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授銜儀式當屬1955年。在這次授銜儀式上,一共誕生了10位元帥,此外還包括大將、中將、少將和大校等軍銜的授銜。這次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授銜評定工作并沒有大家想得那般輕松,參與評定的四位主要負責人包括羅榮桓、宋任窮、賴傳珠和徐立清。
在評定之初,可沒少讓這四位負責人頭疼。畢竟每個干部的情況都很復雜,每個干部也都是曾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抗戰的勇士,秉著公平、準確、負責的態度,如何恰當處理授銜,就成了考驗每一位負責人工作是否細致到位的關鍵。
而且一旦處理不當,多多少少會在黨的內部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當時對待我黨優秀黨員干部劉子奇的情況,就讓所有人頗為傷腦筋。
劉子奇1927年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便當了師長,但是建國后一直都是師長的職位。論年齡,比羅榮桓大2歲,比林彪大7歲;論資歷,絕對比很多人要深。
但論職級,又很難評銜。不少讀者看到這里可能感到疑惑,都說“將軍功名馬上取”,可為何劉子奇當了20年的師長,職位始終不升呢? 這不得不從劉子奇的革命背景說起。
劉子奇1900年出生于湖南瀏陽一戶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家庭條件十分艱苦,可正是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反而磨礪了劉子奇的心性以及吃苦耐勞的品格。
15歲那年,他就當起了織布工人,當工人期間,受進步思想影響,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1928年參加紅軍后,第二年就擔任了瀏陽赤衛軍第四路軍總指揮,第三年當上瀏陽赤衛軍第2師師長,成了師級干部。
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劉子奇從一名普通紅軍到師級干部。從這里不難看出,劉子奇早期的升遷之路,還是比較順利的。
然而自從他擔任師長以后,劉子奇的官銜就沒有太大的變化。當時的赤衛軍官兵思想復雜,很難進行統一思想指揮。
在這之后,雖然劉子奇參加了不少戰役:包括長沙戰役、第三次反圍剿斗爭、長征、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甚至包括后來的抗美援朝,以及對越的自衛反擊戰,可一直未能得到提拔。
那么這樣一位青年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一路跟隨黨的步伐,可謂在戰場上成長起來的這樣一位革命志士,為何在建國前后的二十多年中,始終未能得到提拔呢?
這可能與劉子奇自身的性格和功績有關。劉子奇一路跟隨革命步伐,組織上安排的工作,從來都是兢兢業業,始終堅守在革命前線的崗位上,一生中收獲無數榮譽和獎章,但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還有解放軍戰爭中,并沒有太多突出的表現。
舉一個例子,在成為瀏陽赤衛軍第2師師長后,劉子奇曾兩次帶領部隊配合紅軍主力攻打長沙。
但是兩次戰役取得的戰果都不甚理想,甚至在第2次攻打的時候直接戰敗。這之后,劉子奇跟隨部隊轉移到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在井岡山,劉子奇自愿辭去擔任的師長職務,主動要求進入當時的紅一方面軍的隨營學校,進行深造。從一名師長轉為普通學員,換其他人可能不太能接受這一身份轉變,但劉子奇對此毫不介意。
放下面子,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足,就補充進修。從小就沒讀過書的劉子奇,主動要求進步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練,能夠獨立處理公文,對于黨的奮斗目標,對于革命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學業完成之后,劉子奇的改變很大。
之后經組織安排,他被調往江西獨立第五師第13團擔任政治委員兼團長。1932年2月擔任湘贛軍區第2軍分區司令員。
1933年4月,到湘贛軍區獨立第三師任職,再次被任命為師長。劉子奇帶著所部參加中央蘇區展開的第二、第三次“反圍剿”革命斗爭,以及各類反“圍剿”戰斗。1936年,在紅六軍團18師擔任代理師長。
隨著全面抗戰爆發,紅軍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劉子奇又被任命為359旅的參謀長,與其搭檔的旅長便是王震將軍。
王震是著名的開國上將,“北大荒”主要拓荒者。整個359旅可謂人才濟濟,旅長王震、教導團團長彭紹輝均被授予上將軍銜,旅下轄717團團長劉轉連、718團團長文年生分別被授予中將軍銜。
按理來說,同為359旅,論資歷劉子奇也有這樣的資格,可為什么他卻未能得到同等的軍銜呢?之所以存在這樣的差異,與大家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表現有很大關系。不少高級將領在抗日戰爭中脫穎而出,最后要么成為元帥,要么成為開國上將,只有劉子奇前后變化不大。
解放戰爭爆發后,劉子奇調往東北民主聯軍,擔任第七師第二十旅旅長一職。后轉為牡丹江軍分區司令員、黨委書記。1948年1月被調任為解放軍獨立第八師師長,劉子奇再一次成為師長。
四大野戰軍改變出現以后。往日與劉子奇搭配的戰友同事,都在兵團中擔任高級將領:王震被任命為第一野戰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劉轉連任第四野戰軍第48軍副軍長、黨委常委;文年生和彭紹輝均屬軍長級別。
唯獨只有劉子奇,在自己師長的位置上不變。抗美援朝時,劉子奇隨部隊進入朝鮮參加戰役,在志愿軍140任職,不過依然還是師長的職位。
不難發現劉子奇從1930年開始到建國以后,當了幾十年的師長,似乎與師長這一職務緣分頗深,官銜一直沒怎么變。
不過這種情況后面也有過改變,1951年,劉子奇被調任到湖南,這一次他再也不是師長職務,而是擔任湖南軍區的參謀長。在1955年軍隊內部授銜籌備工作開展前期,劉子奇已經被調往至廣東,擔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這次眾人矚目的授銜工作,劉子奇作為軍中重要將領,對于他的授銜讓羅榮桓等人犯了難。劉子奇在開國前和開國后有過一定的職位變遷,如果按照解放戰爭時期的資歷,那么劉子奇只能獲得少將軍銜;但是如果按照他的革命資歷來看,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劉子奇都很積極投身過革命,資歷擺在那,那么最低也能獲得上將或中將軍銜。
如此一來,對于劉子奇的授銜工作就開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經過幾位主要負責人的再三思考,評銜組織決定暫時授予劉子奇少將軍銜。
不過出于對劉子奇的尊重,評銜組織決定還是先征詢一下劉子奇的意見。負責人羅榮恒親自找到劉子奇詳談,詢問劉子奇想要什么軍銜?劉子奇問組織上有什么意見?表示尊重組織上的一切決定。對于軍銜,劉子奇表現出了一如既往的淡然。
最終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正式授予劉子奇少將軍銜。包括劉子奇在內的這些革命勇士、一大批我黨優秀干部,在經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后的整改與洗禮后,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應有的榮譽與頭銜。盡管在評銜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尤其是對負責評銜工作的負責人來說,無疑是很大的考驗。對于接受各級別軍銜的將軍們來說,也需要有犧牲意識和配合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