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還關注中國籃球,或許已經發現了一個令人唏噓的事實:2025年CBA選秀報名人數僅剩65人,刷新了近五年來的新低(據CBA官網2025年7月5日發布的名單)。
更令人關注的是,大學生球員報名僅27人,這讓曾經意氣風發的CBA選秀大會,逐漸變成了冷板凳前的笑話。
陳國豪的職業之路,便是窺見這一切的縮影。
2023年他作為狀元秀加盟北控男籃,剛入行便備受矚目。從主流媒體網易、搜狐等權威報道可見,他即便打出過單場32分14籃板的表現,也一度在新秀季場均貢獻7.7分、4.6籃板。
但兩年里,他在北控隊的出場時間一年比一年有限。
到了2024-2025賽季,主教練更換、球隊戰術調整以及外援政策收緊等多重因素疊加,他曾在季后賽場均出場時間只有驚人的6.8分鐘,這對一個年僅23歲的高順位新秀來說,無疑是種煎熬和冷遇。
2025年7月,陳國豪通過交易完成了新東家廣州男籃的注冊。
該筆交易為兩隊補強帶來了更多關注和流量,但實際本質是陳國豪在北控遭遇了邊緣化,為盤活陣容不得不流轉他隊。
但我們必須看到,陳國豪的遭遇其實是CBA選秀球員在職業生態下的普遍畫像。
2025年球員報名減少到65人,而最終僅有21人被選中,這還是CBA歷史上的較高水平。
但縱觀近幾年被選中的球員,能真正打上主力、留在一線陣容的屈指可數。大部分選秀球員新秀季的工資是按最低標準簽約,狀元年薪50萬元、榜眼40萬、探花35萬,第4、5順位只有20萬,第七順位往后更是15萬一年(均為稅前),而CBA頂薪球員年薪高達600萬。
更殘酷的是,部分球隊存在欠薪行為,流媒體與主流新聞多次曝出球員及外援討薪事件,陳國豪們的夢想甚至難以維系本該有的尊嚴。
這些殘酷現實之下,造成CBA選秀降溫的主要原因在哪?
據CBA公司《白皮書》及主流媒體披露,360名CBA注冊球員中有264人出自俱樂部青訓體系,占比高達73%——也就是,絕大多數的職業通道已被青訓體系牢牢占據。
俱樂部對自己培養的球員更有掌控權和政策傾斜,寧可“用自家孩子”,也不愿給大學生球員太多機會。
再疊加上2025賽季實行新外援限額政策,同一隊外援注冊最多8人次,同一外援最多2次,這些本意為了讓聯賽更健康的規則,卻在現實里進一步壓縮了本土新人的上升空間。
比賽成績壓力下,歷來就有本土年輕球員長期坐冷板凳、外援“一場定江山”的現象。
對以陳國豪為代表的年輕狀元,想要擠進主力輪換陣容,其難度和成長空間被進一步遏制。
薪資不高、保障有限、拖欠困擾、晉升渠道狹窄,這些都讓CBA選秀在現實生存壓力下變得越來越雞肋。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和草根球員選擇把CBA列為人生的“Plan B”,有人加盟NBL、寶島聯賽,有的直接拒絕報到,甚至38歲的老將樓小雨還在用報名方式表達“職業縱深”的焦慮。
在這樣的環境下,CBA選秀正變成“人情世故”的舞臺。
無數青年才俊在踏進職業體制之后,逐步被體制吞噬、被賽場邊緣、被成長“內卷”。
籃球究竟該為夢想買單,還是為利益和權力讓路?
每一個像陳國豪這樣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終究只是這場人情世故里的一粒沙。
籃球不只有熱血,更有無數現實中不為人知的辛酸和掙扎——它是夢想的競技場,也是人情冷暖的試金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