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開始后,紅軍改編為了八路軍三個師,其中每個師又有兩個旅。358旅是120師的主力旅之一,是由紅二方面軍第2軍團和紅軍第28軍改編而來的,下轄715和716兩個團。首任旅長是盧冬生,可惜他沒有上任,更是在不久后去了蘇聯學習。
與此同時,副旅長張宗遜提拔為旅長。而張宗遜本不是紅二方面軍的將領,他也屬于空降干部。除了他其實當時還有兩位也是這樣的情況。這三位空降領導,分別擔任旅政委、副旅長以及旅參謀長。
張宗遜是紅一方面軍出身,他參加過秋收起義,也曾是毛澤東的貼身警衛,跟隨其上了井岡山,并參與了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他資歷是非常老的,紅軍時期擔任過軍參謀長等職,是典型的由井岡山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
由于盧冬生不在任,賀龍請毛澤東指派一位從井岡山成長起來的將領,來接替他直接率領由紅2軍團縮編而成的358旅。經過反復協商確定,毛澤東便把自己的愛將張宗遜派了過來。
從此,張宗遜開始跟隨賀老總輾轉多地,堅持對日作戰,成為其麾下的一員猛將。解放大西北的時候,他又成為彭老總的愛將和助手,擔任過一野的副司令員。
到了1955年,張宗遜被授予上將軍銜。
李井泉,他也不是紅二方面軍出身,1927年,年僅18歲的李井泉就拉起了一支農民自衛隊,并且找到朱德加入了南昌起義的部隊,后留在了廣東地方工作。
1930年他去了中央蘇區,成為毛主席辦公室秘書長,并跟隨紅一方面軍長征,又當過軍政委等職務。紅軍在陜北會師后,他先后在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擔任軍政委和師政委。
抗戰開始后,時任紅二方面軍2軍團4師政委的李井泉,擔任了第120師第358旅副旅長(不久改任政委)。
1938年,他擔任大青山騎兵支隊司令員,為創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功勛。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李井泉擔任晉綏軍區政委,和賀老總是搭檔。第20兵團成立時,他又兼任兵團政委。只不過建國后他去了地方工作,擔任四川省委書記。因此,沒有參與授銜。
姚喆,他也不是紅二方面軍出身。其實他參加革命挺早,曾在國民革命軍湖南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學習。后來,他在黃公略等率領下,參加了平江起義。
他是彭老總部下,曾在紅三軍團擔任過師參謀長,也曾出任陜甘寧獨立師師長,是文武雙全的一位將領。
抗戰開始后,陜甘獨立師番號取消,所屬部隊編入八路軍359旅。不過姚喆卻出任了第358旅參謀長。此后不久他又奉命率領大青山抗日游擊支隊,挺進大青山,并在大青山整整堅持了7年,是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創始人之一。
解放戰爭時期,他一直擔任綏蒙軍區司令員、并在后期任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司令員以及第八軍軍長。
1955年,姚喆被授予中將軍銜,毛澤東稱他為“開國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