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在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率領部隊來到了井岡山。經過一年的努力,無論是軍隊工作、黨的工作,還是地方工作,都取得了大的發展。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已初具燎原之勢。
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向中共中央寫報告,報告一年多來井岡山斗爭的情況。在談到軍隊中黨的組織時,他說:“黨的組織,現分連支部、營委、團委、軍委四級。連有支部,班有小組。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支部建在連上”的建軍原則,是毛澤東在長期的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我們這支軍隊,從成立之初就重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但是,如何在軍隊中建立行之有效的黨組織,并不是一開始就清楚的。毛澤東提到的由我們黨掌握的葉挺部隊,盡管成立了黨的組織,但實行的是“每團只有一個支部”。
葉挺獨立團的前身是1924年11月成立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在鐵甲車隊,兩任隊長徐成章和周士第,黨代表廖乾吾,軍事教官趙自選,政治教官曹汝謙都是共產黨員,三個排的排長也都在鐵甲車隊里加入共產黨。不久,廖乾吾調走,周恩來又從黃埔軍校調來許繼慎、楊寧等一批軍事干部。1925年11月21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旅擴編為第十二師,葉挺獨立團在廣東肇慶正式成立。始建時,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次年1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全團官兵2100多人。
在葉挺獨立團建立的同時,中共廣東區委決定成立葉挺獨立團支部,以陳獨秀的外甥吳季嚴為支部書記。當時,支部領導不叫支委會而稱支部干事會,干事有葉挺、吳濟民、董朗和周士第。建團之初,有中共黨員20多人,后來發展至100多人。獨立團支部下設6個黨小組。周士第、曹淵、賀聲洋、許繼慎、楊寧、張伯黃等都曾任過黨小組長。
軍隊中設立黨組織,這在其他軍隊中是從來沒有過的,對共產黨而言,也是第一次。但這種做法也有不足,連一級沒有黨的組織,難以直接掌握士兵,團一級雖然設了黨的組織,卻不易掌握部隊,因此也沒有實現黨的統一領導。正如毛澤東所言:“每團只有一個支部,故經不起嚴重的考驗?!?/p>
嚴重的考驗在大革命失敗后接連而至。國民黨反動派撕下偽裝,舉起屠刀,對共產黨和革命群眾下手了。我們黨只能拿起武器,在各地發動了武裝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是其中比較大的一次。但這次起義最終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在這樣的緊急關頭,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原有部署,讓所有起義部隊退往文家市集中,繼而向羅霄山脈進發。
1927年9月21日,毛澤東等人率起義部隊從文家市出發后,一路上都在思考起義失敗的原因。在獨自思考的基礎上,他同時也需要和別人交流,恰在此時,有一個人引起了他的注意,此人就是當時擔任連指導員的何挺穎。何挺穎畢業于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知識廣博,思維活躍,看問題也很有見地。他所在的連隊政治氣氛較濃,無論是軍事干部還是士兵,平時對連指導員都很尊重,連隊沒有一個逃兵。
當部隊行進到九陂的時候,毛澤東與何挺穎進行了一次長談。據說,他們當時的談話是這樣的:“工農革命軍走到今天,也算是歷經磨難吧!俗話說一個人要贏得起,也輸得起,這樣方為好漢。一支隊伍也要勝得起,敗得起。我們現在還有八九百人,可是部隊怎樣才能不垮掉、散掉呢?這是最大的問題??!”毛澤東聲音低沉地道出了心中的憂慮。
何挺穎略略沉默了一會兒,然后有針對性地回道:“部隊接連打了一些敗仗,軍力上只剩下這么一些人槍。我看這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這支隊伍失去黨的領導,我看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黨對隊伍的領導權問題。”
“挺穎,你說得是呀!”毛澤東親切地叫著對方的名字,繼續說,“你說的正對我的思路!我也在考慮黨如何抓住這支隊伍的問題?!泵珴蓶|接著一抒這些天來的思考:“這次暴動中的諸多失利,就暴露出了黨的領導問題。比如兵力分散、收編不當、麻痹輕敵等等,就是軍事主官自行其是的結果。今后必須樹立前委的領導,不允許自行其是,不允許陽奉陰違,一切行動得聽從前委的指揮?!?/p>
對于毛澤東的想法,何挺穎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見地:“你說的問題對頭,是這樣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樹立前委的領導,這不是一下命令就可以解決的呀。”
毛澤東對這個問題顯然作過深入的思考,但還是想聽聽別人的看法。何挺穎繼續說:“恐怕要從部隊中的黨組織去考慮?,F在,部隊里的黨支部太少,這樣不行,等于抓不住部隊。”
何挺穎的想法和毛澤東正好契合。毛澤東繼續追問:“挺穎,你在部隊中搞過團指導員,又當過連指導員,你說,黨怎樣才能抓住部隊、抓住士兵?”
顯而易見,何挺穎也在思慮這個問題,并形成了自己的意見。他自信地說:“黨的組織,也就是黨的支部,在我們的隊伍里不是沒有,而是太少了,一個團才有一個支部,連隊一級都沒有黨的組織,這就不能抓住士兵,等于抓不住部隊。我看要把黨的支部建立到每個連隊,就是班、排也要有黨的小組,營以上建立黨的委員會,舉凡軍中的重大事情,都要經過黨支部、黨委來決定,這樣方能保證黨對部隊的領導。”
何挺穎的想法和毛澤東不謀而合。毛澤東興奮地說:“對!你講得太好了!是應該擴大黨在軍隊中的基層組織,把黨支部建到連隊一級?!泵珴蓶|顯然還有更深一步的考慮,他繼續說:“另外,把各級指導員的名稱改掉,設立黨代表制度,都由黨代表擔任支部書記,黨代表在政治上負有全部的責任?!泵珴蓶|最后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一個人活著要有靈魂,一支隊伍也要有軍魂!我們的魂魄就是各個黨的支部,一定要把支部建立到連隊一級!”
談話的細節已不太容易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毛澤東在這段時間內一定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在自己的心中有了較為成熟的想法,也在一定范圍內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見,并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核心問題是改變支部建在團上的制度,變為支部建在連上。同時包括在班、排建立黨小組,營以上建立黨的委員會,重大問題要經過黨支部、黨委討論決定等等。這個方案,只等合適的時機來付諸討論并實施了。這個合適的時機,在部隊到達三灣后產生了。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三灣村地處湘贛邊區的山區,是茶陵、蓮花、永新、寧岡4縣的交界地。這里群山環抱,追敵已被擺脫,又沒有地方反動武裝,比較安全。部隊在村里住了5天。這是自秋收起義后第一次得到從容休整的機會。毛澤東抓住這個機會,將心中的想法提了出來。
部隊到達三灣的時候,人員不足1000人,黨不能切實掌握部隊,由于雇傭軍隊的影響還存在,再加上作戰失利,一些人開始動搖。面對軍隊組織上和思想上存在的混亂情況,在到達三灣的當天晚上,毛澤東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對起義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
毛澤東首先分析了革命失敗的原因,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共產黨沒有掌握自己的軍隊,并正式提出了“支部建在連上”的主張。以師長余灑度為代表的一些人不太同意這個看法,對此提出了各種異議。毛澤東則耐心解釋,說“支部建在連上”,才能發揮堡壘作用,在艱苦的戰爭歲月拖不垮,打不爛,是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經過毛澤東的耐心說服,最后會議通過了這項提議。
第二天,部隊在三灣楓樹坪集合。毛澤東站出來鼓舞大家:同志們!敵人只是在我們后面放冷槍,沒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有兩只腳,我們也有兩只腳。賀龍在家鄉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了,我們有幾百人還怕什么?大家都是起義暴動出來了,一個人可以當敵人10個,10個戰士可以當敵人100個,有什么可怕的,沒有挫折和失敗,革命是不會成功的!
部隊中的黨的組織結構也按照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的決定,相應地進行了調整:在部隊各級都設立了黨的組織,班設小組,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改編后,軍隊在連以上設立黨代表,擔任黨組織的書記,專做思想政治工作。
“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從此確立了起來。這個制度到底有哪些優勢呢?毛澤東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是這樣說的:“黨代表制度,經驗證明不能廢除。特別是在連一級,因黨的支部建設在連上,黨代表更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員會進行政治訓練,指導民運工作,同時要擔任黨的支部書記。事實證明,哪一個連的黨代表較好,哪一個連就較健全,而連長在政治上卻不易有這樣大的作用?!?/p>
在軍隊中實行黨代表制度,實質上就是為了加強黨對軍隊的整合,有效實現黨對軍隊的領導。同時,特別注意了在班長、戰士中發展黨員,這樣黨和士兵群眾的聯系便更加緊密了,大大加強了政治思想工作。
(來源:學習強國—人民出版社。原文載《中共黨史若干重大事件探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