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凌晨,烏克蘭發動的大規模無人機襲擊,幾乎覆蓋了俄羅斯首都的核心區域,謝列梅捷沃、伏努科沃、多莫杰多沃和茹科夫斯基機場同時陷入停滯。俄羅斯國防部宣稱一夜之間擊落117架無人機,其中30架突入莫斯科防空圈,但這組“捷報”在現實混亂面前顯得蒼白——機場關閉超6小時,約50架航班被迫改道,數千名前往歐洲地區的旅客被困在遠東無法動彈,圣彼得堡的滯留旅客只能依賴臨時加開的列車疏散。
這已是自17號以來,烏克蘭持續一周對莫斯科發動猛攻。俄羅斯防空系統雖在前一日宣稱攔截172架無人機,卻未能阻止新一輪襲擊撕裂城市的安全網。燃燒的無人機殘骸在謝列梅捷沃機場跑道上引發火災,多莫杰多沃機場作為首次遭襲的關鍵樞紐,其脆弱性徹底暴露。
硝煙更彌漫至民用領域: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證實,襲擊已導致一名9歲兒童死亡,兩棟住宅樓受損,2150萬人口的莫斯科都市圈在持續一周的打擊中被拉入戰火輻射區。當北部城市圣彼得堡的乘客被迫轉乘火車南下,當遠東地區的旅客在航站樓絕望等待,俄羅斯民眾正以最直接的方式承受著這場沖突的代價。
面對蜂群般的廉價無人機,曾以強大防空網絡自豪的俄羅斯顯得進退失據。傳統防空體系攔截成本過高,每枚動輒數十萬美元的防空導彈對抗數百美元的無人機形成災難性經濟消耗。更關鍵的是,低空、低速、小體積的無人機群可輕易突破雷達探測閾值,如沙塵般滲入防御縫隙。
目前,俄聯邦航空運輸局被迫反復實施“短暫航班限制”,但這無異于以窒息民航交通為代價換取喘息。在謝列梅捷沃機場拍攝的畫面中,排隊人潮與地板上和衣而臥的旅客構成靜默的控訴——國家安保體系在非對稱打擊下的失效已直接轉化為民生危機。毫無疑問,考驗普京的時候已經到了。
必須承認,當前的無人機集群作戰模式正在顛覆傳統軍事邏輯。不同于精確制導武器對軍事節點的針對性破壞,這種“廉價消耗戰”本質上是無差別、隨機式的飽和攻擊。襲擊目標從軍用設施擴散至民用基礎設施,機場跑道、住宅樓、物流中心皆成打擊對象。攻擊者以工業級零部件組裝無人機,通過商用導航系統實現自主突防,使戰爭成本結構徹底逆轉。而防御方陷入兩難:耗費巨額資金維持高密度防空網,或承受關鍵基礎設施周期性癱瘓。這種“平民化戰爭”模式一旦擴散,全球大都市的安全治理都將面臨范式重構的挑戰。
特別注意的是,美軍已悄然將俄烏戰場視為新式戰爭的驗證場。五角大樓內部評估報告顯示,陸軍正加速推進“自主無人機集群”項目,計劃三年內將單兵操作的小型攻擊無人機配屬至排級單位。這標志美軍正摒棄部分高精尖裝備路徑,轉而擁抱“低成本可消耗”裝備戰略。
烏克蘭使用改裝民用無人機成功癱瘓俄軍坦克縱隊的案例被寫入教材,促使美國陸軍推遲新一代主戰坦克采購,轉而追加訂購十萬架具備AI圖像識別能力的攻擊無人機。然而深層變革遠超出技術層面——當作戰構想從“精準斬首”轉向“廣域癱瘓”,當軍事價值評估標準從毀傷效能轉向成本交換比,由此引發的軍種利益沖突與軍工復合體博弈正在五角大樓內部掀起風暴。
西太平洋地區暗流涌動。美軍印太司令部近期密集與東南亞國家開展“反無人機聯合演習”,其演練場景設置高度模擬民用機場、港口、發電廠等關鍵基礎設施防護。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正通過軍援渠道向該地區盟友提供模塊化無人機生產線,使其具備快速組裝千架級攻擊集群的能力。這種“借殼驗證”策略既可規避美軍直接作戰風險,又能收集實戰數據。當華盛頓將烏克蘭戰場經驗加速轉化,亞太地區安全格局面臨重構——傳統??諆瀯菖c蜂群無人系統的結合,可能催生出更富侵略性的區域介入模式。
克里姆林宮會議室內,普京面對前線報告時凝重的表情映射著戰略困境:在無人機掀起的平民化戰爭浪潮中,傳統軍事強權正顯露出史無前例的脆弱性。而透過莫斯科機場的硝煙,華盛頓、布魯塞爾和東京的戰略家們已奮筆疾書新的戰爭法則——當下一次襲擊來臨,決定勝負的或許不再是導彈的威力,而是算法效率和工業流水線的節奏。這場2150萬人被迫參與的殘酷實驗,終將重新定義我們這個時代的戰爭與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