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78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深夜,萬籟俱寂。在月光與稀疏塘燈下,遼寧大連交流島上的1300畝蝦塘泛著閃光,塘里的增氧機規律地翻涌著水花,與塘里的南美白對蝦一起湊響“嘩啦嘩啦”的蝦塘夜曲。養殖戶王廣民準時出現在塘埂上巡塘……這已是他二十多年雷打不動的習慣。
夜巡
“養蝦”如“養娃”的沉醉
“養蝦像養娃,哪怕長1公分都很有成就感,很欣慰。”王廣民豪爽地表示,夏夜成團蚊蟲的瘋狂叮咬,長時間的蹲守對他來說“都不是什么事兒”。好潤集團華北大區總經理許丹丹也表示可以“作證”,王廣民的快樂在于“出力時并不覺得辛苦,出蝦時一網一網只感到滿足。”比如昨夜還略顯稀疏的蝦群,今夜已密集許多;幾天前還只是尾指大小的小蝦,今夜在燈光下已能看到清晰的蝦線;昨晚某個角落的蝦不太活躍,調整增氧后,今夜活力十足……
廿載養殖經驗,雖然其中有更換其它養殖品種,但王廣民還是鐘愛南美白對蝦養殖。這種從小到大、從塘里到收成,一次次的變現,是非養蝦人難以體會的沉醉。“養蝦最關鍵就是過程,痛并快樂著。”王廣民總結道。
“晚上吃完飯,我在家坐不住,我就要去巡巡塘。”王廣民一般不早上巡塘,因為他覺得,夜間的蝦更活躍,是觀察蝦真實狀態的最佳窗口,攝食、生長、潛在問題(如缺氧征兆、病害早期表現)都更容易在靜謐中浮現,而細微的變化都逃不過他的觀察,這也是他廿載養殖積累的經驗和對池塘、蝦行為的了解與判斷。
轉型
從“大圈粗放”到“千畝精養”
“記得早些年,王老板給我提供了許多蝦黃鰓的照片,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許丹丹與王廣民一起回憶著,來時養殖路,王廣民并非一帆風順。
早期采用大圈外塘粗放的養殖模式,靠天吃飯的成分大,產量和效益不穩定,風險也高。慢慢地,他意識到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并決定今年初開始,縮小單塘面積;選用優質飼料并精準控制投喂量和時間;增加增氧設備密度;更注重水質調控(定期檢測pH、氨氮、亞鹽、溶氧等)……自此,王廣民開始轉型“半精養模式”。
如今,王廣民憑著自己個人經驗,以及好潤集團謝屯旗艦店提供的系統化服務(如定期的全面水質檢測,提供針對性的調水、改底、補菌方案,專業的病害檢測與防控建議,優質動保產品的穩定供應保障),管理著1300畝的“半精養”蝦塘。當被問及具體收益,王老板帶著自信的微笑婉拒,“這個嘛,頭一年嘗試,還不知道。”
信任
7年合作共促養殖成功
大約6、7年前,經朋友引薦,王廣民接觸到好潤集團。“一開始也是試試看,畢竟藥品、服務商很多。”但好潤的技術人員從不盲目推銷產品,并根據塘口的實際情況(水質數據、蝦體狀況、天氣趨勢)給出科學建議的服務,很快打動了他。“該用的用,不該用他們也不建議你用,都是把好的東西、真正需要的東西推薦給你。”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無論多晚,一個電話總能讓好潤的技術人員帶著檢測設備,及時趕到。
“你只要帶著監測工具去,王老板就開始給你打蝦子。”好潤集團謝屯旗艦店店員管玉麟開著玩笑談到,每次測完水,一大盆活蹦亂跳、晶瑩剔透的南美白對蝦已經下鍋,清甜的蝦肉香氣四溢。
夜幕低垂,塘燈昏黃,蚊蟲在耳邊嗡嗡作響……沒有在餐廳的舒適,就在塘頭的簡易棚下,甚至直接搬個小板凳坐在塘埂上。“邊被蚊子咬,邊吃蝦的感覺,得勁兒,非常得勁兒!”王廣民與管玉麟會心大笑。就是這般點點滴滴,構成了這群水產人的充實與樂趣,或許也是這般情誼,他們之間的信任產生,合作持續到現在。
掃碼入群更多暢聊
轉載聲明
本文版權屬于南方農村報 、農財寶典 大國漁業,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朱潔珊
編輯:鄭燕云
水產人為“大國漁業”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