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政務服務中心的 "農業綠色通道" 窗口前,四川芝皇農業的辦事員小林正拿著剛辦好的《食用菌生產經營許可證》往外走。從提交材料到領證,只用了 3 個工作日,這在三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辦個證得跑五六個部門,現在 ' 一窗受理 ',還能網上申報,政府的服務是越來越貼心了。" 小林手里的許可證編號末尾,印著 "農企 001" 的字樣 —— 這是武勝縣為重點農業企業開辟的專屬編碼,象征著政策扶持的 "優先權"。
政府的 "政策組合拳",從芝皇農業落戶那天就開始發力。2021 年企業簽約時,縣發改委牽頭成立了 "項目服務專班",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任組長,成員涵蓋國土、環保、農業等 8 個部門。"從項目立項到環評審批,專班全程代辦,連廠房設計都幫我們對接了省農科院的專家。" 公司總經理回憶道,最讓他感動的是土地平整階段,政府協調的推土機隊連續一周加班作業,硬是在雨季來臨前完成了場地硬化,"這效率,比我們自己請的施工隊還高。"
在產業規劃上,政府的前瞻性為芝皇農業指明了方向。縣農業農村局編制的《武勝縣桑枝菌菇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中,專門為芝皇農業劃出 "核心發展區",配套建設了 3 公里長的產業路和日供 500 噸的供水站。更關鍵的是,政府牽頭整合了周邊 5 個村的桑園資源,通過 "村集體 + 農戶" 的模式,建立起穩定的桑枝供應基地。"以前擔心原料供應不穩定,現在政府幫我們簽了保底收購協議,農戶按標準修剪桑枝,我們按保護價收購,雙贏。" 公司采購部負責人指著墻上的桑枝供應地圖,上面標注著 23 個收購點,全由政府出資建設。
科技扶持的 "精準滴灌",讓芝皇農業的創新之路走得更穩。縣科技局設立的 "農業科創基金",每年拿出 500 萬元支持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芝皇農業與西南大學共建的 "桑枝菌菇聯合實驗室",就獲得了首筆 200 萬元資助,用于研發專用菌種。"實驗室的恒溫培養箱、基因測序儀,有一半是政府通過 ' 科技設備共享平臺 ' 協調的,不用企業全額購置,大大減輕了負擔。" 實驗室負責人拿著最新的檢測報告,桑枝菌菇的多糖含量比普通品種高出 22%,這背后是政府組織的 12 次專家會診。
政府搭建的 "產銷橋梁",讓桑枝菌菇走出了武勝。縣商務局牽頭的 "農超對接" 工程,每年組織芝皇農業與重慶、成都的 30 多家超市簽訂直供協議,僅 2023 年就實現商超銷售額 8000 萬元。更具突破性的是 "川渝農業協作" 政策,政府協調將芝皇農業的菌菇納入 "成渝雙城經濟圈農產品目錄",享受通關便利和物流補貼。"通過重慶保稅區出口的菌菇,每公斤能節省物流成本 1.2 元,這都是政府爭取的政策紅利。" 公司外貿部經理展示著剛發往新加坡的集裝箱清單,上面的 "川渝協作" 標識格外醒目。
民生保障的 "兜底網",讓企業發展無后顧之憂。政府在芝皇農業周邊規劃了 "產業工人社區",建設了 120 套職工宿舍和 2 個食堂,租金由財政補貼 30%。針對員工子女上學問題,縣教育局開通了 "校企直通車",安排附近學校預留學位,去年就有 18 名員工子女順利入學。"以前招工人難,留工人更難,現在政府解決了住房、上學這些難題,員工穩定性提高了 40%。" 公司人事部主任翻著考勤表,車間工人的月均出勤率從 85% 升到了 98%。
站在武勝縣鄉村振興成果展的展臺前,芝皇農業的桑枝菌菇模型旁,整齊排列著政府出臺的 17 份扶持文件。從《關于支持全桑枝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到《桑枝菌菇品牌建設獎勵辦法》,每一份文件都標注著實施日期和兌現金額。"政府不是簡單給錢給地,而是幫我們構建了完整的發展生態。" 公司董事長的話擲地有聲,"這種 ' 扶上馬再送一程 ' 的扶持,讓我們有底氣朝著 ' 全國桑枝菌菇第一品牌 ' 的目標沖刺。"
如今,在政策春風的吹拂下,四川芝皇農業的產業鏈條越拉越長,從桑枝菌菇到深加工產品,從線下批發到電商直播,年產值突破 3 億元。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政府扶持的 "助推器" 作用 —— 用精準的政策供給激活市場活力,用高效的服務保障破解發展難題,讓農業企業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里,真正實現了破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