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圖/典契書,@許志強
在許先生整理的愛國華僑蘇松柏的賬簿中,有一條關于鐘山村的田地典賣字據。立典契字人為蔡門林氏,典契物為“鐘山社蔡門林氏有承先翁蔡紫初遺下水田兩坵”,位于前埭(今海滄區市民廣場),因主人家“乏項費用,愿將此田出典”,后“外托中引,就與漸美社蘇松柏官出頭承典”,談妥“時價龍銀叁佰陸拾大元”。字據的代筆人為蔡新波,知見人蔡新品、蔡新波,為中人林文卿、蘇振廷、蔡朝專,時間為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查《鐘山蔡氏族譜》,蔡新波和蔡新品為親兄弟,蔡朝專可能是蔡新波兄弟的鄰居、同為上厝尾派的宗親蔡朝川或蔡朝全中的一人。又按譜,蔡新品、蔡新波的母親為樓山社林氏,以典契書的年代推算,應即立字人蔡門林氏。林氏的丈夫為檳城富商蔡水義,曾在檳城平章會館擔任協理,且參與倡建海滄和檳城的三都聯絡局,并任董事,時1900年前后。由此可知,典契書中所說的林氏先翁蔡紫初應指林氏的公公、蔡水義的父親,即族譜中所寫的大橋公。
如此,有關蔡紫初在鐘山的裔孫便有了清晰的脈絡傳承,這也使得清末鐘山人下南洋的領袖和代表人物之一蔡紫初其人其事有了更完整的呈現。
蔡紫初是最早在檳城發家的鐘山人之一,賺到錢后,他并沒有像大部分唐山人那樣回鄉蓋大厝,而是深度參與家族及同鄉的各類公益事業。如同治元年(1862年),鐘山先人建在檳城波羅知滑的水美宮因經年累月的風雨浸漬,早已衰頹破敗、搖搖欲墜。視此情景,蔡紫初不僅身先士卒捐銀一百一十二元充當緣首,而且自任董事忙前忙后,終于將水美宮修葺一新,使之成為檳城福建人重要的信仰中心。光緒三年(1877年)蔡紫初再捐三十大元助力檳城水美宮重修,同時出錢出力支持家鄉蔡氏家廟、水美宮的重修工作。此外,蔡紫初也慷慨解囊,為檳城廣福宮的重修、平章公館的創建,以及家鄉海滄龍王廟和青礁慈濟東宮的重修貢獻力量。
與蔡紫初的豪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鐘山,蔡紫初的家只能算是一般宅院,既沒有恢宏規模,又沒有精雕細琢,他或許只是想留給子孫后代,一個基本的生活所需吧。盡管如此,在蔡紫初的影響下,其子蔡水義仍能繼其遺志,經營有方且熱愛公益事業。只可惜,到了民國中后期,檳城經濟環境大不如前,其家族日漸式微,只能以變賣祖產過活。但蔡紫初大公無私的精神卻仍延續百年,激勵著子孫后代,其大厝相當長時間內仍作為鐘山社的小學校舍,直到七十年代新校舍落成乃止。如此精神,實屬不易。
參考資料:《鐘山蔡氏族譜》、《鐘山水美宮志》、《廈門海滄政協文史資料》第十三輯
合集推薦:
●《滄江拾遺》人物篇
●《滄江拾遺》地域篇
待續
●《滄江拾遺》故事篇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