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作家林清玄說過: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如果天天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而操心,難免心情浮躁,生活也會不順。
其實世間的煩惱和快樂都源于自己的內(nèi)心:內(nèi)心焦躁則生活煩悶,內(nèi)心寬和,則處處順遂。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說:大道至簡,繁在人心。
內(nèi)心繁雜的事情太多,只會疲憊不堪,不如心寬似海,眼無是非,方能快樂始終。
01
心寬一尺,路寬一丈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清·張英《六尺巷》
這首詩出自一個典故,說是大學士張英的家人因為修房和鄰居起了沖突,兩家都想多修幾尺。
這件事被張英知道了,為官的他并沒有搶占鄰居的土地,而是寫了這么一首詩寄了回來。
家人和鄰居看到這首詩后都慚愧不已,紛紛讓出幾尺地,于是便有了“三尺墻”。
《管子·心術》中有一句: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意思很簡單,心才是身體的主人,心寬了,人生的路也就會越走越寬。
事實也確實如此,就如張英,不計較眼前的一得一失,后面平步青云,仕途之路越走越順。
人生在世,誰能保證自己順風順水?磕磕絆絆才是人之常情。
遇到不平事,平和心代之,多一點寬心,少一點狹隘,就能多一分坦然,少一分雜亂。
心向?qū)捥幮校檬Э吹T事隨緣,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才能越走越順。
02
眼中無是非,處處皆風景
南北東西四面看,舸軒雖窄自心寬。
永無金馬門邊夢,豈有黃牛峽里灘。
——宋·方回《孚舟亭新成賦十絕》
詩人站在小船上,雖然空間有限,但是視野開闊,所以美景一覽無余。
生活何嘗不是如此,即使處在狹小的隔間,只要心胸開闊,目之所及,皆是風景。
不信你看那隱居于山野之間的陶淵明,終日與田野相伴,不也是活得快樂瀟灑。
在旁人看來,陶淵明把自己困在深山之中,有什么樂趣呢?
但在陶淵明眼中,這便是一種樂趣,即使遠在山野之中,他的視野也從不局限。
否則怎能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千古名篇呢?
眼無世俗光,并非是指凡事不在意,而是指遇事要看得開,想得通。
人生就是修心的一個過程。
心若放寬,處處都是春暖花開;眼無是非,才能找到幸福所在。
03
心藏萬丈海,眼無世俗光
草色全經(jīng)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唐·王維《酌酒與裴迪》
世事如過眼云煙一般不值一提,生活的樂趣在哪呢?在于醉臥山林,享受美食;在于沉浸自然,尋得安穩(wěn)。
這首詩是王維對還有裴迪的勸慰,其實也是對自己的寬解,上半生的種種瑣事,就在這一刻放下了。
世人只知王維不知裴迪,殊不知如果沒有裴迪,或許就沒有安史之亂后的王維。
安史之亂后王維被叛軍抓了起來,因為名氣太大,所以被迫留在叛軍之中為官,王維自然不肯,以吃藥裝病來抗拒。
此時正值大亂,昔日的好友都對王維避之不及,唯有裴迪愿意冒險找王維敘舊,兩人談論古今,度過了這段時光。
叛軍平定后王維也徹底離開官場,放下了俗世的牽掛,寄情于山水之間。
生活中的煩惱不計其數(shù),倘若事事放心上,件件放眼里,怕是容不下那多如牛毛的生活瑣碎,只要有點風吹草動,就會浮想聯(lián)翩。
《新唐書》中有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凡是遇見,皆是修行。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心大一點,少想一些,才能活得輕松,過得自在。
就像豐子愷說得: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事就小了。
把心放寬,把事看開,人生自然晴空萬里,心曠神怡。
關注詩詞君,往后余生,愿你心藏萬丈海,眼無世俗光!
*本文為詩詞天地首發(fā),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開白。編輯:霄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