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開始,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64師,第166師,第156師等部隊共五萬多朝鮮人官兵開始集結到各地進行整訓,開赴朝鮮,加入朝鮮人民軍,這些部隊為后來朝鮮人民軍的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后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也立下了赫赫戰功。那么,在當時的東北野戰軍中,為何會有這么多朝鮮人官兵呢?
我們在提到朝鮮這個國家時,往往會想到一個詞—血盟。這是因為在明朝,清朝,以及后來新中國建立之后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兩國軍隊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是兩國將士用鮮血和生命結下的友誼。
中國和朝鮮一衣帶水,血濃于水的感情并不是靠宣傳出來的,而是實打實的一起并肩作戰打出來的。明朝萬歷年間,日本多次侵略朝鮮,萬歷皇帝先后派李如松,宋應昌等將領率軍入朝,有力支援了朝鮮軍隊的抗倭戰爭,從“平壤大捷”到后來的“露梁海戰”,明朝軍隊都是主力,且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
1894年,日本再次侵略朝鮮,清軍為了維護朝鮮的主權和領土,派兵入朝抗日。雖然這次戰爭敗給了日本,但是清軍為了維護朝鮮領土主權做出的貢獻不應該被磨滅。
一、朝鮮族的由來
甲午戰爭之后,日本在朝鮮半島扶持傀儡政權,開始控制朝鮮半島。1910年8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了朝鮮半島,將朝鮮半島變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對朝鮮的吞并自然也引起了朝鮮很多有識之士的反抗。
朝鮮被日本侵占后,很多朝鮮人開始進行反抗,這些朝鮮人也很快意識到憑借他們的力量,是無法趕走侵略者,于是他們開始進入中國,不少朝鮮人還積極投身到中國的革命事業中,希望中國在完成民主革命后,能夠幫助朝鮮復國。這些朝鮮人大都跑到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東北的朝鮮人才一萬多人,但是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后,東北的朝鮮人開始急劇增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后,為了能夠長期的侵占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施行“日人移朝,朝人移滿”的方針,想要改變這兩個地區的人口結構,使得東北的朝鮮人數量急劇增長。1935年,在東北的朝鮮人數量超過80萬人,到1945年抗戰勝利,東北的朝鮮人數量超過200萬人,這些人也就是后來中國的朝鮮族人。其實朝鮮族這個概念是新中國建立之后才有的,民國時期并沒有這個概念。
二、朝鮮人投身中國的民主革命
民國時期,這些跑到中國的朝鮮人并沒有忘記自己的國家,很多人投身于中國的民主革命中,希望中國有朝一日能夠幫助他們實現民族獨立。早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不少的朝鮮人,就連黃埔軍校中,都有不少朝鮮人,這些朝鮮人參加過東征,北伐等重大戰役。
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的朝鮮人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回到東北從事革命活動,一部分跟隨國民黨,還有一部分跟著共產黨走,參加了紅軍。比如朝鮮早期的第二號領導人武亭,就畢業于東北講武堂炮兵專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紅軍長征時期,武亭擔任紅三軍團炮兵營營長,深受當時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的信任。抗戰時期,武亭還擔任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團長,朝鮮義勇軍司令等職務。
還有后來擔任朝鮮人民軍第六師團少將師團長,第五軍團中將軍團長等重要職務的方虎山將軍,他曾參加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1946年通化事件期間,方虎山領導的朝鮮義勇軍三個中隊是東北野戰軍唯一沒有出現叛徒的部隊,為此次平叛日偽軍叛亂立下了大功。此次事件后,東野很多首長都很喜歡用朝鮮人士兵當警衛員,朝鮮籍警衛員的忠誠度是有目共睹的。
還有一個重量級人物也參加過中國的民主革命,他就是后來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從1931年開始,金日成就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抵御日寇對東北的侵略。1942年,由于日軍的不斷圍剿,東北抗日聯軍損失慘重,殘部退到蘇聯境內,被改編為蘇聯遠東方面軍第八十八獨立步兵旅,也被稱之為遠東國際第88旅,抗聯教導旅,后來解放戰爭期間的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周保中擔任88旅旅長,金日成擔任一營營長。
三、解放戰爭期間朝鮮的幫助
解放戰爭初期,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部隊都是戰斗力強悍的精銳部隊,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中的兩支部隊,孫立人率領的新一軍和廖耀湘率領的新六軍,都開赴了東北,給了東北野戰軍很大的壓力。作為曾并肩作戰的戰友,當時的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立刻表示會集中一切力量,想方設法的支援東北野戰軍。
日占朝鮮時期,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主要都在北朝鮮。所以在解放戰爭初期,金日成號召朝鮮百姓搜集各地散落的日式武器,援助東北野戰軍。華潤從香港購買的醫療用品,電子器械,橡膠等關鍵物資,也都是停靠到朝鮮的港口,然后轉運給東北野戰軍。在東北野戰軍最危急的幾個時期,東北野戰軍高級將領的家屬,傷員,還有一些軍事院校,也是暫時轉移到了朝鮮。
除了物資上的援助外,還有很多的朝鮮人加入了東北野戰軍,到1948年底,東北野戰軍整建制的朝鮮人部隊被改編為156,164,166三個師,再加上其他一些零散的部隊,一共有五萬多人。這些朝鮮人官兵在東北解放戰爭期間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比如在黑山阻擊戰中,堅守“101高地”的第47軍第84團2營官兵大都為朝鮮人,這支部隊和國民黨軍一個旅激戰數日,在僅剩20多人的情況下,依然死戰不退,連參加過入緬作戰,打的日軍丟盔卸甲的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司令廖耀湘都感到大為震驚。
1949年渡江戰役之后,由于朝鮮半島局勢開始惡化,在中國的三個朝鮮人師開始進行集結整訓,最后脫離解放軍序列,加入朝鮮人民軍。這三個師官兵都參加過中國的解放戰爭,有部分官兵還參加過抗日戰爭,戰斗經驗十分豐富,在后來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連美軍都感到驚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