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個邊上,都有風景美麗。」
◆◆ ◆
圖文原創:人生邊邊
歡迎轉載,謝絕抄襲
01
筑基煉己
對于修煉,張伯端是認真的。
豈止是認真,他更是把丹道之途當成自己的全部。
路漫漫,其修遠兮。
怕什么,往前走就是了。
不過,不能盲目地走,既要努力,又要讓努力合乎天道。
點點滴滴,盡在這首《解佩令》:
修行之士,功勤不小。識五行、逆順顛倒。妙理玄玄,玉爐中、龍蟠虎踞。金鼎內,煉成至寶。 陽神離體,杳杳冥冥,剎那間、游遍三島。出入純熟,按捺住、別尋玄妙。合真空,太虛是了。
02
龍蟠虎踞
短短數句,張伯端就給出了煉丹之道的所有次第:
先是筑基煉己(功勤不小),再是調和龍虎(玉爐金鼎),然后是采藥歸鼎(虎踞金鼎),最后是溫養圣胎(煉成至寶)。
修行之士,功勤不小。
起句即開門見山,直指煉丹之途的艱辛。
關于修行,張伯端顯然不采取躺平或躺贏的策略,該走的路少不了,該下的功夫也省不掉。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中這段人盡皆知的論述,當然不是強調懶,而且是懶到極致。
只有修行者才會明白,真正的無為,必須要經過某種程度或某個方式的有為。
所以,不是無為,而是無為而無不為。
什么都做,但同時又什么都沒有做。
此間功勤與松馳,只能各人自行慢慢領悟。
識五行、逆順顛倒。
中醫和道教都認為,人體內的生理活動和精神活動都可以與五行對應起來,各因素之間并非單一的關系,而是錯綜復雜,其間既有相生,又有相克。
修煉者要做的,就是清晰地認知這些關系,但不為其所困,反而跳出常理,以特定的路徑或方式運轉五行,或稱之為逆轉,以此達到煉精化氣歸虛的神妙效果。
這里面重要的是既有認識,又有突破,兩者相依相存,無一不可。
妙理玄玄,玉爐中、龍蟠虎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經》中對于道的論述,提示出道之不可言說的特質。
張伯端描述的道同樣是超越的,“妙理玄玄”,玄玄指的正是深奧微妙,普通語言完全沒有辦法盡數表達。
修行者唯有通過親身體悟,才能理解張伯端所說的一切。
道非說,而歸修。
金鼎內,煉成至寶。
玉爐指黃庭,金鼎指丹田,兩者皆是人體內修煉部位,張伯端也皆以比喻方式呼之。
也有謂玉爐指丹田,金鼎指心。
不過這些細節的差異對于外者來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見修煉的神奇果效:
煉成至寶。
至寶是什么?有人說是丹藥,有人說是在修煉中抵達道的神妙境界。
不管哪一種,都令人羨慕心動。
03
陽神出竅
陽神離體,杳杳冥冥,剎那間、游遍三島。
傳說神仙居住的地方是蓬萊、方丈、瀛洲這三島,它們每一個都縹緲難尋,凡人莫說三島,連見一島都不可能。
但凡人的種種難處與限制,對于修道者來說卻是虛設。
修煉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陽神離竅,自由來去,完全不受身體和物質的限制,只要愿意,其可以瞬間到達任何地方。
哪怕是傳說中的三島,也可以說去就去,剎那間游遍。
出入純熟,按捺住、別尋玄妙。
世人可能以為陽神離體的境界就是最高境界,修煉者到此一定會滿足止步,然而真不是。
當陽神離體變得如吃飯喝水般自然,修煉者可以隨心所欲地離體和回歸,彼時的修煉者會發現并不應在外部世界過多停留或游歷。
他們會把注意力收回,重新回到自己身上,回到內在本真,進一步體悟更深層次的玄妙。
他們真正想要探尋的是道,是大道,而非來回穿梭虛空的神奇。
合真空,太虛是了。
所以,修煉者最終的目標是與宇宙的本體,不管說它是太虛也好,說它是大道也好,重要的是與它合而為一。
太虛,從來不是虛空無物,而是無形無相,包容萬物,無所不顯,無所不及。
只有與這本體相連,只有觸及這真正的本體,認識其存在,與其建立最純粹的關系,修煉者才能超越生死,無生無死,無古無今,無相無色。
修道者在太虛中,如一滴水,回歸整個海洋。
他還是過去的他,又已不再是過去的他。
真空不空,太虛不虛,妙理玄玄,玄妙不玄。
04
太虛歸一
張伯端這首詞作,以其精煉的語言,勾勒出了金丹派內丹修煉從筑基到成就陽神,直至與大道合一的完整圖景。
詞作不僅是對修行過程的描繪,更是對生命進深轉化的深刻揭示。
修行即修心,修心即修行。
張伯端所推崇的道教修煉,并非簡單的身體鍛煉,而是對生命能量的正確管理與升華。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陽神離體,杳杳冥冥,剎那間、游遍三島” 這一描述,它展現了修煉者一旦突破了肉體的束縛,其生命意識便能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廣闊。
現代人可能對這一描述嗤之以鼻,覺得張伯端是胡言亂語,或者在夸大修煉之事,其心可疑。
然而,假如把陽神離體理解為現代科學所說的意識和潛能,便會發現理解和接受都不難。
科學和煉丹,兩者雖然形式不同,但在追求超越局限、實現生命潛能的終極目標上,卻隱約有著某種共通之處。
重要的是張伯端能在觀念上超越物質層面,最終指向精神與宇宙本體的融合。
讀者會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或許在于打破個體存在的壁壘,與更廣闊的“道”同頻共振。
因此,這首詞不僅僅是一篇修道秘訣的簡述,更是一則關于生命存在意義的哲學沉思。它激勵著后世的修行者,在勤修不止的同時,更要注重對生命與世界本質的體悟。
修行不僅有著向外的向度,更有著向內、向著本質的取向,兩者共看,方能明白何謂大道,何謂大道至簡。
大道易尋,還是難尋,紫陽真人張伯端無疑已經給出了確切答案。
人生君說
“日常生活亦是修行,
悠然處之,自能明心見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