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之聲
廈門市博物館,珍藏著這樣一件特殊的文物:一塊10.7厘米長、4.4厘米寬的肩章,上面繡著:廈門兒童救亡劇團。這枚肩章記錄了一群廈門孩子在戰火中用歌聲進行抗日宣傳的歷史,也見證了他們漂泊出海,熱血報國的跌宕故事。他們的事跡受到鄧穎超同志的夸贊:“你們小小年紀,就這么熱心愛國,真是我們的國寶!”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肩章
兒童勇挑救國擔
1937年9月3日,日軍飛機轟炸廈門。山河破碎,國難當前。就在這一天,中共廈門工委領導的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宣布成立。這群不能“上戰場的孩子”把舞臺變成了他們的戰壕,通過文藝匯演進行抗戰宣傳,募集物資支援抗戰工作。
廈兒團一成立,就顯示了他們特有的活力。當他們首次帶著劇目《在炮火中》亮相鼓浪嶼的鷺江戲院時,身處公共租界的觀眾從這清澈童聲中聽到了硝煙。
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員 陳愛玲:他們有兒童的童真,又有磅礴的生命力。看到廈兒團,自然地會被他們帶到救國救亡的洪流中去。
“打回老家去,打回老家去,打走日本帝國主義”當時的廈兒團高唱著這首《打回老家去》《打長江》等歌曲支持著廈門人民的抗戰工作。
陳愛玲介紹:當時日寇頻繁轟炸。轟炸過后,這群孩子從廢墟里面再爬出來。他們的劇本一直在變化。沒有課本,他們就用樹枝在地板上來寫字、學習。沒有黑板,他們就用燒焦的木炭在墻壁上畫。
1938年5月,廈門淪陷。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派廈兒團到南洋各地開展募捐活動,爭取海外華僑支援祖國的抗戰事業。于是,廈兒團徒步出發,一路南下傳播抗戰的火種。
廈門文史專家洪卜仁對這段征途描述道:“他們高唱著團歌,每到一個地方,安頓好膳宿,立即開展宣傳演出活動”。
記者:其實他們沒有固定的舞臺?
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員陳愛玲:沒有。他們每到一個地方,安頓下來后,走到街頭,或到教室里(演出)。
南下漫漫長征路
廈兒團從漳州出發,六月抵達汕頭,七月途經潮州,最終于八月底抵達廣州。三個多月的時間,將近2500里的路程,輾轉將近20個城市,正是這些孩子的堅強意志,打動了當地的群眾,紛紛捐出錢財、衣物、藥品。
廈門兒童救亡劇團6個月征途概況統計表
很快,廈兒團的宣傳工作轟動全國,1938年8月底,鄧穎超同志在廣州看望了全體成員和老師,并用“國寶”一詞形容廈兒團的孩子們。隨后,廈兒團應邀來到香港,近兩個月時間里,他們募款達15000多港元。
鄧穎超(后排右五)在廣州看望“廈兒團”時與部分團員的合影
在此之后,廈兒團把目光放到了離香港更遠的地方——他們要去海外演出,爭取海外僑胞的支援。1938年11月,廈兒團團員們帶著簡單的行李抵達越南的西貢。
浮萍播撒愛國心
在愛國僑胞的幫助之下,廈兒團的募捐活動開展得十分順利。
廈門博物館館務會成員、文博研究員、歷史陳列展策展人 陳文:廈兒團在東南亞的茶樓角落,或在一些碼頭的臺階上。童真和熱情的聲音,很快就能吸引到僑胞的駐足,讓人特別地感動。
1938年11月中旬,廈門兒童救亡劇團全體團員到越南義演募捐,圖為部分團員在越南堤岸的合影
廈兒團在東南亞地區活動了8個多月,在西貢、金邊、順化、河內等多地進行演出,排練了許多新劇目、新歌曲。在廈兒團的影響下,東南亞部分地區還成立了抗日救亡團體。
廈門市博物館講解員陳愛玲:到了那邊,很多華僑、愛國華僑、僑胞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廈兒團的隊伍當中,希望他們也去參與救亡行動。有一位女青年看了廈兒團演出后,把所有的結婚嫁妝全部捐了,支援祖國抗戰。
1939年元旦前后,廈兒團在柬埔寨的金邊完成十幾天的巡回演出,募得了不少捐款和物資。1939年5月,客居越南的廈兒團回想起廈門淪陷,悲從中來,創作了《廈門淪陷周年紀念歌》。
因為抗戰前線急需藥品,廈兒團1939年6月改變巡演募捐計劃,帶著愛國華僑的深情厚誼,和他們捐獻的五卡車藥品、慰勞袋、慰問信、慰問金等返回祖國。在廣西桂林,劇團先后到機場、醫院、學校去開展慰問、演出活動,并組織“傷兵之友隊”,幫助傷兵寫信,縫洗衣服,教他們唱抗日歌曲等。
原廈兒團成員洪智民回憶道:“我14歲時,因為年紀比較小,所以在劇團里面參加兒童組,除了唱歌之外就是跳舞。”
1941年,皖南事變后,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廈兒團的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根據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廈兒團解散,時任廈兒團領隊的林環島則是留在了越南,1940年病逝于西貢,年僅36歲。
她的女兒林黎明回憶:“我沒有出生就給我留了名字。他(和母親)說,我們孩子名字就叫黎明,不管男的女的,都叫黎明。為什么呢?他說我們共產黨有能力帶領全中國人民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
廈兒精神代代傳
如今,廈門市青少年宮紅領巾兒童劇團排演的兒童劇《烽火廈兒團》公演,一群同齡的孩子又把廈兒團帶回了舞臺。
紅領巾兒童劇團總導演 楊明明:咱們劇團的演員年齡大概是8到15歲,和當時廈兒團的孩子們年齡比較相仿。他們在演出時完全沉浸在戲劇的情境中。
兒童劇《烽火廈兒團》片段
廈門博物館館務會成員、文博研究員、歷史陳列展策展人 陳文:少年強則國家強,作為當時的少年兒童,能在中華民族危難的時候,投身并融入中國抗日圖存的洪流之中,這是一個偉大功績,是不可磨滅的貢獻,讓我們后人永遠難忘。
連接著歷史與今天,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繼承了廈兒團精神的廈門少先隊員如今更以自己的方式參與著社會的建設,感受時代的脈動。
廈門市青少年宮少年事務部部長 錢巖淼介紹說,“走進”才能“懂得”。
錢巖淼:通過活動的方式讓他們去看、去參與、去思考。通過自己的實踐,自己寫、自己播,再傳播出去,他們能更好地理解所看到的東西。
廈門市青少年宮副主任吳月梅期待,紅色基因在時代的沃土上生根發芽,廈門兒童救亡劇團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長之路。
吳月梅:我們要讓現在的孩子了解歷史、記住歷史,讓更多的孩子向小英雄們學習,不怕困難,勇往直前,未來在各自的崗位上報效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