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桑枝菌菇產業融合示范園" 的石碑前,縣農業農村局的李科長正陪著考察團參觀。石碑背面的 “政策圖譜" 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政府為四川芝皇農業量身定制的扶持措施:從產業融合試點到文旅項目補貼,從品牌建設獎勵到人才培訓資助,23 項政策像 23 條紐帶,將政企緊密連在一起。“這不是簡單的企業行為,是政府引導下的鄉村振興實踐。" 李科長指著遠處的菌菇大棚和桑園,那里正上演著 “一根桑枝帶活一方經濟" 的故事。
產業融合的 “政策催化劑",讓芝皇農業的版圖不斷擴大。政府將其列為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企業",支持建設集種植、加工、旅游于一體的綜合體。在財政資金的撬動下,企業投資 5000 萬元建成的 “芝皇菌菇文化園",去年接待游客 15 萬人次,門票收入達 800 萬元。“文化園里的桑蠶文化館、菌菇實驗室,政府補貼了 30% 的建設費用,還幫我們申報了 3A 景區。" 公司文旅部負責人說,周末的親子采摘活動場場爆滿,這背后是政府通過文旅平臺進行的精準推廣。
品牌建設的 “助力器",讓桑枝菌菇身價倍增。縣市場監管局牽頭實施“農產品品牌提升計劃",指導芝皇農業完成 “綠色食品" 認證,并注冊“九州御芝" 商標。更關鍵的是,政府出資為品牌進行專業策劃,邀請設計團隊打造包裝形象,還在央視農業頻道投放廣告。“以前我們的香菇論斤賣,現在貼了品牌標簽,每斤能多賣 5 塊錢。" 公司銷售總監拿著在上海農展會上獲獎的產品禮盒,上面的 “武勝桑枝菌" 地理標志,是政府歷時兩年申報成功的 “金字招牌"。
人才扶持的 “春雨計劃",為企業注入智力活水。政府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開設 “芝皇定向班",每年培養 20 名食用菌專業人才,學費由財政承擔,畢業后直接入職企業。針對高端人才,實施 “柔性引才" 政策,政府給予租房補貼和科研經費,吸引西南大學的教授擔任技術顧問。“我們的研發團隊從 3 人擴展到 28 人,其中 15 人是政府通過 ' 人才綠色通道 ' 引進的。" 公司技術總監說,正是這些人才攻克了桑枝預處理的關鍵技術,讓菌棒成活率從 70% 提升到 95%。
金融創新的 “活水",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縣金融辦推出的 “桑枝貸" 專項產品,以桑枝預期收購款為質押,為芝皇農業提供無抵押貸款。2023 年企業擴大生產時,就是靠這筆 500 萬元貸款,及時購置了新的滅菌設備。政府還建立了 “風險補償基金",對企業的不良貸款按比例代償,降低了銀行放貸風險。“以前貸款要抵押廠房,現在憑信用就能貸,政府還貼息 3 個百分點,融資成本降了不少。" 公司財務總監翻著銀行流水,今年已累計獲得各類信貸支持 1200 萬元。
生態補償的 “綠色機制",讓產業發展更可持續。政府將芝皇農業的菌渣有機肥生產納入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每噸產品補貼 200 元,既解決了廢棄物處理問題,又推廣了綠色種植。在政府協調下,企業與周邊 10 個村簽訂了 "有機肥替代化肥" 協議,由財政補貼農戶購買費用,帶動 5000 畝農田實現綠色種植。“我們的菌渣以前要花錢處理,現在變成了搶手貨,這都是政府生態政策帶來的轉變。" 公司環保部負責人指著監測數據,廠區周邊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三年提升了 1.2 個百分點。
在武勝縣年度經濟工作會議上,四川芝皇農業作為 "政企合作典范" 被重點表彰。縣長在報告中提到:"正是因為政府當好 ' 服務員 ' 和' 引路人 ',企業才能專注于 ' 種好菇、創好牌 ',這種良性互動,正是鄉村振興的活力源泉。" 數據印證了這一點:在政府扶持下,芝皇農業帶動 1800 戶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 1.2 萬元,推動武勝縣桑枝菌菇產業入選 "全國鄉村特色產業超十億元集群"。
夕陽下,芝皇農業的廠房與周邊的桑園、村莊構成和諧的畫面。政府投資建設的光伏停車場正在充電,菌菇大棚的光伏板反射著金光 —— 這是政企合作的 "光伏 + 農業" 項目,既滿足企業用電需求,又為村集體增加了收入。正如公司墻上的標語所言:"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在這場鄉村振興的大戲中,四川芝皇農業正以政策為綱,以創新為筆,繪就著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百姓富裕的壯美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