內,看看我們的廠商何時能聯合起來,利用已有的技術積累,推動更貼合市場需求的無線充電標準。
在技術儲備上,國產廠商在無線充電領域顯然積蓄頗豐;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國產廠商也早已具備構建自有無線充電標準的能力;考慮到無線充電技術在智能家居、物聯網設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建立以中國品牌為核心的無線充電聯盟體系,甚至還能為智能家居等相關行業的技術發展,形成技術閉環。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無線充電行業未來的發展,是時候交給中國品牌做決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