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4日,我國已經確診“基孔肯雅熱”超過4000例,大多聚居在佛山,疾病的爆發自然引起了大家的恐慌和好奇,這個病到底是什么?是從哪里傳來的?
廣東有網友表示,這個病在廣東都是零散的個例,從2008年起,基孔肯雅熱首次在中國被發現,隨后2010年、2019年都有引起傳播的病例,只不過范圍比較小。
但基孔肯雅熱最早被發現,可不是在中國,而是坦桑尼亞南部。
1952年,坦桑尼亞南部一位發熱患者彎腰曲背的姿態,催生了“基孔肯雅”(意為“彎腰”)的醫學命名。
當時的醫生未曾想到,這種地方性疾病會在七十年后掀起全球風暴。
2025年7月,世衛組織蟲媒病毒小組負責人迪亞娜·阿爾瓦雷斯在日內瓦緊急發布會上展示的疫情地圖上,代表疫區的紅點已覆蓋六大洲。
法屬留尼汪島成為“重災區中的重災區”,全島三分之一人口(約30萬人)被感染。在巴西貧民窟,2024年報告的42.2萬例病例,直接壓垮了本就脆弱的醫療系統。
病毒還突破傳統了國界,開始在各國出現。
德國慕尼黑出現首例社區感染病例,意大利南部確認12起本地傳播,歐洲幾乎都出現了這種疾病,不知道是攜帶者傳染,還是被蚊蟲傳染。
7月的順德區人民醫院,發熱門診護士學會了快速識別基孔肯雅熱的“疼痛密碼”。“患者進來時像踩著刀尖走路”,一位護士描述,“他們不敢握水杯,因為手腕關節痛得拿不住東西”。
基孔肯雅熱以癥狀“三重奏”為標志:39-40℃高燒在3-12小時內突襲人體。發病2-5天后紅色斑丘疹爬滿軀干四肢腕關節劇痛達到疼痛評分最高等級(VAS 8-10分)。
與登革熱的“撞臉”癥狀常導致誤診,順德某社區醫院曾將基孔肯雅熱誤判為登革熱,患者服用布洛芬后關節積液加重。“關鍵鑒別點在退燒后的關節狀態”,傳染病專家洪文昕解釋,“如果退燒后關節痛得‘懷疑人生’,大概率是基孔肯雅熱”。
佛山鄧女士的病程是教科書式的案例,“發病第二天全身紅疹,關節痛到拿不起手機”,她在退燒兩周后仍被晨僵困擾,“像生銹的機器人每天需要‘預熱’”。
約30%-40%患者會轉入慢性關節炎階段,疼痛持續數月至數年。
病毒在人體內消失后,免疫系統的“錯誤記憶”仍在持續攻擊關節,留下持久的健康陰影。
7月8日,順德區疾控人員鎖定首例輸入病例,一名斯里蘭卡返鄉務工人員。攜帶病毒的伊蚊通過三次叮咬完成傳播:從感染者到蚊子,再到健康人。
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是這場疫情的主要傳播者。
這種黑白條紋的蚊子堪稱“日間刺客”,在清晨和黃昏時段叮咬最活躍。它們對繁殖環境毫不挑剔,廢棄輪胎積水、花盆托盤甚至瓶蓋積水都能成為育嬰房。
有專家指出,“白紋伊蚊在30℃以上繁殖周期縮短至7天”。
“70%病例居住地500米內存在未清理積水”,順德區疾控調查報告顯示,社區中隱藏的微型積水容器是疫情加速器。
高溫多雨的2025年夏季,珠三角地區白紋伊蚊繁殖速度提升30%,從卵到成蟲僅需7天。
7月中旬,澳門報告1例輸入病例,患者剛從佛山探親返回。北京監測到零星輸入病例,云南邊境檢出病毒基因片段。
“2025年上半年我國入境人員中,來自疫區人數同比增長45%”,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揭示防控壓力。
每個入境旅客的行李箱可能夾帶“偷渡蚊子”,每架國際航班都可能成為“病毒航班”。
“基孔肯雅熱無特效藥、無疫苗,但防控有絕對主動權”,江門市疾控專家羅曉敏在社區宣講時強調,“清積水相當于切斷蚊子的搖籃”。
在佛山疫區,防控聚焦三個戰場:翻盆倒罐,志愿者逐戶清理花盆托盤、廢舊輪胎等積水容器。化學滅蚊戰,無人機在社區噴灑生物殺蟲劑,覆蓋屋頂天臺等死角。防蚊隔離病房,確診患者入住裝有紗窗紗門的病房,阻斷“人-蚊-人”傳播鏈。
普通家庭的防護可濃縮為九字訣:穿長袖、噴驅蚊、清積水。戶外活動首選淺色衣物(蚊子偏好深色),驅蚊劑需含避蚊胺(DEET)等有效成分。
特別要注意清晨澆花、傍晚遛彎的“高危時段”,這些正是伊蚊的覓食高峰。
患者管理有特殊窗口期,發病后前5天血液病毒量最高,此時必須嚴格防蚊隔離。
“我們要求患者退燒后仍留觀兩天”,順德區醫院感染科主任說,“蚊子叮咬正在退燒的患者仍可能傳播病毒”。
基孔肯雅熱的全球化不是孤立事件,埃及伊蚊分布邊界正以每年150公里的速度北移,白紋伊蚊從亞洲向歐美擴散。
2025年6月,世衛組織發布預警:當前疫情模式與2004-2005年全球大流行高度相似,那次疫情最終感染近50萬人。
不同之處在于,如今的地球更熱、人類聯系更緊密、病毒傳播條件更優越。
但這種病也不是沒有治療方法,美國FDA已批準VLA1553減毒活疫苗,但尚未廣泛應用。中國由于此前缺乏疫情壓力,尚未引進疫苗。
“疫苗研發是未來防控關鍵”,《中國熱帶醫學》期刊2025年研究指出,“但當前仍要靠蚊媒控制爭取時間”。
在順德樂從鎮,7月初每天新增上百例,現在降至個位數”,90%疫點降為中低風險。
能到到這種程度,背后是無數基層人員汗水浸透的防護服,是居民主動倒掉的陽臺積水,也是深夜仍在噴霧作業的消殺車。
佛山疫情逐漸平息,但社區公告欄仍張貼著“防蚊三字訣”:清積水、穿長袖、噴藥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