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25年沈洲乳腺癌論壇暨第九屆國家繼續教育乳房重建學習班在盛夏時節的沈城召開。大會特別設置了乳腺癌手術演示及“醫工交叉”等環節,為乳腺腫瘤領域廣大中青年學者提供了學習、交流、展示的平臺。大會邀請了多位乳腺腫瘤領域的資深專家以及全國杰出的中青年學者齊聚沈陽,共同圍繞前沿進展和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的報告與討論。借此大會契機,醫脈通特邀大會主席、遼寧省腫瘤醫院張強教授,分享大會的亮點以及對乳腺外科的深刻思考。
醫脈通:2025年沈洲乳腺癌論壇精心設置了多個特色環節,匯聚眾多領域內專家分享前沿見解與實踐經驗,內容精彩紛呈。作為大會主席,全程參與這場學術盛宴的過程中,哪些話題或討論給您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張強 教授
遼寧省腫瘤醫院
第九屆沈洲乳腺癌論壇在前八屆的積淀上,今年在傳統框架中增設了多個創新性分會場,為與會者呈現了一場高水平的學術盛宴。
首先,我們開設了乳腺外科手術直播專場,集中展現乳腺癌外科手術的多元化發展。專場涵蓋乳房整形技術、BRCA基因突變患者的保留乳頭乳暈全乳切除(NSM)聯合縮乳術與乳房重建、DIEP皮瓣乳房重建以及腔鏡下乳房重建等前沿術式。我們特別邀請了國內頂尖的乳腺外科專家參與,如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吳炅教授、山東省腫瘤醫院王永勝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厲紅元教授以及華西醫院杜正貴教授等,為東北三省的乳腺外科醫生呈現了一場手術技藝的“饕餮盛宴”。
通過這場手術展播,我們清晰看到兩點:一是現代外科手術的多樣化能夠更好滿足患者個體化需求;二是頂級專家的技術示范將有力推動東北地區乳腺外科水平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國內乳房重建手術量逐年增加,但受假體、生物補片等多因素制約,規范開展仍存挑戰。而本次專家展示的重建手術,系統示范了規范操作流程,對未來乳腺外科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其次,我們在傳統論壇架構中新增了醫工交叉專場。這一設置源于我院已成為大連理工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背景,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工科技術的強大推動下,醫工交叉將為解決醫療實踐中的難點問題提供全新路徑。當前人工智能、大數據神經網絡分析、材料學等領域的突破,有望助力攻克醫學領域的諸多痛點。
基于這種對技術融合的迫切需求,醫工交叉專場的討論氛圍十分熱烈,中青年專家對這一領域的未來價值高度認可。專場設置了兩大核心議題:一方面展示乳腺外科、放療等領域的發展現狀,明確醫療領域對工科技術的具體需求;另一方面,邀請大連理工大學的專家介紹工科領域的前沿技術,尋找與醫療實踐的結合點,使技術真正服務于臨床、造福患者。這種跨領域的思維碰撞,未來有望切實改變臨床實踐模式。
目前,我們與大連理工大學覃開蓉書記、賈凌云院長等專家正在開展多項合作研究,這些研究有望在乳腺癌無創診斷、晚期患者預后監測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相信,醫工交叉將為醫療領域帶來重大變革。
第三,本屆論壇還設置了CBCS&CSOBO指南主席團專家巡講環節。此次巡講匯聚了強大的專家陣容——包括CBCS前任主委邵志敏教授、任國勝教授、吳炅教授,現任主委張瑾教授,以及副主委余科達教授、金鋒教授、張清媛教授、張國君教授、黃建教授等眾多權威專家。如此高規格的主席團巡講,不僅推動了遼沈地區乳腺癌診療的規范化發展,更促進了指南的落地實施,使更多患者受益。我們相信,通過此類學術交流,必將進一步提升東北地區乳腺癌診療的整體水平。
醫脈通:盡管乳腺癌研究不斷進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挑戰。作為深耕乳腺外科領域的專家,在您看來,目前乳腺癌外科治療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您認為應采取哪些關鍵舉措以推動該領域的進步?
張強 教授
遼寧省腫瘤醫院
作為外科醫生,我們的核心使命始終是“看好病、治好病、開好刀”,而外科手術的規范化發展與多樣化技術的學習應用,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本次論壇的手術直播后,許多遼沈地區的外科醫生都主動索要手術視頻,希望通過深入學習提升手術精準度、踐行先進理念,這讓我很受觸動。
當前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核心趨勢是“降階梯治療”,這一理念源于精準治療、系統治療的進步以及新藥在臨床的應用——患者生存期顯著延長后,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日益提高,推動治療模式向更微創、更保留功能的方向發展。但在實踐中,降階梯治療仍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有兩個關鍵問題亟待探討。
第一個問題是降階梯治療的尺度與可行性,例如,前哨淋巴結活檢陽性時,能否通過放療替代腋窩清掃?雖然臨床試驗顯示這種可能性,但要將其轉化為常規臨床實踐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國內,新輔助治療后的前哨淋巴結活檢仍面臨挑戰。國際上如Z0011、SENTINA等研究已證實,核素法或核素聯合藍色染料的雙示蹤法能精準定位前哨淋巴結,但國內多數中心仍以藍色染料為主要示蹤劑。由于藍色染料擴散速度快、時間窗口窄,其定位準確性有限,難以滿足新輔助治療后前哨淋巴結活檢的精準要求。
盡管CBCS指南已明確新輔助治療后前哨淋巴結活檢需要滿足三個條件:新輔助治療前基線前哨淋巴結標記、采用核素聯合藍色染料的雙示蹤法、檢出淋巴結≥3枚。然而,目前國內僅有不足20%的乳腺中心能夠開展符合這些標準的新輔助后前哨淋巴結活檢。因此,降階梯治療在國內的推廣仍面臨巨大障礙。
為突破這些限制,我們正在探索適合中國臨床實踐的新型示蹤劑的應用。值得期待的是,醫工交叉領域的探索可能帶來突破:如吲哚菁綠造影劑和磁懸浮粒子示蹤劑,這些技術有望改變前哨淋巴結活檢的臨床實踐。此外,借鑒美國的I125粒子技術,也可能為新輔助后的前哨淋巴結活檢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第二個重要挑戰是保乳手術與乳房重建的決策平衡。我國保乳手術比例(15%-20%)遠低于歐美國家(70%-90%),如何提高保乳率、優化重建決策,是外科領域的另一重要課題。
在決策過程中,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多種技術:腫瘤整形技術(包括容積移位和容積替代方法)、肋間穿支皮瓣、胸背穿支皮瓣等,這些技術能夠有效解決乳房缺損問題,為更多患者爭取保乳機會。因此,外科醫生需要掌握多樣化技術,在保乳與重建之間找到個體化決策方案:能保乳的盡量保乳,無法保乳但患者有需求時,再考慮重建。同時,醫生還需具備處理重建并發癥的能力——并非所有手術都能完美成功,應對并發癥的技術儲備同樣重要。
總之,推動乳腺癌外科治療進步的關鍵在于:持續推動手術規范化、積極采用新型技術、優化治療決策流程,以及培養具備全面技術能力的外科醫生隊伍,最終實現“精準治療”與“患者生活質量提升”的雙重目標。
專家簡介
張強 教授
遼寧省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四病區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北京癌癥防治學會乳腺癌個體化診療及MDT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腫瘤整合康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專家委員會委員
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層次人才
榮獲遼寧省科學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及三等獎
編輯:KIKI
審校:張強教授
排版:KIKI
執行:KIKI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