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連續簽署三道行政命令,挑明在AI領域不許中國領先美國,面對此番操作,美國副總統萬斯說了句前所未有的話。那么,特朗普緊急推進AI戰略,能起多大效果?而萬斯一句少見的直白發言,又暴露出怎樣的焦慮?
當地時間7月23日,特朗普政府公布一項包含90條建議的AI戰略大綱,并連簽三道命令,幾乎是閃電式操作。這份計劃的核心就是美國要用一切辦法,確保在AI領域不被中國超越。說到底這不是單純的技術競賽,而是美國在制度信心遭遇動搖后的焦慮反應。這一點,從副總統萬斯的表態中得到了印證。他罕見地在公開場合說表示:“如果美國自己限制自己,讓中國反超,那怪不了別人,只能怪美國領導人政策愚蠢。”
特朗普一邊打著“自由競爭”的旗號,一邊試圖松綁本國環保法,快速建造數據中心,甚至借聯邦土地來供應AI項目所需電力,這一切其實都透露出一個核心邏輯,美國已經意識到自己正被逼入一場不由自己定義節奏的競賽中。而中國正是那個節奏改變者。也正因如此,這份AI計劃背后透露出的緊迫感和全面壓制的意圖遠超尋常。
特朗普政府已經不再滿足于以往那種“設卡拖延”的戰術,而是選擇以全面部署的方式,在立法、產業、外交三線齊壓,試圖堵住中國AI突圍的每一個縫隙。這一戰略意圖首先體現在特朗普簽署的第一道命令上,放寬環保法規,為建設數據中心掃清障礙。
這個動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前AI發展所依賴的數據訓練、模型部署對能源與基礎設施的要求極高。而中國恰恰在這一環節具備巨大優勢。數據顯示僅2023年,中國的電力裝機容量增長了400吉瓦,而美國僅為幾十吉瓦。特朗普的環保豁免正是要補齊美國在AI擴張過程中,所暴露出的能源短板。
第二道命令,規范AI出口標準。表面上是擴大出口,實質是為了下一步構建技術壁壘鋪路。拜登政府時代,美國采取的是“高墻戰略”,全面封鎖AI芯片、限制對華出口。特朗普這次換了個包裝,聲稱要為盟友提供完整安全的AI產品套件,包括硬件、模型和軟件。但熟悉美方把戲的人都明白,這其實是想通過“朋友圈”規則,拉攏一批愿意跟隨美國技術標準的國家,以對抗中國正在快速形成的AI生態圈。
第三道命令,清理“政治偏見”。特朗普的表述很明確,他認為目前的AI算法存在“過度政治化”問題,某些州級法規限制了AI發展。這背后其實是想推動聯邦標準一統天下,取消分州監管,讓科技巨頭能在更“寬松”的環境下加快產品落地。
面對特朗普野心勃勃的AI的計劃,中方的回應顯得更加從容。外交部發言人明確指出,中方堅持“開放、包容”的AI發展理念,反對零和對抗。短短一句話,清晰傳遞出中方對技術發展路線的基本判斷,技術進步應服務于全人類,不應被政治綁架,更不能淪為霸權工具。而這正是中美兩種AI觀念的分水嶺。
一直以來,美國把技術當成國家權力的延伸工具,它的發展邏輯是先領先然后再壟斷,而中國強調的是發展成果共享。在這樣的理念差異之下,美國的技術戰略更多表現為封鎖、設限、圍堵,而中國則在推進跨國合作、產業對接等方面穩步推進。過去一年,中國在大模型、自動駕駛等多個方向取得突破,這恰恰是美國所畏懼的中國節奏。
特朗普今天可以簽三道令,明天也可能推倒三道墻。這背后是美國科技政策陷入一種矛盾狀態,既想限制中國,又怕限制太狠連自己也傷。既想保持技術優勢,又離不開全球市場的推動。說到底,美國并不是真正不許中國領先,而是它害怕自己沒有能力超越中國。
在這個過程中,副總統萬斯所說的那句話,恰恰是一面鏡子,這場AI之爭,看似是中美技術的賽跑,實則是制度方面、發展模式與全球治理理念的正面碰撞。而中國所堅持的開放合作道路,為全球技術生態注入一種新的可能性。因為未來的世界,終歸不是誰贏誰輸,而是能不能一起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