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這個被塞納河環繞、讓人一邊哼《玫瑰人生》一邊刷口紅補妝的浪漫城市,如今正因一道意大利面和一瓶水,站上了風口浪尖。
最近,有兩位“間諜吃貨”在巴黎干了一件大事——
一人用著流利的美式口音點餐,化身“假美國人”;另一位裝作法國游客,從頭到腳散發出“本地老饕”氣質。他們雙雙坐進香榭麗舍大街附近的餐廳,點了完全一樣的食物,結果……
賬單直接裂開:同一道菜,兩種價格,一個城市,兩種命運。
巴黎到底是不是在“區別對待”游客?本地人點餐是法式浪漫,外國人點餐是法式算法?今天我們就來嘮嘮這個看似“雞毛蒜皮”,實則“國際關系級別”的點菜問題。
好,先來說說這場“臥底行動”的細節,聽完你可能要嘆一句:
原來在巴黎吃飯,不看菜單,看護照。
這位《巴黎人報》的記者Mathieu先是去商店買了件土得掉渣的鐵塔T恤,然后戴上鴨舌帽和墨鏡,就差沒把“美國游客”兩個字寫在臉上了。
接著,這位“美國臥底”和他的朋友Marc碰頭了
這位大哥運營著一個自己的博客,上面的內容全是省錢秘訣和日常騙局,這次他假裝自己是法國游客。
兩人分開走進同一家靠近埃菲爾鐵塔的餐廳,坐在不同的位置上,點了一模一樣的組合:
一份意大利千層面(Lasagnes)
一杯可樂
一份水
但真正端上來的東西,簡直可以拍成一集懸疑劇《誰動了我的飲料?》!
法國顧客Marc,收到的是一罐可樂,價格€6.50,
還附贈一大壺免費自來水,嗯,就是傳說中的carafe d’eau;
而美國顧客Mathieu沒有選擇權,直接被告知“可樂你只能點中杯或大杯”,他選了中杯后,
服務員端來了一杯加了很多冰的半升可樂,價格€9.50。
水?不好意思,直接上一瓶Vittel礦泉水,再請你掏€6。
一邊吃一邊心里不平衡的Mathieu,在結完賬后迫不及待地和Marc碰頭,想看看兩人的賬單到底差了多少。
結果,心態快崩了
足足多了€9.5!
嗯,一頓飯用歐元在上了堂表演課:《如何讓游客安靜破防》。
咱們接著說這兩位臥底的第二站。
在另一家同樣靠近旅游熱點的餐廳,兩人再次用同樣的方式點了相同的餐。
除了與上次同樣的遭遇,美國游客被強制買了一瓶水之外,這次又多了點新花樣。吃完買單時——
法國顧客Marc的賬單上已經含有服務費(法國餐廳通常價格內已含10%-15%服務費);
但這時,服務員滿臉真誠地對美國游客Mathieu說:
“服務費不包括在內哦,要不要給點小費?”
你以為這就是套路結束?圖樣圖森破。
對方一邊操作POS機,一邊若無其事地幫忙“輸入”金額。結果——顧客說給10%的小費,POS機卻顯示15%。一頓操作猛如虎,游客的小費被“偷漲”5%,連自己怎么被薅的都不知道。
等你反應過來,笑容已經凝固,銀行卡余額也和你的信任一起縮水。
最后整整差出了€10。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游客被要小費的情況在后續的測試中也頻繁出現,這些餐廳會特意強調服務費不在賬單之中。
此外,還出現了在用餐過程中,服務員詢問是否要點蒜香面包,游客以為是免費的,但結賬時才發現這是菜單上沒寫的額外收費項目的現象。
或許你會說:“巴黎嘛,游客多,被宰宰也不奇怪。”
但事情沒那么簡單。
首先,這些區別對待不是明碼標價的“外國人定價”,而是充滿技巧的“隱形加收”:
可樂“默認”升級,水不給免費壺裝水,只賣瓶裝,賬單含服務費還引導你再小費……這些都是不了解法國餐飲文化的游客,經常會踩到的雷。
根據調查,這些情況普遍發生在“超級熱門景點”周邊——比如埃菲爾鐵塔、盧浮宮、香榭麗舍,幾乎每個國家的首都都會有這種“高風險地帶”。
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巴黎所有餐廳,也不能以偏概全說“法國人不厚道”。
正如法國餐飲業協會GHR代表所說:“法國法律明確規定:水、餐具、服務費都包含在菜單價格中。除非顧客明確表示要瓶裝水,否則應提供免費的自來水。”
也就是說真正懂行的本地人,是不會被這些套路“撬開錢包”的,可一見你不懂,有些餐廳就會見縫插針。
講真,美國游客在這波“冤種行為”中被頻繁提及,確實也有文化差異在作祟:
在美國,小費是服務人員收入的主要來源,不給就跟欠人命一樣;但在法國,小費是“可給可不給”的“錦上添花”,法律也規定服務已包含在總價中。
再加上語言障礙、旅行緊張狀態、對價格敏感度下降……組合拳打下來,游客就特別容易被騙。
話說回來,既然我們不能指望餐廳改性子,那就從自己下手,提高“旅游生存技能”:
點水時,請指名“Carafe d’eau”(免費壺裝水),不要說“still water”,那等于“來瓶貴的”。
認真看菜單,小心“不顯眼加價項目”,如果菜單上沒有價格,別點!尤其是“推薦菜”、“主廚推薦”、“您要不要嘗嘗”這類話術。
記住,在法國,小費不是必須的!你覺得服務好,1-2歐是心意;對方催促、默認加小費的,可以禮貌拒絕。
當然,如果想靠譜且吃得好,就別在景點邊上就餐,往遠走三條街,世界豁然開朗。巴黎有很多好餐廳,但游客太集中在某幾塊地。
總之,這種現象很多熱門旅游城市都會發生,它們經營方式不透明、缺乏監管,利用游客對本地文化的不熟悉在打“擦邊球”,作為游客,請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擦亮雙眼哦。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934069/Thatll-10-extra-Fake-American-finds-tourists-getting-ripped-Paris.html
https://www.leparisien.fr/video/10-euros-de-plus-sur-la-note-ces-restaurants-qui-gonflent-laddition-des-touristes-americains-22-07-2025-YFLS74F4ZRFMXPTF3RPRFOGMHQ.php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