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清晨,在云南中煙紅云紅河集團昆明卷煙廠的濾棒成型車間里,設備運轉的“咔嗒”聲、傳送帶的“沙沙”聲此起彼伏。對一般人來說,這些不過是嘈雜的工業(yè)噪音,但在維修組長楊平看來,這些都是設備運行的“健康晴雨表”。
“機器會‘說話’,就看你會不會聽。”這是楊平在工作時最常念叨的一句話。他從“百寶箱”中拿出一個老式聽診器——這是他最常用到的診斷工具。有一次,濾棒復合成型機突發(fā)故障,在其他維修工忙著拆換零件時,他卻蹲在設備旁,用聽診器貼著機身聽了近十分鐘,最終鎖定一個異常聲源。去年,正是靠這個聽診器,楊平僅用30秒就鎖定了機器主軸軸承的早期磨損問題。
楊平在工作現(xiàn)場。王思琪攝
“百寶箱”里還有一組特殊的塞尺,每片都標注著不同設備的標準間隙值。“這種機器推桿間隙應該是0.15至0.20毫米。”他隨手抽出一片,“超出這個范圍,設備就會‘鬧脾氣’。”這種將標準可視化的方法,讓新人也能快速上手精準檢測。
“故障標本盒”則是新員工培訓時的“神器”。盒子里分類存放著各種典型故障零件:有因潤滑不足而磨損的齒輪,有因電壓不穩(wěn)燒毀的電路板,還有因粉塵堆積失效的光電傳感器。每個標本都標注著故障特征和預防措施。楊平指著一個內(nèi)圈有細微剝落的樣本說:“這種魚鱗狀紋路就是潤滑不良的典型表現(xiàn)。”沉浸式教學讓新員工快速積累起“望聞問切”的經(jīng)驗。
除了工具,“百寶箱”里還放著他的“設備健康日記”。這個活頁本按設備分類,記錄著每臺機器的“性格特征”,成為了預防性維修的指南。
日常工作中,楊平總結出“預防性維修三步驟”:每天交接班時15分鐘巡檢,每周固定2小時深度保養(yǎng),每月4小時全面檢查。按照這套制度操作,車間的突發(fā)故障數(shù)量下降了50%。
如今,楊平的“慢診快治”理念已在車間生根發(fā)芽,新員工們也學著他用上了“百寶箱”。工作方式的改變,讓車間的平均維修時間大幅縮短,工作效率顯著提高。(王思琪)
來源:云南中煙紅云紅河集團昆明卷煙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