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一場悄無聲息但波瀾壯闊的政治風暴,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內部悄然醞釀。沒有新聞發(fā)布會,沒有提前預警,一封封裁員通知、一份份人事命令,像寒潮一樣席卷整個涉外政策系統(tǒng),尤其直指那些曾深度參與對華政策的高級官員和技術骨干。
特朗普,這位在第二任期里動作頻頻的總統(tǒng),啟動了一場“清理門戶”式的人事地震。這次,他沒打算留情面,也沒打算給他們任何協(xié)調的余地。
一場蓄謀已久的“重組風暴”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連任總統(tǒng),幾乎沒人懷疑他會在第二任期“快刀出鞘”。但他沒等太久。
不到一周,美國政治圈就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收緊感”。這不是改革的溫吞節(jié)奏,也不是常規(guī)政治人事的輪換,而是一場系統(tǒng)性、目的明確的人事清洗。而且,方向明確,刀口直指一群人——那些在上屆政府中參與對華政策制定的人。
第一個動作發(fā)生在1月24日,特朗普宣布解雇18位聯(lián)邦監(jiān)察長。這些人原本是各大聯(lián)邦機構中的內部“守門員”,專責監(jiān)督行政行為是否合規(guī)、合法,是系統(tǒng)的“防火墻”。但現(xiàn)在,他們成了“障礙物”。
這一批人事命令之突然、手法之直接,震驚了政界。沒有任何預先通報,也沒有循規(guī)蹈矩的流程對話,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全部換人。有人是正在調查某些項目花費,有人是正在整理內部審查報告,還有人在病假中收到通知。
特朗普的理由也簡單:“要效率,要忠誠。”
這一信號發(fā)出后,各機構內部一片靜默。人們都知道,這是更大一輪裁撤的“信號彈”。
果然,到了春季,動作越來越頻繁。尤其是到了6月、7月,整個國務院、國家安全委員會、商務部、能源部,乃至國防部的人事系統(tǒng),都像被強行重啟了一遍。
7月11日,國務院正式宣布裁撤1353人。這個數(shù)字,在美聯(lián)邦機構裁員史上都屬罕見。尤其是在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經濟危機或預算凍結的背景下,顯得格外突兀。
這批被清退的人中,有1107人是文職公務員,另外246人是外交官。這兩類人,恰恰是聯(lián)邦政策的“執(zhí)行者”和“交際者”。換句話說,特朗普清掉的,不是基層事務員,而是能決定、能推動國際戰(zhàn)略走向的實質力量。
而在這些人當中,涉華事務相關的人員,比例極高。
這一切都不是偶然。
核心崗位被削,涉華政策中軸線斷裂
特朗普上任之初,就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的對華政策太分裂了,內部都沒統(tǒng)一立場。”這話沒被太多人當回事,但現(xiàn)在回頭看,這其實就是他大清洗的起點。
國務院的“第一刀”,砍向了東亞事務局。
這個局,是美國外交系統(tǒng)中最熟悉亞洲事務的部門,長期負責與中國、日本、韓國、東盟等國家的外交接觸。而“多邊事務處”——一個專門負責東南亞多邊協(xié)調、南海機制談判的機構,直接被撤銷。
這可不是幾個座位的問題,而是一整個鏈條被剪斷。過去幾年中,美國與東盟國家關于南海秩序、航行自由、經濟互通等政策協(xié)調,都是通過這個處室完成的?,F(xiàn)在,直接被關閉。相關人員全部被列入清退名單,沒有轉崗,沒有替代機制。
更嚴重的是,安全事務組也未能幸免。
國務院下屬的“南亞與中亞安全事務辦公室”,原本負責美國與印度、澳大利亞、日韓等印太合作機制,包括“QUAD四邊安全機制”的實際操作層,現(xiàn)在整個小組也被裁撤。這一政策核心團隊的解體,幾乎讓美國對印太戰(zhàn)略的實操框架崩盤。
但更讓外交圈震驚的,是數(shù)字政策與網絡外交領域的裁員。
這些年來,中美在AI、5G、網絡安全、數(shù)據(jù)主權等議題上的摩擦加劇。而美國為應對這些新興領域,特設立了“網絡與數(shù)字政策局”,匯集了AI、算法監(jiān)管、跨境數(shù)據(jù)流動等領域的專家。但到了2025年7月,這個局幾乎被“連鍋端”。
多位AI專家、量子研究顧問、跨國技術談判人員,全部“被通知不再續(xù)聘”。理由沒有解釋,也沒人敢問。
與此同時,國家安全委員會(NSC)也迎來“陣痛”。
原本有超過300人的NSC,在7月中旬時裁撤超過三分之二。核心調整集中在中國事務小組,相關職員被全面替換。知情者透露,甚至連一些剛剛參與制定“對華AI管控建議”的顧問,也被突然剔出名單。
而真正令局勢變化質變的,是兩位關鍵人物的調離:
Mike Waltz,國家安全顧問,原本在特朗普內閣中地位極高,是其對華政策的主要推動者。但在這一輪清洗中,他突然“被轉任”至外交代表團,幾乎被邊緣化。外界分析稱,這是特朗普不滿其“過于專業(yè)、不夠鐵腕”。
副手Alex Wong,也是一位熟悉中國事務的亞裔安全官員,被撤換得更為徹底。沒有交接期,沒有轉任安排,幾乎是“今天走人”。
再來看商務部。
這個部門表面看與外交政策無關,但實際上,它在對華出口控制與科技打擊中扮演核心角色。而主管這一塊的兩位高官——Matthew Borman 和 Eileen Albanese,都在短短幾天內被“請辭”。
這兩人,一個掌管對華技術出口政策多年,另一個負責半導體出口許可,是美國技術戰(zhàn)線的“老兵”?,F(xiàn)在都走了,換上來的,是沒有公開資歷、背景不明的年輕政治任命官。
外界把這稱為“斷崖式換人”。
而整個換人過程中,最讓人驚訝的是——徹底沒有協(xié)調機制。
大多數(shù)人不是通過會談、通知被勸退,而是直接收到系統(tǒng)郵件,被告知賬號將于當日下午5點停用。連基本的文件導出權限都沒留,更不要說提前討論是否有其他工作安排。
一些外交官甚至是在外地出差期間收到裁撤通知,返美后直接被攔在國務院門外;另一些人正在休假、探親、甚至病假中,也都沒有被豁免。
整個過程冷靜、高效、毫不留情。
它不是裁員,它更像“肅清”。
這場席卷聯(lián)邦核心職能區(qū)的人事地震,尤其在涉華政策方向上,造成的,不僅是“人員空缺”,而是“制度斷裂”。
數(shù)十年來積累的區(qū)域協(xié)調經驗、雙邊議程設置機制、多邊議題談判手冊,隨著一封封裁員郵件被連根拔起。
此時此刻,國務院有一半亞洲事務會議正在取消或延期,印太政策咨詢團隊重組未定,數(shù)字政策對外文件暫停發(fā)布……
而對外的所有聲明,依舊是:“這是為了提升效率?!?/strong>
忠誠替代專業(yè),斷崖式換人不留余地
從“精英”到“忠誠”,這場人事清洗的轉向堪稱徹底。
如果說裁員只是動作,那真正改變游戲規(guī)則的,是換上來的人。特朗普這次要的不是折中、不是過渡,而是重新構建整個決策體系。他要把這些部門,從“技術理性體”變成“路線執(zhí)行體”。
這場“斷崖式”換人,真正的關鍵詞不是能力,而是“忠誠”。
誰來執(zhí)行?是“熟人部隊”。
以國務院為例,此輪人事變動中最受矚目的,是一位年僅28歲的白宮新人——Jeremy Lewin。他此前的履歷幾乎無人知曉,只在一些內部資料中被稱為“極度能干,極度忠誠”。但就是這個背景寥寥的年輕人,被特朗普親自提拔,升任“外交事務副國務卿”。
外界一片嘩然。
一位剛過而立之年的新人,幾乎沒有外交經驗,卻被安插到美國外交最核心的操作位。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主導大批裁員。而他的風格也很清晰:快,狠,準。
這支由他帶領的年輕人事團隊,普遍缺乏傳統(tǒng)外交系統(tǒng)背景,卻有一個共同特征——他們都來自特朗普的競選班子、保守派智庫或社交媒體輿論圈。他們對傳統(tǒng)聯(lián)邦體制不信任,認為“老系統(tǒng)早該拆”。
而特朗普恰恰就要這種人。他不再需要資歷。他要的是執(zhí)行。
于是我們看到,不少年紀輕輕、剛出校門不久的“政治任命官”,接替了那些服務二三十年的涉外顧問。有人從競選媒體組直接跳到國務院發(fā)言事務組;有人從加州保守派青訓營轉崗負責聯(lián)合國議題草案起草。
專業(yè)能力不再是衡量標準。最重要的,是“是否忠誠于特朗普路線”。
而在執(zhí)行中,更沒有“過程管理”。
被裁撤者的經歷,大多帶有“強制色彩”:郵件通知當天停用賬號、刷不開大樓門卡、IT系統(tǒng)封鎖、辦公室直接由保安陪同清理,連打印機都無法啟動。
有離職官員匿名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不是正常人事輪換。這是戰(zhàn)時清除。”
而在內部郵件中,特朗普任命的新團隊也沒有回避這個風格。他們強調:“聯(lián)邦政府不是安置所,是執(zhí)行機器。誰適應不了新節(jié)奏,就不屬于這屆政府。”
外交真空加劇,全球反應兩極分化
如果說內部風暴還可以歸為“行政自由裁量”,那么這場“清理行動”的外部效應,則開始讓美國付出真實代價。
首先是功能性崩塌。
短短兩周內,國務院就有超過40場原定的外交磋商被取消或延期。特別是印太事務方向,原定與東盟、日、韓三邊會議中,美國代表團人員臨時更換,部分議程無法推進。
而聯(lián)合國機制內的合作,也因為專業(yè)人員的清空,呈現(xiàn)“斷層態(tài)勢”。多邊安全議題、全球衛(wèi)生條約續(xù)簽、網絡治理協(xié)議推進等關鍵流程停滯。
在外交圈內,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協(xié)調空窗”——一邊是國際事務不停滾動,一邊是美方代表不斷更換、無暇應對。
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交話語權的流失。
在過去三個月里,中國、印度、法國、德國等多國紛紛主導召開或推進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多邊合作機制,美國在其中的參與度明顯下降。曾經主導全球AI政策議程的美方,現(xiàn)在則更多作為“觀察方”出現(xiàn),鮮有主筆草案的機會。
而這一趨勢,在亞洲尤為明顯。
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峰會密集舉行,談及數(shù)字基礎設施、區(qū)域關稅協(xié)議、綠色能源投資等議題。美國本應作為技術與安全保障方出席討論,卻因人員流失與政策調整頻繁“缺席”,逐漸失去“坐在主桌”的機會。
而在聯(lián)合國等國際平臺,美國的影響力也因裁員行動顯得“底氣不足”。
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上,美方代表發(fā)言縮短、響應問題緩慢,甚至多次被指出“內容模糊、立場漂移”。這不是因為態(tài)度猶豫,而是因為撰寫團隊剛剛更換,很多新任命人員還在熟悉議題背景。
全球盟友也在重新定位。
歐盟內部已經開始私下討論,是否建立“美歐雙軌議題對接機制”,以避免因美方人員頻繁更換帶來談判風險。
而亞洲盟國更為警覺。日本在最近的一次高層會議中表示:“美方政策執(zhí)行機制的不穩(wěn)定性,可能影響區(qū)域安全協(xié)作效率。”韓國也在考慮加快與東盟國家建立直接安全通道,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
而澳大利亞則更進一步,直接在國會公開討論“是否能繼續(xù)把美國作為最可靠的外交技術合作伙伴”。
這一切跡象都在說明:美國正在國際舞臺上,失去“操作型信任”。
而中國方面雖然沒有大肆回應,但其在多邊場合中立場穩(wěn)定、團隊專業(yè)、議程推進高效,相較之下,構成了鮮明對比。
在某種意義上,這場“內部清洗”不只改變了美方官僚結構,還實質改變了國際結構。
這不是一場內部風暴結束后的平靜,而是一場全球格局調整的前奏。
當美國決策結構變得“政治化優(yōu)先,專業(yè)性弱化”,當傳統(tǒng)經驗被連根拔除,當對外表述越來越模糊甚至延遲——世界其他國家自然會尋找新的平衡點,去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