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云南頻道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無管技術”破解高原胸外科手術難題
人民網記者 劉怡
“昨天下午一點鐘進手術室,五點完成手術,晚上七點就能下地走路,現在感覺很好,只有輕微的疼痛感。”7月23日上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剛經歷手術的患者左先生直言,這場手術比他預想的要“輕松得多”。
“這位患者7月22日剛做完一場胸部無管微創手術。”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科教處處長彭俊介紹,傳統的胸外科手術需要氣管插管,而“無管技術”通過精準麻醉和微創操作,不僅能讓患者免除插管痛苦,還能減少40%以上的麻醉用藥量。
這項讓患者受益的技術,全稱為“自主呼吸麻醉下無管胸外科手術”,由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團隊首創并推廣。
2012年,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正式引入非氣管插管麻醉技術,同時開啟了胸外科“無管化”微創手術的新篇章:2017年,該院成功開展無管胸腔鏡肺葉切除、縱隔腫瘤切除等手術,并聯合廣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辦國家級非氣管插管技術學習班;2019年,完成云南省首例“非插管麻醉氣管腫瘤切除+重建術”;2020年,團隊為92歲高齡患者成功實施無管胸外科手術,進一步驗證了技術安全性;2024年,該院成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肺腫瘤早篩與無管微創技術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并牽頭成立“高原無管技術聯盟”。
為全面展示無管微創技術在全國范圍內的應用成果,進一步推動該項技術的普及工作,讓更多患者受益,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自2025年6月起,開展“無管中國行”宣傳活動。7月23日,活動小組來到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了解無管微創技術在云南的推廣情況。
胸部無管微創手術現場。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供圖
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其低壓、低氧、干燥的環境特點,在當地開展胸外科手術面臨三重挑戰——患者普遍存在肺部損傷、右心負荷重、腦血流更快且易受麻醉藥物影響的問題。
對此,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無管中心”項目團隊開展高原適應性無管麻醉技術,建立精準麻醉與術中管理流程。“這項手術的核心技術是減少麻醉藥物的應用,以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從而減少雙腔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對患者的咽喉、氣道、肺組織的損傷,加速患者術后康復。”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主任金華進一步解釋,目前,醫院圍繞不同民族、不同海拔的患者進行麻醉藥物個體化應用,減少對患者的生理干擾,有效降低術后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生,促進患者早下床、早進食、早康復。
目前,該院已完成3000余例無管微創手術,覆蓋從3歲幼兒到92歲高齡的患者。臨床數據顯示,采用該技術的患者術后當天即可下床活動、進食飲水,平均住院時間可縮短1.5至2天,醫療費用平均節約6000元。這項技術能最大程度為患者減少有創操作,保護患者生理功能完整性,維持患者免疫生理平衡,從而達到加速康復減少痛苦的目標。
醫生為進行完胸部無管微創手術的患者檢查。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供圖
無管微創技術推廣成效顯著。除昆明外,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已向曲靖、大理等州市普及該技術,并向貴州、西藏周邊省份推廣。目前,以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為區域核心,已累計建立了39個盟員單位。
今年7月9日,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與北京胸科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河北大學附屬醫院共同簽約,成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首批“無管中心”試點建設單位。
“目前醫院正著手建立‘高原無管技術中心’。”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倪俊學表示,未來醫院將通過培訓、帶教、試教、進修等方式進行無管微創技術的推廣,全方位提升縣級醫院醫務人員技術水平,讓無管微創技術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